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大足石刻巖壁上的《西游記》

 二維碼

作者:蕭易 來源:南方周末2016-02-24


大足中敖鎮舒成巖道教石刻東岳大帝龕,龕口女神柳葉眉、丹鳳眼,表情溫婉動人,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 (甘霖/圖)


地理版曾經介紹過元代的太原龍山道教全真派石窟,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宋朝的道教石窟——大足石刻。宋代石窟在中國并不多見,目前僅在大足縣有發現。大足石刻不是以佛教造像為主嗎?然而充滿了世俗風情的大足石刻怎么少得了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各路道教神仙,此文揭開了大足石刻鮮為人知但又極為“貼地”的一面。

幼時看《西游記》,讀到豬八戒的故事,八戒官居天蓬元帥,后因得罪嫦娥仙子,被玉帝貶下凡塵,才變成這副模樣,當時便想這天蓬元帥該是何等威武呢?在重慶市大足縣的宋代道教石窟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南山、石門山、峰山寺那些僻靜的山頭,童年神話世界里的千里眼、順風耳、玉皇大帝、東岳大帝也在眼前一一浮現。

南山,寂寥中的華美

蕭易在巴中水寧寺考察。 (袁蓉蓀/圖)

1945年,一支由國學大師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率領的14人考察隊從陪都重慶來到大足縣,順著一條青石板路走進一個叫寶頂山的地方,眼前是一個雜草密布的洞窟。隊員擰開手電筒,光束照在一個菩薩的臉龐上,她面容清秀,雙目微閉似在沉思,只有花冠上的蜘蛛網與衣飾上厚厚的塵土,暗示著這里是一個塵封已久的佛國。幾天后,考察隊返回重慶,向全國宣布:“大足石刻湮沒千載,此次考察隊的成就,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考論其價值,以為可繼云岡、龍門鼎足而三”。

這次發現后,大足石刻作為中國宋代佛教石窟的代表作開始為世人所知,如今更是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捎姓l能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同樣誕生了中國題材最豐富、雕刻最精良的道教石刻。如今,寶頂山、北山已是游人如梭,而在南山、石門山、石篆山、舒成巖、峰山寺僻靜的山頭,那些道教神靈至今仍不為人所知。

大足縣城的一北一南,分別有北山與南山,如果說北山梵音繚繞,那么南山就是清靜寧謐了。2014年初秋的一個清晨,我來到南山時,狹長的石板路上鋪滿了落葉,踩在上面簌簌作響,一步一步引領著我走向朝拜之路,路的盡頭有個古樸的院落,朱紅色的木門緊鎖,木門的那頭,那些宋朝故事仿佛仍在活靈活現地上演著。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或許也是這樣一個秋日,重慶府大足縣鄉賢何正言與妻子楊氏來到南山,當時的南山也叫廣華山,修篁夾道,古樹參天,山中有座玉皇觀。何正言找到道長,聲稱自己愿意出資開鑿石窟。道長對這位何大官人早有耳聞,在此之前,何正言已在大足各地廣施功德,比如北山多寶佛塔中的第八、第九龕,就是他捐資的。何正言生活的南宋,老百姓既信道,也信佛,佛道諸神一同庇護著蕓蕓眾生。

何正言捐資的這龕,就是南山第4號“三清古洞”,高391厘米,寬508厘米,深558厘米,體量龐大,雕刻精良,堪稱中國道教最繁復精美的龕窟,縱使何正言家境殷實,恐怕也難承受,于是道長安排同縣人張全一與他一同成了功德主?!叭骞哦础辈捎弥行闹卟季?,龕口立有兩根龍柱,中心柱上雕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造像,中心柱與后壁形成一個通道,通道兩壁密密麻麻排列三百六十位靈感天尊。

北宋末年,金人占據北方,宋朝皇室逃亡至臨安(今杭州)建國,大量遺民隨之南遷,其中就有不少工匠、畫師。對打小就生活在大足的何正言而言,國仇家恨離他很是遙遠,蜀地自古安定,縱使北宋滅亡對他的生活也沒太大影響,只是縣里來了幾個北方來的工匠,鄉鄰都說他們手藝不錯,開鑿北山136窟的工匠胥安,祖籍潁川(今河南禹縣)?;蛟S,何正言延請的也是位北方匠師,這才能將中國北方早期流行的中心柱窟布局帶入大足。

將錯就錯的玉皇大帝

與大足毗鄰的安岳縣鴛大鎮,隱藏在山野農家旁的玄妙觀道教造像。 (甘霖/圖)

“三清古洞”里,中心柱的側面還雕了一幅“玉皇大帝巡游圖”,玉皇大帝氣宇軒昂,雙手捧玉圭,立于瑞云之上。侍從有的執華蓋,有的執日、月寶扇,有的高舉幡、旌、幢,有的捧瓶、盆,簇擁著玉帝前行,那派頭真如古時的皇帝出巡了。

幼時讀《西游記》,除了孫悟空,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玉皇大帝了,他掌管天地人三界,統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托塔李天王、哪吒、四大天王、太白金星、王母娘娘等都是他的屬下,連如來佛、觀音菩薩都敬他三分。

道教此前以“三清”為尊,為何到了宋代,玉皇大帝反而成了天庭主宰?它究竟有何來頭?其實,早在南北朝道士陶弘景編纂的《真靈位業圖》里,就有一位叫玉帝的神祇,它是元始天尊屬神,位列右位第十九神階,是個跑龍套的角色。中國人歷來有祭天的傳統,先秦文獻中常稱天為帝、上帝、皇天、昊天上帝等。這位叫玉帝的小神,純屬名字取得好,一來二去就與天帝、上帝混淆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元稹常以玉帝入詩,代指天帝。久而久之,傳統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神祇中的玉帝逐漸合二為一了。

當然,玉帝信仰的盛行還有著政治背景。唐朝皇室奉老子為祖先,宋朝皇室總不能祭祀先朝的祖宗吧?于是,宋朝皇室將玉帝列為國家奉祀對象,又以宋徽宗最甚,史書記載他常夢中與玉帝相見,后來干脆把玉帝與傳統奉祀的昊天上帝合為一體,上尊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自宋徽宗以后,中國歷代帝王對玉皇大帝并不感冒,說來也奇怪,玉皇大帝信仰卻在民間扎下了根,成為老百姓最信奉的道教尊神。這種信仰在民間代代流傳,難怪《西游記》里的玉帝地位如此崇高了。

“三清古洞”左右龕口各浮雕6個圓龕,隱約可見螃蟹、獅子、一人牽馬、天秤圖案,游客往往大為驚奇,這不是十二星座么?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其實早就有十二宮的說法了: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道教以十二支辰配屬十二宮,每一宮中有主神參將,主宰眾生的壽命、福報、財運、災難?,F代人喜歡用星座占卜星辰,殊不知中國古人早就認為十二宮可以影響人生禍福了。如此說來,這位何正言,還是位占卜愛好者?

小人物的希冀與煩惱

大足白馬鄉石門山摩崖造像中的道教石刻。 (甘霖/圖)

兒子何浩自幼飽讀詩書,早些年通過了鄉試、府試兩級選拔,只是參加禮部的進士科考試未能擢第(故題記中稱鄉貢進士),雖說有點遺憾,倒也不勞何正言費心。在南山,何正言與何浩還捐資開鑿了一龕“注生后土圣母”,她們是宋代主管生育的女神,宋人無不希望祭拜她們求得子嗣。讓何正言發愁的,是否也因何浩未有子嗣?至少,石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想象空間。

后土圣母雍容華貴,頭戴鳳冠,身著華麗的瞿服(宋史記載中后、妃的衣服),端坐在龍椅之上,左右各有一位圣母,可能是道經里記載的“衛房圣母”和“保產圣母”。石窟左壁有一位身著甲胄的神將,題記顯示,他是“九天監生大神”,右壁有一位頭戴金釵、身披霞帔的女子,便是“九天送子夫人”了。

中國人常說“皇天后土”,與皇天崇拜一樣,后土信仰早在先秦便已出現,他掌管大地,孕育萬物,漢朝將后土列入國家祀典,成為與昊天上帝對應的大神。后土本是男神,古人認為天陽地陰,隋唐年間才逐漸被塑造成女神形象。宋代后土信仰尤為興盛,宋人筆記中關于后土的記載就更多了,據說揚州城中的后土廟最為靈驗。此時的后土,早已從威武赫赫的土地神轉變成了生育之神,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神靈。

何正言的生活軌跡終止于1154年。在北山觀音坡第1號地藏、引路王龕中,我們找到了一則“亡……何正言”的題記,地藏、引路王菩薩一般為亡者而開,推測何正言死于1154年前。除了這些斑駁的題記,這位叫何正言的鄉紳并未在史書中留下更多線索,我們無法得知,他去世前是否得償所愿弄孫為樂。歷史要感謝何正言,他的希冀與煩惱,為中國道教留下了兩龕佳作。

石門山三皇洞,文弱南宋的見證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在大足縣郊外的石門山,鄉人楊伯高也為死去的父親楊文忻開鑿了一龕玉皇大帝像,他柳葉眉、丹鳳眼,頜下一縷長須,頭戴冕旒,身著圓領長袍,雙手捧玉圭。題記顯示,楊文忻享年八十歲,于1146年12月20日辭世,楊伯高在龕口留下了自己的供養人像,他頭扎方巾,身著尖領窄袖衣——這是南宋下層百姓的常見裝束。

石門山的這龕玉皇大帝是個小龕,倒是龕口高182厘米的神將很是威武,肌肉健壯,青筋突起,近乎赤身裸體,左邊的千里眼眼睛碩大,瞪得如銅鈴一般,似在張目遠望;右邊的順風耳全神貫注,似正聆聽著千里之外的動靜?!段饔斡洝返谌亍八暮G浇怨胺?九幽十類盡除名”,孫悟空潛入東海,找龍王借兵器,尋得如意金箍棒,龍王到玉帝處告狀,千里眼、順風耳才道出齊天大圣原來是“三百年前天產石猴”,《封神演義》第90回“子牙捉神荼郁壘”里,也有棋盤山桃精、柳鬼高明、高覺借軒轅廟順風耳、千里眼刺探周朝軍情,讓姜子牙一籌莫展的情節。

石門山位于石馬鄉石門村,從大足縣城出發,東行約20公里,公路旁有個銹跡斑斑的指示牌:“石門山”,從這里走上一條機耕道,路的盡頭,竹林掩映著一個古樸的四合院,就是石門山了。石門山雖是世界文化遺產,卻終日鐵門緊鎖,沒什么游客,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孤獨的小院在中國道教石窟史上的價值——石門山現存道教石窟4龕,除了玉皇大帝,還有三皇洞、東岳大帝寶懺經變、五通大帝,每一龕都是中國道教石窟獨一無二的佳作。

三皇洞也稱圣府洞,高301厘米,寬390厘米,深780厘米,是大足乃至中國道教石窟體量最大者,被譽為“中國道教造像的絕巔”。三皇洞命運多舛,清乾隆六十年(1795)夏日的一個夜晚,三皇洞窟頂與右壁在暴雨中坍塌,雖于當年修復,幾十尊精美絕倫的造像或不知所蹤,或身首異處,或僅存一手一足,徒留半壁遺憾。

三皇洞正壁雕刻三皇,關于它們的身份,有天皇、地皇、人皇,神農氏、軒轅氏、伏羲氏,天官、地官、水官諸多說法,而又以天、地、人三皇之說最為流行。三皇柳葉眉、丹鳳眼,飄然似仙,頭戴通天冠,外著寬袖大袍,端坐于龍椅之上。左壁上層雕有28位天人像,或坐或立,或懷抱如意,或手捧玉圭,對應二十八星宿;下層有五位文官,面容清秀,丹鳳眼微睜,柳葉眉上挑,超凡脫俗的仙家風范撲面而來。

三皇洞中名氣最大的,或許是洞中的護法神——天蓬元帥,也就是讀者們熟悉的豬八戒。落魄前的天蓬大元帥,那可是威風八面:他怒目橫眉,三頭六臂,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件神器分別握在六臂之中。三皇洞中還有三位護法神將,即天猷副元帥、佑圣真君、翊圣真君,它們與天蓬大元帥合稱“北方四元帥”“北極四圣”。

在南宋,不少神靈由于王室的推崇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就包括“北方四元帥”。宋人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寫道,宋高宗趙構昔日為康王時,曾作為人質出使金國,隊伍剛走出城門,有奴婢看到四位金甲神人護衛康王,趙構后詢問方士才得知這是天蓬、天猷、佑圣、翊圣四圣?!赌隙射洝芬灿涊d,趙構從金國軍營逃出,途中在磁州崔府君廟休息,夢見崔府君告知追兵將至,并以泥馬送他渡江,為了感謝救命之恩,趙構敕封崔府君為“護國顯應興福普佑真君”,專門在臨安城建了一座“顯應觀”加以供奉。在北方,金朝一直是宋朝皇室的夢魘,南渡后也只有靠稱臣稱侄、納幣歲貢來獲得短暫的安寧,宋朝皇室將希望寄托在這些虛無縹緲的神靈上,希望他們能庇護子民、保疆衛土。三皇洞中那些威武赫赫的武將,反而成了南宋王朝孱弱無能的見證。

大足寶頂山眾多佛教龕窟中,也夾雜著一鋪長約680厘米的道教龕窟,其中一尊獸首人身,手持巨錘做打雷狀,它是雷公,周圍還有電母、雨師、風伯。古人認為雷聲出自天鼓,并假想出一位掌管天鼓的雷公,后又創造出電母作為它的配偶,雨師、風伯同樣來源于自然崇拜?!段饔斡洝返谒氖寤亍叭逵^大圣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孫悟空在車池國與妖怪國師斗法,就曾召來雷公、電母施法招雨。

宋代是中國道教神系大發展的時期,許多中國人熟悉的神靈在此時被納入道教,比起南北朝、隋唐,此時道教石窟的題材五花八門、蔚為大觀。尤為重要的是,大足道教石窟的神靈,許多是柳葉眉、丹鳳眼的,秀麗清純、飄逸清奇——在中國傳統的繪本、小說中,柳葉眉、丹鳳眼一直是國人喜聞樂見的形象,呈現出中國人獨特的審美。佛教傳入中國后,在北方、中原的巖壁上留下了諸多石窟,但在我看來,大足道教石窟才是“最中國”的石窟,縱然數目不多,中國人的形象、審美、氣度、信仰,卻早已清晰可見,源遠流長。

作者介紹:

蕭易,200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專業,現供職于《成都日報》副刊部。2012年5月,作品《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撰寫《空山》的過程中,接觸到諸多道教石窟。從2012年開始,蕭易在四川、重慶、云南、陜西、山西、北京、浙江等省市進行了考察,串聯起中國道教石窟的脈絡,并通過這些道教石窟打開了解中國道教,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