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西安戶縣祖庵鎮:故事里的千年古鎮

 二維碼

來源: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  2014-07-10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戶縣祖庵古鎮處于關中腹地偏南的甘水之畔。南依終南山,北臨渭水,西望周至,東接縣城,沃野良田,山環水繞。遠望南山如黛,峰巒屏障;甘水出峪,自東南逶迤而來,于鎮南三里處的“前渠”分流,一支向西繞鎮北去,稱西甘河;一支向北穿鎮而過,稱東甘河。兩支流又于鎮北五六里處合流折向東北入澇河,匯歸渭水。古鎮處形似桑葉的這方土地之中,被二水環抱,實為風水寶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萬年來,甘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古鎮人。

                 

2013年,祖庵鎮入選陜西省31個文化旅游名鎮,這個千年古鎮再一次受到眾人矚目。人們除了將目光聚集在現代人賦予這個古城鎮的時代特質上,更多的是將視野落在了它悠久的歷史上。


千年兵家必爭之地


祖庵古鎮曾是夏王啟伐有扈氏“大戰于甘”的地方。古鎮座落于甘水中上游,上古時稱“甘野”。據文獻記載:夏禹死后,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位”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同姓邦國有扈氏起兵反對。公元前2086年,夏王啟率領軍隊沿雒(洛)陽西大道西進,越崤山,濱黃河,經桃林,過華山北麓抵達有扈氏國,雙方大戰于甘。有扈氏敗,淪為“牧豎”(即放牧奴隸)。


戶縣祖庵鎮


“古鎮在商代時叫郝國,是當時的一個諸侯國?!?6歲的趙雙印對祖庵鎮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他翻開一本泛黃的《陜西地理沿革》,指著那句“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鎮轄之郝村”說,如今鎮上的郝村仍然保存著一個古石樁,刻有“古郝國”字樣。晉、唐年間,古鎮歸戶縣管轄;宋大觀元年(1107)設置終南縣,轄于終南縣;元初至元八年(1271)撤銷終南縣建置,劃歸周至縣管轄。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周、戶兩縣以白馬河劃界,古鎮重歸戶縣管轄。


古鎮于宋代便形成大的村落,因劉蔣兩姓居多,故叫劉蔣村。宋、金時期,此地屬宋、金、元反復爭奪的地區。其間,雖戰亂頻仍,但因有東西甘河之水利,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形成集市貿易,故改劉蔣村為雙溪鎮。金正隆年間,咸陽人王重陽來此,筑穴建庵修道,創立全真教。后全真教得到金、元朝庭的認可與支持而大興。王重陽被尊為祖師,其弟子馬丹陽、丘處機于此重建祖師之庵,(亦稱“祖庭”、“祖堂”)四方稱為祖庵。雙溪鎮亦因之改稱祖庵鎮,迄今已有800余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期間,古鎮四街與黃堡等3個鄰村組建了祖興社。公社化后,四街分為四個大隊;1977年在‘農業學大賽’運動中又合為一個行政村祖庵村,于2000年按東、南、西、北街又分為四個村?!壁w雙印慨嘆,如今,重陽宮依舊身處城鎮的中心位置,散發著它特有的文化氣息。除了重陽宮,鎮區還保存有古十字街、城隍廟等珍貴的遺存。


王重陽結廬終南山下


要說祖庵古鎮,便無法繞開聲名遠播的“天下祖庭”重陽宮和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


提起王重陽,武俠愛好者們一定會想到金庸小說里那個武功天下第一的中神通,他曾在華山論劍中,一舉打敗了東西南北各路高手。小說里的王重陽,不僅武功造詣深不可測、出神入化,而且個人修養也相當好,在江湖中的威望極高。金庸小說并非完全虛構,王重陽確實是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而且,稱其為世外高人,一點也不假。


“王重陽原名中孚,出生于北宋末年咸陽的一戶富裕人家。由于王家家業豐厚,王重陽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僅如此,史稱他為人非常忠義,而且懷有滿腔的抱負?!敝仃枌m住持陳法永道長說,王重陽長得非常高大,將軍肚、美髯過腹,目大于口,眼睛炯炯有神。從現存的王重陽的畫像中也能看出來,王重陽是奇人奇相。因當時關中淪于金人統治之下,王重陽仕途無望,逐產生憤世嫉俗的思想,整日縱酒泄憤,行為瘋狂,對社會現實以消極反抗。金正隆四年(1159),傳說此年六月十五日,48歲的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橋頭酒肆遇到兩位異人。王重陽對二人非常佩服,于是便虛心向二位請教。這二位“異人”授以王重陽秘法。不過,這秘法到底是什么?除了王重陽本人,別人都不得而知。


此時的王重陽已近知天命之年,二位仙人的指點解開了他平生的迷惑,他從此幡然開悟,慨然入道,改名喆,號重陽子,在甘河鎮南鄰,靠近終南山的劉蔣村(今戶縣祖庵鎮)搭建起茅庵,開始了修道之路。在這一段時間,王重陽四處奔走,廣交朋友,勸道傳教,被周邊民眾視為高人。為實現其“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遠大理想,王重陽后來自焚其庵,前往山東蓬萊收徒立教。在山東半島寧海等地,王重陽宣傳教義,創建教團,發展道徒,發現培養道會骨干“全真七子”,并在馬丹陽為其安排的住宅題額“全真庵”。由此,全真教正式創立。


劉蔣茅庵因是王重陽開山之地,又是祖師長眠之所,再加上重陽宮在后世的光大。于是,重陽宮便享有了“全真圣地”、“天下祖庭”的盛譽。


丘處機一言救蒼生


“在重陽宮內,有一個祖庵道教碑林,現存石碑40余通,其中絕大多數為元代碑刻,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這些石碑中,12通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睋仃枌m住持陳法永道長介紹,祖庵重陽宮碑林中,有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書。碑石所記載的內容,多是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和修煉要旨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還有《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全真教祖碑》等,都是研究宋金元時期道教發展的重要證據。


“祖庵碑林”中的字跡,有許多出自名家手筆。首推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孫真人道行碑》。還有元代著名文學家姚燧寫的《重陽祖師仙跡記》、元代書法家宋渤所書《天樂李真人道行碑》《劉海蟾詩碑》等。祖庵碑林還存有王重陽手書的《無夢令》,是唯一存世的王重陽手跡。


“祖庵碑林”中,元代皇帝親敕圣旨碑就有7通,其中有4通為蒙古八思巴文與漢文對照合刻,1通為蒙古回鶻文字。陳道長說,八思巴文是元朝的官方文字,使用范圍橫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蒙古帝國,不過,八思巴文隨著元朝的滅亡逐漸被廢棄,成了死文字,全國目前的巴思八文文物很少,重陽宮內就有4件,可謂是彌足珍貴。


為什么重陽宮會有如此之多的元代碑刻?且其中不乏“皇帝圣旨碑”這樣高級別的石碑。陳道長說,這是重陽宮在元代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他說:“蒙古滅金后,大有得天下的態勢。此時已是重陽宮當家人的丘處機,為了振興道業不惜萬里赴雪山,去見成吉思汗。一見面,成吉思汗就問他,你遠道而來,給我帶了什么長生妙藥。丘處機說,他沒有帶長生妙藥,但給成吉思汗帶來了長生之道:一是清心寡欲以保健康,二是敬天愛民以統天下,并直言“若為天下主,不應嗜殺人”。成吉思汗采納了丘處機的意見,從此尊他為“神仙”。在丘處機返回中原后,成吉思汗還專門下詔說:“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也休忘了我?!焙髞?,丘處機的隨行弟子李志常,根據一路上的西行見聞,寫成《西游記》,后人改稱《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


據《元史》記載,自丘處機西游后“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睂Υ?,“丘處機會不會功夫,道學的本領有多高,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靠著自己的精神和體力,不僅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傳奇之旅,也拯救了無數的生靈,這才是他真正被人們紀念的原因?!?/span>


記憶中的滄桑歲月


古鎮分南北東西四堡。清代至民國年間,四堡各有城墻,且相互連結。在連城墻之內,形成一個中心,稱為街,又分東南西北四街,鳥瞰遠望,古鎮呈十字花形狀。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各堡城墻先后拆毀,街堡相通后,四堡名稱就漸漸淡出,現在人們習慣稱作祖庵四街。南街以種菜為主,肩挑車推販賣蔬菜;東街做小生意者居多;西街多殷實戶;北街靠近重陽宮。


上世紀50年代以前,古鎮西門外有“三義廟”;南門外有“藥王廟”“魁星閣”、街中有“關帝廟”;東門外有菩薩廟(又稱高廟),北門外有“重陽宮”……說起古鎮曾經的輝煌,居住在祖庵街道上的老人們的思緒似乎一下子就回到了過去那些難忘的滄桑歲月。


“鎮中城隍廟門前聳立著鐵旗桿,一對石獅雄踞兩旁。新中國成立后,祖庵糧站、派出所、法庭曾先后作為駐所?!?0歲高齡的村民李德清說,清、民國時期,因古鎮所在地東南區距周至縣城較遠,縣府曾在此設置派出機構,俗稱“二衙”。古鎮南街以王姓為主,在街中建有王家祠堂。西街以李、趙、徐三姓為主,西門外建有李家祠堂。宋代時,古鎮便形成集市,是山貨與方園幾十里農副產品交易集散之地。鎮中商鋪櫛比。清末民初,便有晉商數家落腳。南街有“公順源”鐵瓷鋪、“仁合全”雜貨鋪、“祥勝魁”京貨鋪;東街有“崇德昌”“入本生”中藥鋪;北街有“義順沅”鐵瓷鋪。逢雙集日,四路八方趕集人群,川流不息。糧市、柴市、菜市、肉市,一街兩行,交易繁忙;大、小店鋪生意興隆。東甘河穿鎮而過,石條徹成的百年東橋,臨街跨水,橋下涓涓流水,橋上市井繁榮,日上市人盈萬??上У氖?,此橋于1976年祖庵公社建造紙廠時拆毀。


古鎮雖于上世紀50年代末劃歸戶縣,但其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仍保留著周至東南鄉諸多特征。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觀念的變化,傳統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