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元代著名道士于善慶及其弟子考   陳云

 二維碼
作者:陳云

重陽宮.jpg

    2017年12月10日-12日,首屆西北道教論壇(2017)在千年古都西安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文明互鑒 道衍西北—西北道教與一帶一路建設”。

  論壇經宗教主管部門批準,由陜西省道教協會主辦,甘肅省道教協會、青海省道教協會、寧夏回族自治區道教協會、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道學研究中心協辦、西安萬壽八仙宮承辦,這也是西北道教界首次聯合舉辦的道教高峰論壇,以實際行動踐行十九大精神,共同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助力。

   《元代著名道士于善慶及其弟子考》,系作者陳云為西北道教論壇中提交的論文。


  元代著名道士于善慶及其弟子考


  陳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于善慶是馬鈺最為著名的弟子,馬鈺去世后他又遍參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等人,在七子后學中德高望重。于善慶倍受全真道教眾和金、蒙政要尊崇,他住持重陜西道務期間,勵精圖治,使重陽宮達到了全盛。于善慶曾長期在關隴一帶演道傳教,先后培養出了高道寬、李道謙、符道清等著名弟子,這些弟子曾長期主持關隴道務,對元代西北道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字: 于善慶   高道寬   李道謙   符道清   全真教

   

    宋金之際,陜西咸陽人王重陽修道有成后,赴齊魯傳道,并收馬鈺等七位高徒,創立了著名的全真教。其后,為完成王重陽“向關中化人入道”的遺愿,弟子馬鈺和丘處機等紛紛赴陜西傳教,使關中一時成為全真道的圣地。馬鈺在山東老家收的弟子于善慶,是七子后學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于善慶及其法嗣后來曾長期主持陜西道務,對元代西北道教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長期以來,除了偶爾提及外,于善慶及其弟子都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2011年6月19日,《洞真真人于先生碑》在西安市戶縣甘河鎮甘河村出土,一時引起不小的影響,許多媒體網站紛紛報道了這一重要訊息,并認為該碑的出土對元代陜西道教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其實,此次出土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與戶縣重陽宮的《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以及千陽縣玉清宮內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的碑文內容完全相同。[1]三個地方同時為一個人立碑豎傳,足以說明其人在當時的影響,這就促使筆者將目光聚焦于于善慶。然筆者才疏學淺,且拋磚以引玉爾。


    一、于善慶生平考論

    于善慶(1166—1250),字伯祥,又名志道,號洞真子,寧海(今煙臺市牟平區寧海鎮)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先祖為漢廷尉于公,以善決獄著名;其祖父彥升,曾為好畤縣(今陜西乾縣附近)主薄。于善慶的父親于珍,韜光不仕。于善慶幼不茹葷,長通經史,雅嗜道德性命之學,與丹陽宗師馬鈺為同鄉。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馬丹陽自終南歸,在故鄉寧海演道于金蓮堂,一時老少云集,時年十七歲的于善慶也欲入道。馬鈺因初隨王重陽修道時受到王重陽的譴訶而頗萌倦怠,曾受到于善慶祖父于彥升輔贊,為報其恩德遂收于善慶為徒。隨后,于善慶的父母姐姐也一起皈依了馬丹陽,其父于珍道名道濟,其母王氏道名道清,號玉谿散人,其姐道名妙靜,后皆為玄門大德。1183年冬,于善慶跟隨馬丹陽赴萊陽游仙觀舉辦齋醮活動。同年,馬丹陽去世,長生子劉處玄與玉陽子王處一來山東主持馬丹陽喪事,聽聞馬丹陽器重于善慶以報其祖父于彥升恩德的故事,遂傳授于善慶道門儀范,并命宋崇福帶于善慶入關中參訪丘處機,以遠鄉土親愛之情。[2]

    于善慶到了關中后,在終南祖庭拜謁了靈陽子李大乘[3],敘說了他來關中的動機原因。李大乘見于善慶天姿雅澹,“教之棲山林、遠塵市、親有道、種福田,且使枉道詣平涼,參高士崔羊頭?!盵4]于善慶到了平涼后,一日夜宿回山王母宮(在今涇川縣),“夜夢老媼持餅一槃餉鬍頭道者,道者即取一餅擘半與師食,即自食其半。又二日,達平涼崔庵,參禮甫畢,俄一媼持餅一槃來饋于崔其,崔與媼克肖夢中之見。崔取一餅擘半與師食,即自食其半,且曰:‘連前夜者,食吾一餅矣?!贝扪蝾^對身邊侍陪的弟子趙九古[5]夸贊于善慶有道緣,是可教之徒。于善慶在崔羊頭處參訪月余后,赴龍門洞師侍丘處機。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春,于善慶奉丘處機命令到洛陽參訪時任掌教的長真子譚處端,長真真人告訴他摧強挫銳,鍛煉塵心,為學道之要。不久,譚處端去世,參加完長真子的葬禮后,于善慶返回關中,在同、華一代乞食。[6]1186年,于善慶隨丘處機居住在祖庭修道。金明昌二年(1191),丘處機東歸齊魯,囑于善慶往汧陽石門全真堂,與蒲察道淵[7]為伴修道。其間于善慶“鑿石以處,日止一餐,晝夜不寐者七年。惟道是力,乃臻于妙,凡未然之事,必預知之?!盵8]大金承安戊午年(1198),汧陽當地人集資建為于善慶建玉清觀居住。隨后,于善慶赴燕京禮玉陽子王處一參受經箓,成為全真七子中除郝、孫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這使于善慶在教內外的地位更加尊崇。

    金代泰和三年(1203),隴州牧保奏于善慶為“沖虛大師”。泰和五年(1205),于善慶赴山東棲霞禮拜丘處機,丘處機催促西還。期間在臨沂縣遇到了玉陽子王處一,王處一詢問了于善慶近幾年的修道情況后,傳授其微旨,并賜號洞真子。過相州林慮(今河南林州市)時,于善慶愛其環境幽闃,遂隱居天平觀。1206年丘處機遣時任終南祖庭住持的畢知常[9]持帖前往天平觀,催促其速返汧隴弘道,于善慶遂返關中。金泰和七年至八年(1207—1208),南宋關隴諸地區相繼被金攻陷。1208年,宋金議和,按照金朝的要求南宋增歲幣銀5萬兩、5萬匹。宋金和議以后,大批南宋俘虜滯留關隴,于善慶憐憫之,贖購收留俘虜甚多。在此期間,于善慶先后收弟子數百名,使他們于汧、隴、鳳翔各地分立道觀。1223年,汴梁中太一宮提點李沖虛(李志源)舉薦于善慶代替自己的職務,不起。1224年,金哀宗追悼西軍戰沒,詔遣禮部尚書趙秉文[10]醮祭于平涼,延請于善慶為濟度師。醮畢,于善慶將趙秉文所奉信幣悉具呈回,以納助軍需之用。趙秉文將此事上奏朝廷,金廷遣使召之,又不起。不久,隴山兵亂,畢知常請于善慶至岐山五姓之洞真觀[11]居住。正大三年(1226年),金廷遣中使專召,于善慶就任中太一宮提點。到了汴京后,金朝的密國公完顏璹、莘公侯摯、尚書楊云翼、左司諫許古、翰林馮璧等政要名流紛紛與于善慶結交。當時,金國將終,各種稅收徭役繁重,甚至征及連僧道,于善慶利用自己的關系多方勸導執政者,四方僧道方因得以安。

    1227年,丘處機在燕京長春宮寶玄堂仙逝,消息從北傳來后,于善慶心萬分悲痛,日食一飯,心喪者三年。金大正七年(1230),河南大旱,于善慶奉詔舉辦齋醮求雨,醮竟天降甘霖,是年秋豐收,因是功金廷命于善慶兼領五岳佑神觀事。1233年,汴京降于蒙古并向其納款,朝廷遣使訪求三教名人,于善慶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在北上過中濼渡(在今濟南附近)時,“值夜將半,舡人疑其有金帛,欲陷害之,委之夾灘而去。黎明四顧,則尚阻深流。時共濟者百余人,三日糧匱,眾惶不知所措。公素不安于水,承師命,慨然自奮曰:‘饑與溺均死也,其如百人之命何?’即向空若有所祝,解衣蹈水,竟達北岸。少頃,掉二舟回迎,舉脫其厄?!盵12]到達大名后,時范圓曦[13]主持東平上清宮[14],聞于善慶到來,率眾備車馬來迎,并虛席引避讓位給于善慶,于善慶因此得以在該地傳道。1234年,蒙古滅金。1235年秋,于善慶北上至燕京拜謁長春處順堂,燕人懇留,遂不歸。1236年夏,燕境蝗旱大作,行臺諸官請于善慶禳祭求雨,于善慶齋醮畢即雨,蝗旱災害為之解。同年秋,尹志平從關中返燕京,命李真常(即李志常)為其筑室于西院,與于善慶對處,日相陪佚。1238年,李志常接替尹志平任全真教掌教,同年四月,蒙古王朝廷選試道釋,于善慶因德高望重,被加封進號為通玄廣德洞真真人。旋即,北京留守烏德亨建全真觀,請于善慶住持,以做為時人效法的道德榜樣。同年秋七月,掌教李志常奏改祖庭靈虛觀為重陽宮獲批,于是李志常請于善慶為住持并主領陜右教門事。1240年夏,太傅移刺寶儉、京兆總管田德燦派遣官員持疏來燕京邀于善慶西歸主持陜西教務。北京留守烏德亨等知于善慶西歸興復祖庭之志不可奪,遂饋金贐幣者充積。于善慶西歸“過燕涉趙,度晉來秦,所至之方,諸侯郊迎,士庶向慕。以所得之貲,悉為興建之費?!盵15]可見于善慶當時在全國影響之大。

    1241年春,尹志平應京兆太傅移刺寶儉和京兆總管田德燦之請,赴陜西會葬王重陽,于善慶為此次活動經營付出甚多。于善慶主持祖庭重陽宮期間,“東連海岱,西徹鞏洮。南際江淮,北通沙漠。往還道俗,奉香送供者,絡繹不絕。與李宮作務之眾,恒不下數千人,賴師道德高厚。每至朔望,必設齋集眾,教以修身養性為功,立觀度人為行,及諭以罪福之理,俾各從所便,故得循規蹈矩,教門寧謐。不十載間,雄官杰觀,星羅云布于三秦之分矣。其祖庭制度為海內琳宮之冠?!盵16]可見,重陽宮在于善慶主持期間,達到了全盛。隨后,于善慶命門人在王重陽甘河遇仙之地建立遇仙宮,以彰顯靈跡。又吩咐弟子在磻溪丘處機煉化之所創建長春成道宮,以報師父教育之德。1244年上元節,夾谷先鋒公使于祖庭重陽宮,作功德主,建虛皇壇殿,禮請于善慶、宋德方、薛太霞、綦志遠、李無欲五位真人設羅天大醮,薦悼海內亡魂。1246年秋,鞏昌總帥汪德臣欲請于慶善作醮超薦其父靈儀,慮其不能請動,遂通過王府命丞相完顏鳳哥敬詣終南禮請,于善慶應之。鞏昌(治在今甘肅隴西)地接西羌,民多信佛教,于善慶到該地后以無為、清靜、正心、誠意之道化之,使該地風俗為之一變。是年冬,于善慶演教秦亭(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他在當地的活動被該地士人撰寫成《西州錄》。1247年春,于善慶回到祖庭重陽宮。是年秋八月,蒙古皇太后賜于善慶以冠服,并頒寶誥,敕令守臣外護玄化,無令擾瀆重陽宮。

    1250年六月,重陽宮通明閣建成,于善慶謂門人曰:“吾焚修祖庭,經營是閣僅十年,今始見成就,豈徒以夸其壯麗為哉。蓋常人之情,見其嚴飾乎外者,而儼敬之心油然而生乎內。夫上達之士以清靜無事絕慮修身者,固不在是。其于弘教度人,此象設崇構之緣,亦不可偏廢。教之所以崇,道之以所尊也?!盵17]同年十月三日,于善慶沐浴過后,召門人囑托應精進修行,留頌“生不必樂,死不必憂”,仙逝于重陽宮眾妙堂,享年八十五歲。重陽宮為之醮祭九日,遠近道俗,執紼奉賻者數萬人。于善慶仙游后葬于重陽宮之仙蛻園,期間顏釆如生。遠近道俗,執紼奉賻者數萬人。葬于宮之仙蛻園,位于玉蟾真人和德瑾和靈陽真人二師之側。于善慶著有《洪鐘集》,惜佚失。

    于善慶對道友深情重義。1204年,道友蒲察道淵逝世后,于志道與蒲察道淵的弟子厚葬其后,又追思其德,龕像而事之。[18]正大八年(1231),蒙古拖雷率兵攻人關中,渭河兩岸戰亂不已,于善慶的師弟畢知常逃入太白山中避難,在一處巖洞中溘然去世,門徒徒只得封閉洞門,暫瘞洞中。1240年,主持祖庭的于善慶念及師友之情及其在全真派中的卓越道行,令門人將畢知常遷葬于祖庭。[19]


    二、于善慶弟子考論

    高道寬(1195—1277),字裕之,應州懷仁(今山西朔州市懷仁縣)人,其家為該地富門豪族。高道寬少慕仙真,博通通經史,及長曾隱居長安為刀筆吏。父母去世后投玄學道,曾分別在長安蓬萊庵和汴梁丹陽觀從安有道及沖虛大師李志源學道。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洞真既至汴,奉命提黠中太一宮,師居席下,朝叩夕靖,其于道德性命之學,有所進?!盵20]1233年,汴京被攻破,高道寬北渡,居德興之龍陽觀[21]。1240年,高道寬隨于善慶入關興復祖庭,為會葬重陽祖師經營出力甚多。1248年,于善慶賜其號圓明子,署知重陽萬壽宮及提點甘河遇仙宮事。1252年,掌教李真常任命其為京兆道録,從事十年。1261年,誠明真人張志敬(時任掌教)保奏高道寬遷提點陜西興元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宮事。1268年夏,皇姪永昌王賜其金冠錦服。1271年,掌教真人王志坦賜其號常抱德圓明尊師。1275年,皇子安西王召高道寬主持金箓羅天大醮。1276年秋,安西王頒降璽書益以西蜀道教并付掌管。1227年正月,高道寬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道俗送葬者逾萬人。其生平事跡主要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圓明真人”傳。[22]高道寬文學修養較好,善填詞,今詞存二十六首,見《圓明老人上乘修真三要》卷下,多系修真之語。[23]

    李道謙(1219—1296),字和甫,夷山(今河南開封)人。本為儒生,七歲以六經童子貢禮部,金亡后遁跡羽流?!叭梢?,西游秦中,見洞真真人于公持箓方嚴,著見幽顯,心然之,即執贄往拜,列弟子行。洞真器其賢,待以文章翰學事,尋傾平生所得舉付之。丙午,從洞真演教秦隴?!盵24]李道謙深受于真人器重,先后任提點重陽宮事、京兆道門提點、提點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宮事。至元三十一年(1294),李道謙被賜號為玄明文靖天樂真人。元貞二年(1296)六月李道謙羽化,享年七十八歲。李道謙主要生平事跡見宋渤所撰《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今人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對李道謙的生平事跡做過詳細考證。李道謙是元代著名的高道,他勤奮筆耕,被譽為玄門太史,著有《終南祖庭仙真內傳》三卷(有《道藏》本)、《七真年譜》一卷(有《道藏》本)、《甘水仙源錄》十卷(有《道藏》本)、《終南山記》三十卷(佚失)、《筠溪筆錄》十卷(佚失)。李道謙還是著名的書法家,篆、隸、楷書均精,大元鳳翔府岐山縣官村創建通玄觀記》、《太清宮圣旨碑》、《全真教祖碑》、《題老君庵詩刻》、《跋古文道德經》等均系其書丹。明人王世貞《弁州山人稿》云:“金《重陽王真人碑》密國公璹撰,元道流李道謙書之。遒偉有法?!盵25]李道謙還能填詞,《全金元詞》輯錄署名李真人《望江南·述龍虎訣》詞十首,《菩薩蠻·述還丹決》詞十首。李道謙最重要的貢獻是秉承乃師于善慶之遺風,在弘道傳教上多有建樹,其嫡傳弟子孫德彧后任全真道掌教。

    史志經(1202—?)字天緯,絳州翼城(今臨汾翼城縣)人,世業儒。史志經天資聰穎,少時讀書領袖儕輩。金宣宗貞佑二年(1214),翼城陷落,史志經流落云中。興定五年(1221),史志經投玄學道,禮恒岳真常子劉道寧為師,受到劉氏器重。元光二年(1223),史志經隨其師劉道寧同參丘處機于阿不罕,長春真人為其改名史志經。其后,史志經西游華山,主持華山宮觀。其師劉道寧去世后不久,1249年史志經復拜于志道為師,參受經箓。1251年,史志經與李志常北游覲見元憲宗,獲賜紫衣,加號弘真宣義大師。史志經“引經全解”《老子八十一化圖說》,并刊印《老子化胡成佛經》,引發元代著名的佛道辯論。史志經的主要著作有《華山志》14卷(佚失)和《玄風慶會圖說文》,其中有學者認為《玄風慶會圖說文》即小說《西游記》的初稿。[26]另外近些年陸續發現史志經撰寫的碑文有:《靈虛宮改額加號記》[27]、《崇德祠堂記》[28]、《靈虛宮碑》[29]、《靈神洞明貞晦真人道行記》[30]等。史志經的生平事跡主要見《甘水仙源錄》卷八之“洞玄子史公道行錄”[31]。

    符道清(?—1255),字子明,道名道清,道號沖玄子,岐之樓底(今岐山縣雍川鎮樓底村)人。符道清夙有道心,十三歲使出家赴汧陽玉清觀禮洞真真人于志道為師,受業于鳳城之岳岱觀。金元光年間(1222—1223),大戰過后,郡人捐資拾遺骸瘞葬并設醮超度,符道清任濟渡師,大獲靈驗,使府將此事申報朝廷,符道清因此被授清虛大師封號。金哀宗正大年間(1224—1232),于志道任汴京中太一宮提點,符道清侍陪前往,輔助乃師處理教務。天興癸巳年(1233),于志道奉元王朝詔令北行,過中濼渡(今濟南附近)時遭遇到船夫構害,符道清奉師命舍身跳水游到河岸,一船人得救。元朝滅金后,符道清隨其師北渡至東平。時郝大通的弟子普照真人范圓曦任東平一帶道官,任命符道清為上清宮住持,充度道録。符道清在此期間勵精圖治,七八年間,道風肅然淳靜。符道清又精通符箓,四方前來救治者應接不暇。1241年,符道清西歸祖庭會葬王重陽,臨行前元好問、楊奐、商挺等官員以篇什為其餞行?;剜l后,符道清帶領弟子在官村擇地鳩工庀材修建宮觀,其師于善慶為之賜名為通玄觀。1255年,符道清去世,其生平事跡主要見《大元鳳翔府岐山縣官村創建通玄觀記》[32]。通玄觀仍存,不過易名為資福宮,又稱符太師庵,位于岐山縣城南6公里處庵里村,為西岐外八景之一。

    馬天麟(1190左右—1260左右),名天麟,字君瑞,法名志希,道號清夷子,上谷之德興人。其家世以醫術名鄉里,馬氏少時曾隨父在恒州一代行醫。金明昌年間,馬天麟年方弱冠,因通曉女真族語,被擢為元帥府譯史,以干練著稱。金宣宗貞佑年間曾校功幕府,后補任毫州衛真縣酒稅監,秩滿后不仕。此后,馬天麟居住在許昌、汴梁一帶,與同鄉人沖虛大師李君常往來于京城丹陽觀[33],與諸名士相游。正大壬辰(即天興元年1232),金國被破,馬天麟自許昌挺身北渡抵燕,拜于洞真于志道為受業師。隨后因與世不偶,乃北游乞食昌州(今內蒙古沽源縣)境內。因感當地軍營許多士兵感染疾病又醫療匱乏,隨憑借其家傳的藥方熬煮藥為兵勇治療,痊愈者甚多。后又為元朝的蒙古貴族那演相公治愈了嬰酒積癥,此后馬天麟倍受這位蒙古貴族的庇佑。后馬天麟隨那演相公軍隊南下至燕京,得參禮尹志平,得印號清印子。馬天麟北歸以后,在燕京創建了玉清觀。馬天麟因為那演相關的關系,經常赴昌州為蒙古貴族診病,倍受尊崇。馬天麟常與李志通(淵靜大師張志靜的弟子)及丹陽大師劉志安相友善,先后交游三十年,臨終前囑以后事。馬天麟生平事跡主要見元代名士趙復所撰的《燕京創建玉清觀碑》[34]。

    王志謙,字伯剛,號清虛子,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出生于當地名族。少業儒,博雅淳和有聲名。1235年,蒙古大軍分三路南下攻宋,秦、凰等地相繼陷落,王志謙乃避世入道,師事洞陽子盧某,于善慶在汧隴一帶傳教演法,遂前往拜在其門下。1238年,王志謙住持隴州佑德觀[35],重修全真堂。時披云真人宋德方負責整理??痰啦亟洶?,王志謙為其羽翼,因被任以校經提點之職。[36]后清和真人尹志平西來祖庭拜謁時,王志謙又向其求教問道,清和真人賜其道號清虛子。因多方參學全真道諸大師,修道頗有成。1242年冬,王志謙帶領弟子回到家鄉,在隴州創建道觀,請其師于志道賜額,名曰靈臺觀。其后為了維持道觀自養,王志謙帶領門人在當地設立水硙,引達溪水灌溉良田,引領當地一時之風氣。1249年,受郿塢帥王珪邀請,派遣門人重建通元觀,往來兩地闡道。其后欲西行,壯志未遂忽逝。王志謙曾著語錄一編,凡一百余卷,惜佚失。王志謙生平事跡主要見《靈臺觀記附歌》。[37]

    于善慶住持陜西道務期間德高望重,門下弟子不計其數,除了上述的幾位著名弟子之外,見于文獻記載的還有駱志通等人。[38]另外,郭武教授在《丘處機學案》中引樊光春先生統計的丘處機后學門徒時云,馮道真曾師從于善慶,不知何據。[39]


    三、于善慶及其弟子對西北道教的貢獻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后,不久即仙游,全真教因七子得以傳播發揮,從而名揚天下,遍布寰宇。七子后學中,于善慶無疑是其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先后參學于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時除郝大通和孫不二之外五子的共同弟子。先后任掌教的尹志平、李志源都對他禮敬有加。李志源曾對人說:“于吾友也,風神灑落,識度夷曠,衣褐懷玉而不愿人知,蓋吾先師長春子所密授者。他日興吾教者,其斯人歟”。[40]宋金之戰后,他贖購俘虜,度其入道,使大批俘虜免于桎梏。河南、燕京等地干旱鬧蝗災時,于善慶應邀積極舉辦齋醮法會祈雨,并迅即應驗,可見于善慶修道頗有成就,精通齋醮法事。于善慶因德高望重,金朝和蒙古的政要名流紛紛與之結交,他利用這個關系,積極維護了全真道的健康發展。于善慶又廣交文人士流,著名文學家楊奐、張森、許古、楊云翼、趙秉文、宋九嘉等皆二十余名名士有交往。在主持陜西道務期間,于善慶奮力勇為,使得重陽宮達到全盛,并帶領弟子修建了汧陽玉清宮、志道觀、遇仙宮、長春成道宮等。于善慶長期在關隴傳道,先后培養了高道寬、李道謙、王志謙、符道清等著名弟子,這些弟子后來都成為全真道一時之俊彥,或著書立說,或弘道度人,或治病救人,對元代西北全真教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中于李道謙所著《終南祖庭仙真內傳》及《甘水仙源錄》等書,系統記錄了全真教早期的傳承活動情況,對研究全真道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李道謙的弟子孫德彧后任全真道第五代掌教,對全真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這三塊碑的碑文內容本身學術研究價值也不大,因為碑文撰寫碑文時楊奐也是聽別人轉述于善慶的生平故事,故有關于善慶生平的很多細節也是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讀不通。只有參考《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以及其他相關文獻,方能讀懂楊奐撰寫的《洞真真人于先生碑》。

    [2]事實上,王處一和劉處玄指點于善慶入關中參訪丘處機是為了讓于善慶繼續學習,從而為道門培養人才。

    [3]李大乘,道號靈陽子,今平涼市華亭縣人,是馬鈺在關隴收的重要弟子,馬鈺曾寫數首道詩贈李大乘。其事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上“李大乘”條。

    [4](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明正統道藏本。按:崔羊頭乃當時平涼府名道,馬鈺的另一個著名弟子趙道堅曾師從其學道數年。崔羊頭,按照洞真真人傳記里的說法,崔羊頭名崔其。

    [5]趙九古(1163—1221),道名趙道堅,號虛靜子,平涼人。趙九古先師從崔羊頭,后相繼師從馬鈺和丘處機,并曾隨丘處機西行拜謁元太祖。

    [6]同、華一帶,即今陜西渭南大荔縣和華縣一帶。由于善慶在這一帶乞食,我們也可以推斷于善慶此次是從洛陽沿著三門峽進入潼關的。

    [7]蒲察道淵(1151—1204),蒲察氏,字道淵,道號通微子,元代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人,丘處機的高徒。

    [8](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明正統道藏本。

    [9]畢知常(?—1231),道號廣容真人,今陜西省禮泉縣人。先師從馬鈺,丹陽仙游后又長期師侍丘處機,曾同呂道安長期主持重陽宮,被譽為“玄門十大解元”之一。

    [10]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晚號閑閑道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善填詞,有《滏水文集》傳世。

    [11]岐山五姓之洞真觀,今不可考,畢知常晚年亦曾隱居于此。

    [12]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十七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頁。關于這件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以及《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等有關于善慶的傳記資料中,記載的不甚清晰。幸好《大元鳳翔府岐山縣官村創建通玄觀記》中講符道清時,細致記載了此事。

    [13]范圓曦(1178—1249),號玄通子,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郝大通的弟子,1226年開始提點東平上清萬壽宮。

    [14]東平上清宮在今山東泰安東平縣,金天會六年(1128),立劉豫為“大齊”帝,先治大名,后遷須城(在東平府)偽稱東京。

    [15](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明正統道藏本。

    [16]同上。

    [17](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洞真真人”條,明正統道藏本。

    [18](元)李邦獻:《隴州汧陽縣新修玉清觀碑》,參見王新英輯校:《全金石刻文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557頁。

    [19]咸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咸陽市志5》,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第306頁。

    [20](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圓明真人”條,明正統道藏本。

    [21]德興之龍陽觀在今河北涿鹿一帶,尹志平曾在此修行傳道。

    [22](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之“圓明真人”傳,明正統道藏本。

    [23]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1頁。

    [24]劉兆鶴、王西平編著:《重陽宮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18頁。

    [25]王原祁等纂輯;孫霞整理:《佩文齋書畫譜》第三冊,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592頁。

    [26]胡義成:《論元代全真道士史志經編創的小說<西游記>初稿》,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27](清)畢沅:《山左金石志》卷二十一,清嘉慶刻本。

    [28](元)孛蘭肹等撰:《元一統志》上冊,中華書局,第53頁。

    [29]王宗昱編:《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8頁。

    [30]同上,第30頁。

    [31](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八之“洞玄子史公道行錄”條,明正統道藏本。

    [32]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十七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3頁。

    [33]臺灣學者辛夢霞謂這里的“沖虛大師李君”指的是馬天麟,非也。參見辛夢霞著《元大都文壇前期詩文活動考論》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第75頁。按:《元好問全集》中有《沖虛大師李君墓志銘》,但并未交代沖虛大師李君的任何信息?!陡仕稍翠洝分蟹Q李志源為沖虛大師,且李志源曾在大梁丹陽觀傳道,李志源與馬天麟活動的年代基本相同,《燕京創建玉清觀碑》稱沖虛大師李君與馬天麟為同鄉,考李志源籍貫也是上谷之德興,故這里的沖虛大師李君指李志源。

    [34]孫勐,羅飛編著;佟洵主編:《北京道教石刻》,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第37頁。

    [35]佑德觀地址在今甘肅慶陽鎮原縣潛夫山,1179年左右,馬丹陽曾在該觀傳教。

    [36]宋金時期連綿的戰爭,使各地所藏《道藏》多毀于戰火。從1237年開始,披云真人宋德方帶領弟子秦志安等人在山西等地搜集散佚的道書,重新加以校訂增補,前后歷時十年左右,世稱《玄都寶藏》,又稱《宋德方藏》。后元代的佛道大辯論,使《玄都寶藏》中大部分被毀,唯《云笈七簽》和《太清風露經》二卷傳世。

    [37](清)黃居中修;楊淳纂:順治《靈臺志》卷一,清順治十五年序本。

    [38]戶縣秦渡鎮有古真武堂,乃馬、譚、劉、丘四子分手處。金興定年間(1217—1221),有景慕四真者于此經奉香火,恩例賜額為志道觀,旋即毀于戰火。一日于善慶路過志道觀遺址,遂命門人駱志通鳩工事材,構建殿宇,聚徒奉道。事載《戶縣秦渡鎮重修志道觀碑》,見《道藏》第19冊,天津古籍出版社,第795頁。

    [39]郭武:《丘處機學案》,齊魯書社,2011年9月,第104頁。按:馮道真墓志銘謂其“從岳公道、易真人傳授法箓,李宗主王玄慶為師?!眳⒁姟渡轿魇〈笸性T道真、王青墓清理簡報師》,載《文物》,1962年第10期。

    [40](金)張邦直:《真常子李真人碑銘》,見才《道家金石略》,第467—4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