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陳耀庭:道教要“走出去”, 必須通盤考量、周密計劃、充分準備

 二維碼

道教要“走出去”, 必須通盤考量、周密計劃、充分準備

作者: 陳耀庭 發布時間:2018-10-17  來源: 中國民族報



1986年11月,上海道教協會訪問香港圓玄學院。 陳耀庭供圖

3年前,中國道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成立的時候,中國道教在對外交流活動的規劃方面,提出了“道行天下”、道教“走出去”的目標。

走出國門,這是道教界一個美好的愿望。

30多年來,道教積累了“走出去”的經驗

筆者從小生長在道門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上海灘著名的道士。上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父親陳蓮笙道長一直為香港回歸和祖國統一出力,想實現道教走進香港、澳門和臺灣。1986年11月,上海道教協會訪問香港圓玄學院。

改革開放后,道教開始同海外的道教界人士有了聯系,同港、澳、臺道教界人士有來往。30多年來,取得了很大成果。其表現在道教有各種代表團出國訪問,如道教音樂演出的團體、教道教太極拳和氣功操練的代表團、贈送道教書籍和刊物的代表團、參加海外各種道教研討會,還有海外道教宮觀或組織邀請國內道教組團協助舉行各種法事活動的代表團,等等。

同時,也有許多“請進來”的活動。如連續幾屆國際性的道德經論壇和道教論壇、地方性的道教節日活動或學術研討會,都邀請外國的道士和道教研究學者參加。

道教界內部也有來有往。特別是大陸道教界和港、澳、臺道教界的來往更加密切。大陸道教界和新加坡道教界、馬來西亞道教界,這些年來也是相互幫助,有來有往。

正是有了30多年來道教逐漸“走出去”的實際經驗,中國道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才將“走出去”列入工作規劃,而且還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的外交、經貿等工作聯系在一起。

筆者并不認為將道教“走出去”同“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起來,是道教界在趕時髦、出風頭。因為歷史上的道教早已經“走出去”了,今天也應該“走出去”。不過,道教要跨出國門,必須要有通盤的考量、周密的計劃、充分的準備。

道教為什么要走出國門?

今天我們說的道教“走出去”,同歷史上道教走出國門不一樣。因為,它同“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關。

歷史上道教“走出去”,其目的只是為了道教的傳播,或者是個別道士為謀生和為個別信眾的信仰生活服務。而今天道教的“走出去”,是跟隨當代中國的國家戰略走出國門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如果說企業承擔的是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經濟貿易交流的任務,政府承擔的是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國家關系的任務,那么道教承擔的就是“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構建的任務。

歷史上,道教是如何走出國門的?

在道教傳播的歷史上,道教已經傳播到了國外。只是,道教傳播有兩種不同的服務對象,發揮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功能。

一種服務對象是傳入國的政府,另一種服務對象是傳入國的道教信徒。

服務于傳入國的政府,例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時期,高麗道士李仲若到中國學道,在1110年向宋徽宗請求派遣道士赴高麗。宋徽宗派了兩名中國道士跟隨李仲若回到高麗。高麗王朝專門修建了福源宮,作為道士舉行齋醮科儀的宮觀。福源宮建成后,曾經度過高麗道士十多人。

還有一種是服務于傳入國的道教信徒,也就是華裔或者華僑中信仰道教的華人。近200年里,道教走出國門,很多都是海外華人邀請的。例如,現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一些道士,他們是跟隨先出國的華人而下南洋的。

先期下南洋的華人,在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碼頭搬運、開礦等行業里站住了腳跟,有了祭拜神靈和祖先的要求和可能,就把自己家鄉的道士請來。經過上百年的努力,興建起宮觀,建立了道院,形成了宗派,直至今天。

從結果上看,被邀請走出國門的道教,道教的態度是被動的,道士沒有主動傳教的愿望。經文也不翻譯,也不需要讓傳入國的人理解和接受??苾x都是照搬國內的一套,用的也是中國語言。一旦會說中國話的道士羽化了,道教科儀自然也不能做了,道教的活動便停止了。

而道士被先期出國的華人邀請出國的,主要是為本鄉本土的道教信徒的信仰生活服務。即使這些道士的出國是主動、自愿的,他們的出國也并非為了傳播道教,而是為了謀生。他們到了海外,或者種田,或者養雞鴨,或者做小工,或者開小店,養家糊口,只在同胞信徒需要舉行道教科儀的時候,他們才恢復道士的身份。海外一些比較成功的道士,一般都是后來才掛出國內使用的道院銘牌,重新收徒,組成一個個科儀班子,為來自原籍地域的同胞服務?,F在,新加坡的道士就有廣東幫、海南幫、福建幫等,他們的服務對象從不相互交叉。

走出國門,道教要做哪些準備?

今天走出國門的道士,肩負崇高的使命,因此,應該有充分的準備。

要有信仰、有文化自覺觀念,同時有為道教獻身的精神準備。今天的道教,已經不是70年以前的道教了。在中國道教協會和各地方道教協會領導下的中國道教徒,具有歷史上道教徒所沒有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責任。道士雖然有襯資,但同時也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念經做道場雖然是為信眾服務,也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所以,今天派出國的道士應該有自覺、有高度、有視野、有擔當,必須是一名愛國愛教的道士,要做好獻身弘傳中華文明和道教的思想準備,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具有傳承和傳播中華文明的擔當。

道士必須熟練掌握一門或幾門外國語言,具有一種或多種職業技能,保證自己在海外有獨立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派出國的道士必須能將道教經典翻譯成外國語言,必須能用外國語言帶領信眾舉行科儀活動,還能夠用外語弘揚中華文明,對信眾宣傳道教教義思想和價值觀念。

派出國的青年道士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軟實力建設力量,他們弘揚中華文明,理應得到我國駐外使領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大量華僑史料說明,華人宗教團體和組織,包括道教宮觀和道士,都是華人聯系和團結的紐帶。在當下,這也是國家通過使領館關心華人子民、團結華人同胞、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方面。

道教走出國門以后,如何堅持中國化方向?

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道教傳播中,堅持道教的中國化方向應該注意把握好兩個關系。一是道教中國化的原則和道教傳播地區本地化要求的關系,二是道教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和傳播地區不同宗教信仰的關系。

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在思想信仰、活動形式以及教團活動中,保持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本色。海外道教的中國化問題,應該從對不同對象的不同服務來分析和要求。

海外道教服務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服務對象是海外華人,包括華僑華裔。海外華人大多在中華文明的環境中長大,基本上保持著華人的信仰習慣,老人大多說漢語或者漢語地方方言。海外華人中的年輕人,也基本上保持著華人的信仰習慣。對于他們,道教應該保持相同的面貌,不能改變。如果改變了,會被信眾誤以為道教不正宗了。如果道教有發展和變化,也只能一點點地慢慢改變,不能驟變。

另一種服務對象是海外的外國人。在不同的文明圈里傳播中華文明及其道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盡管改革開放40年來,已經有了洋道士、外國道教協會,但是,要使有不同文明背景的普通人接受中華文明及其道教,接受其思想觀念以及活動方式,不經過文明融合、嫁接的過程和成百上千年社會民眾的實踐,是不可能的。

道教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民眾接受的需要,將漢語經文改成傳入國的語言和文字,將儀式音樂改成傳入國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和表現手法,在各種宗教行為中摻雜進傳入國民眾能夠接受的各種要素。但是,不管在思想和形式上有何等變化,只要其堅持的基本經典是《道德經》,教團的創教人是東漢的張陵,教派源頭是中華文明及其道教,基本教義是“濟世度人,異骨成親”,那么,就應該確認其堅持了道教的中國化方向,這些洋道士應該被確認為合格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