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中國道教協會啟動“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課題

 二維碼


中國民族報訊(記者藍希峰 實習生李欣然 郭艷) 7月14日至15日,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舉行“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啟動會暨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道教界人士共話新時代如何對道教教義體系進行現代建構。

據了解,“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課題旨在重新整合道教教義、明晰教義體系,在教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更好地增強道教文化發展的內源動力,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當代社會。課題由中國道教協會主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盧國龍主持,30多位專家學者和道教界人士共同實施,預計將耗時5年。

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陳宗榮說,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對于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道教教義體系現代建設不僅要繼承傳統的道教教義思想,還要把握時代脈搏,堅持與時俱進,深入挖掘和發揮傳統教義中的積極因素,服務于偉大的時代。一是牢牢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道教置身于這個偉大時代背景下思考,緊扣時代發展主題,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找準定位,把握好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道教健康發展,準確把握道教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落實到加強道教自身的建設上來。三是著力實現道教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握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道情與國情的關系,挖掘道教教義體系中有利于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內容。四是統籌推進道教自身建設,把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與加強信仰建設、教職建設、戒律教規建設、團體制度建設結合起來,齊同推進和進一步健全教律教規教制,完善道教教職人員管理制度,匡正道風,自覺維護道教清凈莊嚴的良好形象。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道長表示,道教是在世俗社會立命的宗教,必然需要一套規范的制度、完整的體系。新時代下的道教適應社會、革新創新,是全體道教界人士的眾心所向。要想找準道教在新時代中的文化定位,構建道教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主體性,“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課題的啟動正是給道教的發展指明方向。希望課題組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完成道教教義的現代建構這項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工作。

課題組咨議委員、北京白云觀管委會主任李信軍道長說,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就是為道教把脈,為道教在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對道教文化的重新梳理,也是道教界積極參與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有益嘗試。

課題組咨議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劉世天道長稱,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是道教的自我覺醒。它通過梳理歷史脈絡,認清自身文化地位,重構經教體系、斧正修行法門,從而找到自信,自強不息。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社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各地道教界代表人士百余人參加了會議。

課題主持人盧國龍介紹,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是中國傳統道教順應歷史邏輯的自我建構,也是中國傳統精神資源在新時代的自我激活。課題組成員將以現代學術眼光梳理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不僅是中國道教界的文化盛舉,也是提振中華精神的思想盛宴。課題將對道教的思想文化成就、體系結構進行鉤沉索引,對包羅萬象的道教教義進行體系化的整和、詮釋。課題規劃由5部叢書組成,分別為《道經通繹》《道教通史》《道理通義》《道門威儀》《道法修持》。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道教文化是中華禮樂文明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道教思想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同根同源,道教是從精神信仰上維護中華精神傳統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道教協會站在歷史文明發展的新起點,順勢而為,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自身文化建設,積極響應并且自覺承擔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使命,有效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和學術力量來組織實施“道教教義體系的現代建構”課題,反映出新時代思想文化的新氣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守護者,中國道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道教自身建設出發,增強文化自覺和教義自信,積極推動道教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更好地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道教思想和智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