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吉宏忠:關于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幾點思考

 二維碼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對道教來說,就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要與時俱進地同我國國情、社會制度、時代要求、主流文化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對接融合,積極融入當代中國社會和主流文化中,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道教需要以學習者、服務者的姿態,和全中國人民一起,去主動了解現代文化思潮,體察現代人的精神訴求和信仰需求,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同時,又需要對自身傳統進行完整審視、深入挖掘、不斷改進,實現道教的現代化轉型,積極主動處理好道教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關系問題,更好地促進道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發揮出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所有這些,就是道教中國化的意義。

準確把握道教中國化的內涵,積極推進道教中國化進程,事關當代道教事業的健康發展。道教中國化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我們生存和需要適應的大環境,是道教中國化的前提。

道教中國化,首先是要弄清楚當前中國的時代特征、社會制度和主要國情。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社會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緊密追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我們講“中國化”的第一要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中國化”的根本內容。道教作為宗教,有出世、隱遁的一面,但同時也有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一面。認識時代潮流和中國社會發展方向,順勢而為,團結和帶領廣大信教群眾,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道教建設“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的社會理想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洪流中,這才是我們的信仰、理想的落腳處。

二、高舉民族文化的大旗,倡導民族文化自信,是道教中國化的重大責任。

道教形成于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的長期積淀孕育了道教。同時,道家、道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上,也曾經做出過偉大的貢獻。

眾所周知,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所謂“軸心時代”,在中國出現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輝煌時期。諸子百家的出現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而諸子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責任,就是樹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標桿。期間,影響最大的儒家、墨家和道家,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墨家對于大禹特別尊崇,儒家將文化之根推前一步,言必稱堯舜。獨有道家,舉起“高祖黃帝”的族號,越過堯舜,將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為黃帝正式列傳的,是道家學者司馬遷。他的父親司馬談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史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從此以后,中國經歷過多次巨變,但都認同黃帝這一人文始祖,“炎黃子孫”的稱號中,貯存了民族認同的基本信息,保存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

這是道教界引以為豪的重大貢獻。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如何更高地舉起這一民族文化的大旗,參與到世界民族之林,是我們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道教中國化的任務。

道教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支,歷史上和儒家、佛教合稱三教。近代以來,中華文化的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闡釋、弘揚傳統方面,道教具有特別的責任。

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钡澜涛幕鳛橹袊鴤鹘y文化的精神基因,其所起的作用是內在的固化,即無論中華文化表現形式如何,就其內在的精神標識來看,都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甚至本身就是道教文化的特殊表現。在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弘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對之做出適應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的闡釋,是非常重大的任務。面對當代的中國現實,將豐富的道教文化和其他傳統文化的礦藏挖掘出來,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人民大眾能夠享用的精神食糧,是長期的艱巨工程。

當然,我們在弘揚傳統時,也還面臨著鑄造新的傳統的任務。傳統不是僵死的,而是具有鮮活生命的。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在準確闡釋傳統文化上下大功夫,掌握對經典詮釋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將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的經驗和當前世界先進文化中合乎中國需要的成分吸收進來,形成新的傳統。當今,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如何結合新的歷史時期的偉大實踐,在繼承優秀傳統時鑄造新的傳統,是一個需要立即思考而且行動的課題。

四、參與全球對話,推動文化交流,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道教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今世界,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整個人類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中,所有人的命運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處于這樣一個“共同體”中的中國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對話超越文明沖突,而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和共存的基礎是堅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自信”,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的道教文化,理所當然地應該承擔起文明對話和交流的歷史使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支持,這也是道教“中國化”的內容之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是一個包容著極多的紛紜復雜的成分的命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處于矛盾和互動之中。我們不贊成文明沖突,而主張和平共處,文化交流,宗教對話。那么,道教作為獨特的信仰體系、文化現象和社會實體,如何參與對話?如何讓其他文化體系和宗教理解自己?如何在對話中拿出自己獨特的解決世界或局部沖突的對策?如何在對話中體現我們泱泱大國的氣派?都是需要道教界認真思考和規劃的。

五、“中國化”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對當代道教的檢驗,道教要加強自身建設,為承擔歷史使命夯實基礎。

中國化是道教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一個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的過程。必須指出,中國化還是對當代道教的檢驗。如果無法適應這樣的過程,在以后的發展中就會漸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不可避免的競爭所淘汰。因此,中國化決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需要長期奮斗;也不是簡單地弄些錦上添花的活動,而是要在克服生存危機、保持自身生命力上加倍努力。從目前的情況和承擔的歷史重任來看,差距都還不小,要立即開始規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道教自身建設,固本建根,才能夠擔當重任。

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教義建設。教義是一個宗教信仰的條理化,是引領它前進的旗幟,也是保持信仰的統一和教團內部團結的粘合劑。多年以來,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和我們主觀努力的不足,教義建設始終未能很好解決,甚至沒有很好開展研究。當我們處于中國化的過程中,特別是放在開放的世界視野中,便發現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大:一是我們無法很好地顯示我們的特點,顯示我們的優越性和不可取代性;二是我們無力拿出自己最優秀的東西和別人交流對話。因此,這是需要立即著手的大事。

其次,必須以中國化為標桿,審視自己的方方面面,從組織到戒律,從文化到活動,從科儀到經典詮釋。對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必須堅決改革,對于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努力發揚光大。例如某些戒律與當代法律有相矛盾,原有管理制度與民主時代的要求不符,這些都必須加以改革。

再次,培養適應中國化、能挑起中國化大梁的各類人才。當前,高素質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道教發展的瓶頸,要找熟讀道藏的人才,要找了解各教特點、能開展宗教對話的人才,更是困難,需要我們馬上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最后,以中國化為基準,調整我們的活動方式。道教的活動方式,是兩千年中形成的,我們需要尊重傳統,但是也要看到有些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了。比如,我們有道不外傳的說法,有山林隱修的傳統,但是在當代開放的社會中,卻需要我們積極地走進社會,主動承擔起弘道與教化的功能。

總之,道教中國化既是當代道教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道教健康發展的歷史機遇,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行動。

(作者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原文發表于《中國道教》雜志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