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丁常云:堅持中國化方向是當代道教發展的新境界

 二維碼
作者:丁常云來源:中華文化學院? 2017年9月6日


  堅持中國化方向是當代道教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丁常云


(中華文化學院 2017年9月6日)


  在去年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強調要發揮宗教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宗教界自覺推進宗教中國化。這就是說,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新發展。當然,這也是新形勢下黨和政府對我國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國各宗教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堅持中國化方向理論的提出,是對宗教在中國傳承發展歷史經驗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了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內涵,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要求,我們認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并非僅僅是對境外傳入中國的宗教而言,而是包括了所有中國境內的宗教。這就是說,外來的宗教需要堅持中國化方向,作為中國本土產生的道教同樣需要堅持中國化方向,所不同的是,道教中國化主要解決的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問題。堅持道教中國化,就是要在保持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不斷推進道教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發揮時代價值,其核心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要傳承愛國思想,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二是要堅持與時俱進,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三是要弘揚道教優秀文化,助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四是要推進道教創新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堅持道教文化的自信,堅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融合與發展,從而發揮出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

  本次會議以“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為主題,就是對我國宗教中國化理論的一次深入研討,旨在促進宗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與共生,助推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發揮出宗教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應用的時代價值,探討我國各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的發展之路,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堅持中國化方向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


  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堅實基礎。愛國主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所在。中國化的根基是中國,如果不愛中國,就沒有基礎可言,更談不上中國化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這就是說,愛國主義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方向,這是根本,不能動搖。近現代中國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繼續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具體體現在:廣大道教徒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比熱愛,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堅決擁護,以及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自覺遵守。要通過凝心聚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把廣大道教徒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來,使愛國主義始終成為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的堅實基礎。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積極傳承道教的愛國傳統。愛國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道教同祖國共命運的牢固精神紐帶,也是道教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傳統。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就已經有了“助國”、“保國”的主張。即所謂修道者當“助國得天心”。這里的“助國”、“保國”表示以某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治理,或者保護國家安全,是一種自覺的愛國行為。此后的《老君音誦誡經》還說:“老君曰:吾漢安元年,以道授陵,立為系天師之位,佐國扶命”。這里的“佐”即輔佐,“佐國”就是輔佐國家治理,“扶命”即扶持國家命脈的延續,其中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感。還有《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提出“興國愛民,普濟群生”的思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提出“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的主張,都表達了道教對賴以生存的國土的熱愛。此外,還有相當一批道教經典名稱出現“護國”二字。如《太上護國祈雨消災經》、《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真經》、《太上大圣朗靈上將護國妙經》等,這里的“護國”即以道教所特有的方式保衛國家的安全,同樣彰顯著道教強烈的愛國情懷??梢?,愛國主義始終是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的優良傳統。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大力弘揚道教的愛國思想。傳統道教的愛國思想是樸實而真誠的,這是歷代道教徒愛國情懷的真情流露。元代丘處機“一言止殺”的愛國、愛民功績,成為千古佳話。面對當今社會,我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與歷史上的祖國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傳統道教的愛國思想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作出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闡述。當代社會,我們必須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們廣大道教徒要繼續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道教的愛國思想,不斷推進道教愛國思想的創新發展,積極引領廣大道教徒熱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我們道教界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做愛國的表率,自覺擔當起傳揚愛國思想的先行者,不斷助推道教中國化方向的時代進程。


  二、堅持中國化方向要始終保持道教與社會相適應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條件。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其關鍵在于引導,重點在適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這一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引導我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指明了方向,為我國傳統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明確了路徑。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繼續傳承道教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從我國各宗教的歷史來看,中國化是我國宗教的優良傳統,也是各宗教生存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在人類歷史上,前前后后曾出現過許多宗教,其中有的生存至今,有的夭折消逝,有的從一個地區或者一種民族的宗教演變為世界宗教,有的卻僅是殘留在史籍記載或者考古遺跡之中。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宗教本身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能否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調整其教義、組織和儀式等內容,繼續發揮其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道教歷史表明,中國道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中不斷變化著的。早期道教在東漢中葉時主要流行于民間,反映了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早期道教自然同當時的農民階級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利益相適應,并曾經為農民起義所利用,而這在當時統治階級眼中卻是大逆不道的,所以最終遭到鎮壓。魏晉以后,統治階級扶持部分道教徒,使道教教義逐漸與綱常名教觀念相結合,把道教改造成了與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相適應并為其所服務的一種宗教,此后的道教,一直趨于變化和與社會相適應之中。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道教思想、組織和儀式、規戒等都相繼發生,而且在繼續發生著適應社會的根本變化。改革開放之后,道教更是得到快速發展,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進步,需要我們緊密結合社會實際情況,回應社會和信教群眾需求,繼續傳承道教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從思想上自覺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不斷推進道教與當代社會相適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代道教必須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這個適應又必須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首先,是道教人才的適應。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歸根結底是道教徒的相適應。當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教,需要培養一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一定宗教學識,并能聯系信教群眾的道教教職人員隊伍。當代道教,必須要站在與時俱進的新高度,努力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道教人才隊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道教事業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推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其次,是道教教義思想的適應。道教歷史表明,道教的教義思想也必須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道教以“道”名教,以“道”為其教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表明它的基本信仰是“道”。我們學道之人,對于“道”的崇拜和信仰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對于“道”的內容是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豐富發展的?,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物質本原、宇宙起源以及生命奧秘等都有許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大大擴展了我們對“道”的認識。我們當代道教徒,應該對“道”作出適應時代進步的闡釋,要在繼承傳統道教教義思想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前輩道長們對于“道”的論述,增添新的時代內涵,闡揚新的時代精神。當代道教徒,必須要積極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業務索質和文化素質,不斷增強道教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自覺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繼續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不動搖。


  三、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積極助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加強當代道教文化建設,助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是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內容。宗教歷史表明,宗教文化中國化,是宗教中國化的靈魂。道教歷史同樣表明,道教文化中國化,也是道教中國化的重要標志。當然,在道教文化中國化方面,與其他外來宗教相比,道教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因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古老的道教與中國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又相互融合,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傳承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承載著東方文化的文明智慧與民族精神,古老的道教從文化上順利的實現了中國化進程。當今時代,我們要繼續傳承道教文化思想,闡揚道教思想精華,賦予時代精神,增添時代價值,發揮道教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積極傳承道教優秀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乳汁養育而成,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天文、地理、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學以及民族習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深刻的影響。道教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組成部分。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表明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當代社會,我們要積極傳承道教優秀文化,服務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我們要積極倡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命、誠實守信等道德規范,倡導和平向善、慈愛和同、濟世利人的理念,培育自尊自信、寬容平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建立符合道教基本教義、繼承道教優良傳統、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的道教思想體系,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愛崗敬業,尊重科學,誠實守信,與人為善,用實際行動見證道教信仰,彰顯道教文化內涵,以道教優秀文化助推道教中國化進程。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助推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歷久彌新,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同樣,道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思想,是助推中華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大力弘揚道教優秀文化,繼續發揮道教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首先,我們要善用道教的道德倫理,助推社會道德文化建設。道教的道德文化是一種宗教性的道德倫理,它是在傳統道德和世俗倫理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說,道教的道德倫理要比世俗性道德倫理來得嚴格,要求也更高。道教的道德倫理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于“尊道貴德”的倡導和對于“行善積德”的規勸。道教“尊道貴德”的道德倫理,強調個人道德品質和內在修養,是一種積極向善的社會道德人生觀,也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道教“行善積德”的道德倫理,強調的是勸善倫理,是一種道德式的說教,可以促進社會人心向善,促進社會公民道德素質提高。其次,我們要善用道教的和諧倫理助推和諧文化建設。道教和諧倫理,內容豐富,影響深遠。道教倡導“慈同慈愛,異骨成親”和“濟世利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在人際關系上,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誠實守信”。道教視天、地、人為一個統一整體,尊重自然,善待萬物,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倡導道教“眾生平等”,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再次,是要善用道教的生態倫理助推生態文化建設?!兜赖陆洝贩Q:“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為純任自然,自己如此?!暗婪ㄗ匀弧钡纳鷳B倫理,講的是一種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疤烊撕弦弧鄙鷳B倫理,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法則,強調自然、生命、和諧,反映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的自然關系??梢?,道教的優秀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相互影響,共生共榮。我們要充分發揮道教傳統文化優勢,展示道教文化魅力,助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四、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與時俱進,推進道教創新發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要求,融入行業規章制度、社會行為準則、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的基本遵循,發揮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作用,人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建設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現代社會。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法治觀等,融合吸收了中華文化中的仁愛、貴和、誠信、敬業等思想精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道德資源。當代社會,我們要積極推進道教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弘揚道教優秀文化,發揮道教特殊優勢,引領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努力推進當代道教的創新發展。明清代之后,道教漸趨衰微,近代“新文化”運動又徹底動搖了道教賴以生存的根基,再加上“文革”的破壞,中國道教更是雪上加霜,幾乎是蕩然無存。改革開放之后,道教重新得到恢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道教的現狀不容樂觀,道教的發展仍然嚴重滯后,與社會的期待和民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與其他宗教相比更是顯得力量薄弱,道教日趨邊緣化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這種狀況的存在嚴重制約了道教的生存與發展。面對道教現狀, 我們當代道教徒,必須要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敢于擔當的勇氣,主動肩負起道教振興發展的歷史使命。一方面,要認真研究道教歷史發展之經驗,客觀分析目前道教發展之現狀,主動借鑒其他宗教成功之模式,積極探索當代道教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當代道教的現代轉型,促進道教事業的創新發展。所謂“現代轉型”,就是要積極主動處理好道教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關系問題,更好地促進道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發揮出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所謂“創新發展”,就是要積極實現道教的自我完善與自我轉型,以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以弘道興教的歷史責任,不斷推進道教事業的有序健康發展。當代道教,必須要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中完成現代轉型,要在不斷適應時代進程中實現創新發展,這是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和融入現代社會的需要,也是道教復興發展的關鍵所在。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必須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就是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當代體現。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倫理道德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要大力弘揚道教優秀文化,發揮道教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價值。當代道教,必須要有所作為,要有使命擔當。要以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開拓創新是與時俱進的本質要求,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推動道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充分發揮道教化導世俗的社會功能。通過開展講經講道活動,引導人類,凈化社會,提升人格,傳播道教正能量。通過倡導道教道德倫理,自覺擔當起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促進和睦,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我們要積極發揮道教關愛人類的普世情懷。通過主動擔當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服務社會的責任,主動擔當保護自然、關愛自然、維護生態和諧的責任。通過倡導“少私寡欲”的思想理念,樹立適度消費觀念和健康心態,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提供力量源泉。

  總之,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是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道教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代道教,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助推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道教優秀文化,推進道教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完善道教中國化進程,促進道教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