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鳳凰衛視訪談】李光富:每人都有道 但往往身在道中不知道

 二維碼

2016年06月21日 來源: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的方式不斷地發展,各大宗教也都隨之興盛或者衰滅。而道教作為華夏大地上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然也受到了本土經濟文化的影響,它又反哺著本土文化。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鳳凰衛視6月17日《問答神州》,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延續千年,應對現世挑戰

吳小莉:為什么普通老百姓和“道”,好像有一些疏離感?

李光富:“道”在生活之中,看你是怎么用,所以說老百姓他(覺得有)距離,其實是在“道”之中,他不知道。

解說:道骨仙風,緣何修隱深山

吳小莉:為什么道家講究在山中靜修?

李光富:拋開一切,放下一切,順著大自然去過生活。

解說:內外兼修,完善道風道紀

李光富:從外表到內里,你有外表,你就有內里。

解說:《問答神州》之信仰力系列專訪,問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


李光富:每人都有道 但往往身在道中不知道


歷史沿革


解說:在中國的五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產生于中國的,它形成于公元2世紀,至今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作為主要的經典,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每一種宗教從誕生伊始,都嘗試著對宇宙觀和人生的意義構建一套學說,為人們創建一種認識世界,并且認識自己的理論解說體系以及身體力行的人生行為的規范。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的方式不斷地發展,各大宗教也都隨之興盛或者衰滅。而道教作為華夏大地上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然也受到了本土經濟文化的影響,同時,它又反哺著本土文化。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前不久,我來到了武當山,就道教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等話題,與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進行了一次相約問答。


吳小莉:魯迅先生說過,道教是中國的根柢,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李光富:道教本身是本土,它是在(漢)武帝前是道家的,道家的思想,到了(漢)武帝后就成了,專門是“道”是“道”,“家”是“家”,“家”是治國安邦,禮義仁智信,以這個理解來治理這個國家,成了道教了以后呢,它專門研究與社會長生、健康,專門來研究星象這各種方面的學,來探討宇宙大觀,所以說“道”跟“家”是兩種意思,但是合起來就是在魯迅說的,道教繼承了道家的思想文化,內涵,保留了傳統文化遺產,所以說,唯獨的道教把傳統的文化繼承下來了。


吳小莉:道教的發展,分為幾個時期,有人這樣子歸納,在魏晉南北朝是發展時期,隋唐五代北宋是興盛時期,到了南宋金元是分化時期,明朝是走向世俗的時期,您是否認同這樣的一個發展?


李光富:這個說法是比較相當的還是準確的,因為是時代發展,是根據皇家來認同,就是說這都是根據自己的教門,適合哪一個王朝,看看與時俱進沒與時俱進,與時俱進了,你都跟的上這個社會的步伐,你要不與時俱進了都被皇家淘汰了,所以說那你就走下坡路了。


吳小莉:我們其實聽到過一個故事,日本它拿到了中國道教的道藏,發現里面有很多的,中國的古老的一些文化和精髓,是非常實用的和有用的,就融入了他們的神道教,所以他們很重視道家和道教的一些內涵,當國際上都在研究甚至舉辦國際道教研究會的時候,或者研究大會的時候中國并沒有被邀請在內,所以有一些道家的,道教的有識之士就提請,應該要在中國,將道家和道學能夠更好地發揚起來,是不是有這樣的一個轉折的過程?


李光富:也是國外促進了中國的教門的一部分, 也有部分中國共產黨是開明了,你再不自己發展你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會失去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所以說把傳統文化開始研究、探討,開始才發展,開始才開放,可以說是從1979年以后才開始開放的。


李光富:在道教這個方面呢,起步得比較晚,比較弱,因為是傳統文化,包括孔道文化都受到很大的沖擊啊。


吳小莉:在文革時期都受到很大沖擊?


李光富:對。


吳小莉:尤其是道教傳承了這么多中華古文化?


李光富:那時候是牛鬼蛇神啊,所以說呢都說是,該興盛的時候興,該停滯的時候那是停,這是時代的變遷嘛。


吳小莉:我們就聽過一位正一派的道長這樣說過,他說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根基在于“道”,但是當今的社會,“道”可能需要翻譯,老百姓才能理解,為什么普通老百姓和“道”,好像有一些疏離感?


李光富:道本身都是在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有道,你走路都是道,看你吃飯都有道,道是大點兒是宇宙,小點兒是人,都有道,他實際在道之中他不知道,以為這是我正常的生活。


李光富:寧勸十人還俗,道教不勸一人出家


解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掀起的氣功與特異功能的熱潮,到近幾年網絡流行的講述修真、修仙的玄幻小說,其背后的主要學說往往源自道教。在普通中國人的心中,道教的思想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存在。


吳小莉:咱們一般信眾來朝拜的時候,他的拜法跟佛教的拜法是一樣的嗎?

李光富:不一樣,他都是抱拳。

吳小莉:抱拳。

李光富:抱拳。這是手抱陰陽太極八卦


李光富:手抱陰陽太極八卦,它這個八卦是,根據這個布局,他這個手有個八卦布局,然后以后抱到一起來以后,左手抱日月,右手擺乾坤。過去的儒家的(手勢)是這樣的,道家是這樣的,嗯,佛家的這樣的,雙手合十。


吳小莉: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漢化得很快,其中就截取了很多道教的方式,很快得融入中國的民間,成為了一個本土教但是現在看起來,佛教的力量卻比傳統的中華文化的道教要更為興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和變化?


李光富:道教呢,寧勸十人還俗,不勸一人出家,佛教呢,是你要不進來,老讓你進來,它本身它有一句話“阿彌陀佛”也很好念,是吧,但是道教來說是,你要順其自然,就說是你只要在家里孝道,只要在社會上做好事兒,做善事,能修成性,能與出家的差不多, 所以說道教跟佛教不一樣,因為佛教它,你只要信佛,都行,都進來,都可以,道教首先就是說先決志,因為是道教的這個路呢,說是修道的路比較窄,你在社會上,你一丈寬的路,到了廟上來以后呢,一尺寬的路,所以這個路很窄,要求的條件非常高。


吳小莉:您剛剛提到了有幾個關鍵,道教本身是順其自然,另外它入門的門檻比較高,使得它顯的弱勢和比較式微,您對于這種現狀,您覺得有改變的必要嗎?


李光富:信眾這個方面我們也有我們的想法,但是愿意出家的,當然是我們歡迎,但是必須得按照教規教義來做,來體驗道的生活,體驗道教的傳統文化的這些根,要了解這個方面我們是歡迎的。我們也在完善我們的規章,讓人們更了解道教是做什么,干什么?以后起什么作用,我們也在用社交軟件,用網絡,在朝這個方面來運作。


李光富:道教追求的是現世 修來世是個空談


道教觀點

解說:道教,和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宗教一樣,之所以會出現,是要回答人們最重要的、最切身的關切,也就是人從哪里來,最終要走到哪里去,以及如何解釋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苦惱與災難。事實上,人類也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創造了宗教。而道教,自其創立之始,就對人類自身生存的問題傾入了比其他宗教更大的精力,同時,這也成為了道教最大的特色。其中包括了,人如何不死,如何延長壽命,如何治病,如何生存,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然等等,因此也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人生觀、自然觀,和生死觀。


吳小莉:現在我們看到五大宗教,除了道教是本土宗教之外,其他都是外來的宗教,他們大部分都是修來世,但是道教修的是在世的幸福,可以告訴我們道教的生死觀嗎?


李光富:道教追求的是現世,現世你要修自身, 一是做善事、二是做好事、三是保證自己的健康長壽。因為道教就是說是,注重的是長生久視,那么我們所以又說,探討人生觀,你說你死了以后到來世,來世你又不知道,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啊,不知道你怎么辦啊,不是糊里糊涂了嘛,所以死了以后再做,那是個空談,擱道教說是空談。


吳小莉:這跟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沒有關系?


李光富:有關系,你像比如佛教,它講究的是來世了,我今世做好事也好,不做好事也好,我那個時候上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里???實際上極樂世界在心里啊,你想我(就算)修不成神仙,我也是今生健康了,不生病了,都是活神仙了,為什么道教追求的是“我命在我不由天”,你今天修好了,健康了,活到一百歲,也可能活到兩百歲,所以在這個方面呢,都達到自己的追求了。


李光富:大老板50歲前掙錢 50歲后拿錢買命


解說: 仙風道骨、鶴發童顏、羽衣蹁躚,在提到道教的時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這種世外高人的形象,而這些得道高人又似乎都修隱在深山之中。


吳小莉:因為道家修靜,所以是不是,其實一般道人下山是很少見的,是比較特別的事情,為什么道家講究在山中靜修?


李光富: 一個是山洞,山上有一定的靈氣,再一個是離社會遠,不容易沾染社會的這些風氣,過去的大修行,一是觀星、觀天、觀人,修自己,忘掉家庭所有的雜碎事,拋開一切,放下一切,順著大自然去過生活,所以說道家在過去都是,一般都是(?。┟┪?、山洞,在這些方面。到了唐代以后,幾乎都是住廟,建廟,這個建廟是跟佛教學的。


吳小莉:在佛教有很多的企業家的信徒或居士,但是其實道教也有一些信徒和居士是企業家,在幾年前也有企業家,到道觀里頭進行閉關,您覺得閉關可以給這些信徒們帶來什么?


李光富:我經常跟大老板們提醒這個方面,大老板們一般是在50歲前,是拼命地掙錢,50歲后,是拿著錢來買命,啥原因啊,你像以前不顧一切,不顧這個生命的某種方面,中國的大老板,吃、喝不講究,時間不講究,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該工作的時候不工作,所以說都得了很多的不該得的病,所以說他就到廟上啊,然后以后來找道人啊,來搞養生啊,辟谷啊,他們的辟谷是一個清倉、騰倉庫,這樣才能減少病疾的產生,消除病疾病患,真正的辟谷那是要達到自然的辟谷,通過練功,通過精氣神,凝聚一起,練功,練到一定境界了,它自然不吃了,這樣才叫辟谷, 在養生方面,道家的思想是藥鋪。


李光富談道教:好的沒傳出去 壞的鋪天蓋地


解說: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假道士招搖撞騙、甚至借辦法事之際偷竊錢財的新聞卻屢有發生。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在談及宗教亂象的時候就曾經表示,甚至在中國道教協會的門口,就有假道士在抽簽算卦,嚴重影響道教形象。


吳小莉:現在有很多人有說活佛滿天下,所以中佛協,或者是宗教局就發布了活佛的名單,那么對于道士,道長們,中道協未來會不會也發布一些這樣的名單,免得讓老百姓分不清楚。


李光富:有這方面,現在是下一步就是中道協要開始,就是說要認證這個人是不是入了道,什么時間出家的,什么時候辦的證,將來在這個方面要有個辨證。


吳小莉:我們看了很多的作品里面,對于道士們要不就是神化,要不就是妖化,比如說在明清時期很多的文學作品,那個時期很多的變成妖魔的很多都是道士的身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化?


李光富:社會對出家人呢,有些是正經說的,他說你是個法師,不正經說你的時候呢,說你是個妖道,所以說有些時候,也有些社會江湖,江湖上的術士,他沒有修道,他可以說是有些時候,做些不正當的法術,也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也可以說是一個老鼠壞了滿鍋粥,你包括現在都還有啊,不是過去,現在都有啊,他不是正規道人,他又沒有通過某種方面,又沒在哪個廟上,頭發一挽,道衣一穿,然后我是道士,誰去辨認他是吧?咱們現在這個社會,真正是守規矩的在管著,不守規矩的,沒人管啊。


吳小莉:那就像您說的,未來是會發證的嗎?


李光富:國家來治理,就是可以說是你有這么個證啊,你是真正的道士,不是真正的道士,這是以后看看,來完善這一塊,現在你還不行啊,現在這濫竽充數多啊。所以說道教就是好的方面沒有宣傳出去,壞的方面就是鋪天蓋地,所以說道教不興,道教的衰弱也有這方面的負面作用。


李光富:道教先要整頓道風 有外表才有內里


道教管理


解說:武當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在明代達到了鼎盛。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歷時12年,建成了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等33座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群采用的是皇家建筑的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被譽為是“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目前,武當山的道教宮觀的管理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由武當山的道教協會管理的太和宮、紫霄宮等“五宮一觀”,而另外還有20多處的道教宮觀是由其他部門管理,占到了全山約60%的比例。


吳小莉:您也曾經在2014年的時候表示,多頭管理的混亂的現象還是在,使得武當山漸漸失去了道教仙山的這種仙氣,您現在還是覺得是這樣子的嗎?這種情況有了改善沒有?


李光富:這個是根據政策來,根據時代變遷,根據政策來運作,也根據地方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我們現在是朝哪個方面運作呢?你愿意交的呢,你就交給我,都是祖師爺道場,我不要吧,對不起祖師爺道場,要著吧,也是我的責任。


吳小莉:現在還有多少的宮觀是在管理委員會的手上?


李光富:還有幾十處。


吳小莉:其他的名山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李光富:也有,我們在去年,宗(辦)也提了,找了我們提了這個事情, 政策有,那么落實不下去,說明你們執行力度不夠,本身這個廟是宗教活動場所,你要當成文物,文物,習近平總書記他提出,文物你要利用好,保護好要利用好,要發揮好它的作用才叫文物,你要發揮不好,你給它關起來,你給它擱起來,沒起到作用,得不到信眾的公認,那就說沒得到保護,我的目標是,我們現在是加強自己的好好學習,培養自己的人才,具體廟觀嘛,落實嘛,那是政府的事兒,都是給共產黨看山看門,保護文物。


解說:李光富在1984年,徒步登上武當山,皈依了道教全真派。入道之后他嚴格按照道教教義和戒律要求自己,在2002年當選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


吳小莉:我記得2007年開始您和武當山的道協,根據發展的情況,你要用制度來完善武當山的道風道紀的制度,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一個說法?


李光富:從外表到內里,你有外表你就有內里,你沒有外表,你就沒有內里,是吧,所以說道教必須的先要整頓道風,道風是從一言一行一動,身體力行,必須得得當, 不該說的你就不要說啊,謹記啊,不該犯戒的你不能犯戒,比如說成家立業,比如說還俗,比如說在這個地方談情說愛,比如說然后以后開齋破戒,比如說披頭散發,比如說衣帽不整,這都是道風里頭的。


吳小莉:如果說違背了,是有什么樣的處分?


李光富:第一先先叫你寫檢討,第二罰款,第三再不聽,勸你離廟,不允許你在這兒了。


李光富:《道德經》精華很多 有助治國安邦


解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當今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經》以外,便是《道德經》。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也被稱作中國哲學的第一書。


吳小莉:您覺得《道德經》對于道教意味著什么,它本身的最重要的精華在哪里?


李光富:這個精華就多了,它能治國,它能安邦。


吳小莉:對于您的管理工作呢?它有什么樣的指引?


李光富:對我的工作就是第52章上頭說的是“以百姓心為心”,對每一個道長,都是看到你這個道長要像看我自己一樣才行,對待人一律平等,不能說有多大的差異,不平等都不行了。


吳小莉:那對于道教的發展,它又有什么指引的功能?


李光富:一個就說讓你上善若水,做事情,對人,你要像,你做了工作,你不要去吹捧自己,不要去驕傲,像水一樣,對任何人都要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你不要去跟它爭什么。


吳小莉:但有人說道教的相對弱勢,跟道教的無為,和您說的不與人爭,是有關系的。


李光富:老子《道德經》不是第8章不都說了嘛,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你不必要去為先,你假如說不虛懷若谷,不去上善若水,你就會,你為先了,那你就會受到損失,就會受到挫折,是吧,不按照祖師爺的教訓去做,那不行。


吳小莉:可能最柔的太極,才能夠綿綿之力,長久不息?


李光富:那是,柔弱勝剛強啊,你柔了,它折不斷,剛了容易斷,所以說老子《道德經》都把你的各個方面,做人之道、為人之道都給你說得非常清楚了,你再去折騰,那是自己折騰自己。雖然說道教說是順其自然,在自然界當中要順其自然,不要去破壞自然, 現在我們這個當今社會,不知足,欲望過高,損害了自然環境,破壞了自然環境,然后以后,就像是損害了自己的生命一樣,所以說現在要保持綠山綠水,綠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也是我們習老總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