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王作安:重視宗教文化建設 樹立宗教良好形象

 二維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論斷,對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們要結合佛教道教的實際,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探討加強宗教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式,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發揮佛教道教在促進文化繁榮中的積極作用。


   一、認識宗教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其實,宗教也不例外。宗教要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宗教文化建設。


   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是傳承宗教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的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還是一種傳統文化,可以說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傳統底蘊的宗教。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佛教、道教與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在碰撞和交融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領當代中國佛教道教的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傳承佛教道教優秀傳統文化。


   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是宗教界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佛教道教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看到,當前我國佛教道教總的發展態勢是健康有序的,但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有的教職人員信仰淡薄、戒律松弛、追求名利、貪圖享受,有的寺廟宮觀“被承包”“被經營”“被上市”,出現了商業化傾向。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佛教道教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佛教道教的社會形象。過去媒體很少關注宗教,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是自媒體,宗教不再是禁區,佛教道教被放到了聚光燈下,全社會都在審視,可以說無處遁形。近年來網絡上有關佛教道教的負面消息接連不斷,殺傷力很大,教內許多人感到很委屈、很無奈。其實,與其抱怨人心不古、輿情險惡,還不如調整心態,多從自身找原因,從做好自己著手,坦然接受輿論監督。其中要抓緊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重視和加強宗教文化建設,既要堅守優良文化傳統,也要順應時代進步要求,形成佛教道教當代精神風貌,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是宗教界發揮積極作用的必然要求。在當代中國,佛教道教要體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宗教的真正價值,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上,注重教化功能,提升道德水平,釋放社會正能量。做到這一點,要正人先正己,度人先度己,化人先化己。佛教道教只有通過加強文化建設,不斷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贏得社會尊重,取得民眾信任,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發揮積極作用。


    二、把握宗教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各宗教的努力方向和發展道路。


   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宗教同所在社會相適應,是宗教生存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我國宗教發展的歷史,是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有的人說,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佛教也早已融入中國社會,所以堅持中國化方向主要是針對其他外來宗教提出的要求。這是不正確的。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或者其他宗教,都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必須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不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要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充實時代內涵。堅持中國化方向,是一個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永遠在路上,不可能一勞永逸。今天我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前無古人的宏大事業,佛教道教如何適應這一人間正道,在社會發展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進步,這是宗教文化建設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弊鳛橹腥A人民共和國公民,不論是信教還是不信教,都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宗教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融入到宗教文化建設之中。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中有利于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營造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氛圍,鼓勵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使之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必須堅持用中華文化浸潤。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在中華文化的形成中,佛教道教是重要的參與者,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應當看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佛教道教正是由于不斷汲取中華文化中其他各種學說的養分,才得以不斷豐富發展的。開展宗教文化建設,既要繼承本宗教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把自己放到整個中華文化中去審視。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有寬廣的眼界和胸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滋養和豐富自己,并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宗教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與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新中國建立后,佛教道教進行了宗教制度改革,但相應的宗教文化建設并沒有同步跟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如果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就等于喪失了發展進步的重要機遇。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宗教傳統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進行升級改造,賦予新的生機。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宗教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甚至創新,創造新的活力。對宗教傳統文化中那些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要自覺予以淡化、調整或者揚棄。


   三、實化宗教文化建設的舉措


   加強宗教文化建設,貴在知行合一。要認真總結宗教文化建設的經驗,根據形勢發展要求和宗教自身特點,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在抓落實上下功夫。


   努力營造莊嚴清靜的道風。道風好不好,反映佛教界、道教界的信仰素質和精神面貌。當前道風方面出現的問題,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鼓勵佛教、道教教職人員潛心學經、純正信仰,以戒為師、注重修行,正確對待名聞利養,自覺抵御各種誘惑,以良好的道風、嚴格的操守贏得信教群眾的信任和社會的尊重。繼續開展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活動和道教玄門講經活動,提高對經典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提高對經典的闡釋和講解能力,引領信教群眾正信正行。寺廟宮觀要清凈莊嚴,有宗教文化氣息,成為凈化人心、導人向善的道場,不能處處充斥著商業味道。


   重視宗教文化的研究和保護。要整合學界、教界研究資源,整理宗教經典名著,開展宗教學術研究,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要實施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對宗教經典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闡釋,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理論涵養。加大宗教文物保護和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宗教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其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有益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教文化活動,突出文化功能,發揮修身養性、涵育文明的積極作用,正確引導信教群眾。防止開展以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地方知名度為目的的宗教文化活動。


   主動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相契合的內容,在信教群眾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形成因果報應的正向效應,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以向上向善的行為見證宗教信仰。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融入宗教文化建設之中,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正確處理國法與教規的關系,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堅決抵制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實現實體展示和網上展示相結合,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觀念,爭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弘揚者。弘揚濟世利人的精神,積極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追求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倡導保護生態理念,幫助信教群眾樹立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和節儉意識,開展“文明敬香”“合理放生”活動,倡導勤儉惜福,力戒攀比利養,做到儉以修身、靜以養德,建設生態寺觀,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助力。


   積極開展對外宗教文化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宗教文化交流一直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涌現出一批在這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高僧高道。要充分利用中國佛教、中國道教的文化優勢,發揮在公共外交中的積極作用,講好“中國佛教故事”“中國道教故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鼓勵我國佛教道教主動走出去,開展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交流,開展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宗教和諧理念,豐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明交流內涵。繼續辦好“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教論壇”,通過搭建機制性的宗教文化交流平臺,推動我國佛教、道教文化走向世界,擴大在世界文明對話中的影響力。要重視對外交流人才培養,提高表達能力,創新傳播方式,提高對外宗教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刊發于2016年第2期《中國統一戰線》雜志,作者系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