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知其道者自度 道其知者度人——試論移動互聯時代的道教文化建設 董至光

 二維碼


  一、引言

??

  大道,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天地萬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則,祂玄妙至奧,所以任何人都無法給出精確的定義,既便是老君自己,亦在經中說:“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既然天地萬物都要遵循這樣一種法則,人類自然也不例外,對于這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的玄妙大道,我們無從探究,幸得先圣傳經,為我們鋪設了一座窮通妙理的津梁。學經,無疑成為探求大道的重要路徑,成為眾生度脫苦海的舟楫,按《云笈七籤·道教本始部》所述,自三皇宗道立教以來,【籍經而化】就成為了建立社會綱常、普及自然常識、推進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據,亦正如《元始洞玄靈寶本章》所云:“無文不光、無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經】與【道】兩者,體用互彰,更仰賴明師代代傳承。

  

  二、經籍傳承與文化沉淀

 

  道教的形成,并不是某一時期的宗教組織構建,與其說它見證了整個華夏文明的進化過程,倒不如說其本身就是華夏文明的沉淀或載體。從相關文獻的記載來看,道教經籍的傳承史大致可概括為:【口口相傳】【降授漢武帝】【隋唐謄傳】【宋明??俊厩迕裰乜课鍌€階段,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大規模的道教書籍,當屬歷經宋、元、明三代而成書的《正統道藏》,其書以三洞四輔為綱要,十二部為索引,集納了:天文、地理、氣象、哲學、醫學、倫理、數術、政治、兵法等一切關乎人類社會文明的著作,幾乎囊括了迄今為止人類對自然探索認知的所有成果,其內容之領先性,至今未有能超越者,是迄今為止最全的中文百科全書。


  在《正統道藏》完成刊校之后,陸續又有《莊林續道藏》和《道藏輯要》等補卷的問世,可見隨著人們的不斷探索與認識,經籍內容亦是代有擴充。


  三、當代道教發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近當代,道教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起與大落,在前所未有的“十年浩劫”中,若無列位前輩大德的護持,法脈的傳承恐怕早已中斷;自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貫徹落實以來,道教文化得以日漸復興,從昔日文獻資料的嚴重匱乏到后來影印本《道藏》經籍的問世,從清版《道藏輯要》的流通到PDF道經掃描本的上線等等,使得道教經籍的傳承在短短的二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此同時,近當代海內外道教學術研究的熱潮日益高漲,學術成果百花齊放,一派空前的大好氣象,甚是熱鬧。


  然而,當大家都聚焦于如何更好地發挖與弘揚道教文化時,作為事道者,我們反而辟靜慎思,以史為鑒,以宗教教職人員和道教宮觀的角度,通過觀察與自我反思,探索在當下道教發展中那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于是,我們發現以下八點:


   1、雖然如今已不再像前些年那樣一書難求,但若在如此龐雜的文獻書籍中尋找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隨身攜帶,更是天方夜譚,這無疑成為教眾與學者在研習道學過程中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直接影響道教自身力量的儲備;


  2、面對不同時代、不同學術背景(猶其是以西方三學四科框架為基礎的當代學術,與中國古代研究道教義理的士大夫之間所存在的區別)的傳統經籍與學術文獻,初觸道學的教眾與學者多被兩者之間的差異甚至是矛盾點,攪得體用不分,以致于不少教眾對經典的妄加猜忌,信仰不堅;不少學者更是基于先入為主的觀點,帶著有色眼鏡對待其內容,不論是對道教的文化傳承,還是學界的學術研究,都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3、對于廣大信眾而言,最怕的是宗教內部各宗派間存在衝突,這些問題,輕可影響宗教內部的團結,重則可能引發衝突;縱觀歷史,道教內部從未出現過類似于西方宗教那樣因宗派之爭而導致的流血衝突甚至是地域性戰爭,但近年來因為部分學術論著片面地曲解全真派【三教圓融】之思想,已經在道教內部甚至是兩派信士(全真派信士與正一派信士)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出現了相互貶低甚至是人身攻擊的事件,這對于道教的發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4、道教真正的教理教義被相命占卜等術數所遮蔽,縱觀當下,不論是教眾還是信眾,都因為缺乏正確的教義引導,其信仰價值觀均存在不同程度扭曲,如果再不進行矯正,道教與道士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將不斷殞沒;


   5、道教經籍的排版/印刷目前缺乏統一規范,加之趨于市場商品化的原因,其內容多有錯訛,這無異于將人們唯一通往真常妙道的梯登徑路斷毀,更無法保障向社會大眾正確地輸出正信真知;


   6、由于經濟發展需要,許多宮觀都在從道教信仰載體向旅游景點功能重點轉移,僅對自身外在形象進行宣傳甚至夸大、炒作,不但不能發揮宮觀的信仰實踐功能,更降低了其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些不以布道宣教為目的的自我營銷,無疑是殺雞取卵。

   7、除名山宮觀以外,許多道觀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好的信眾凝聚力,但卻因為經濟和人才的匱乏,沒有能力開展宣道布教的活動,更沒有能力刊行經籍/善書等宗教讀物供廣大信眾更深刻地了解道教,以至于不得不依靠當地的民間信仰來維持廟業,無形中扼制了道教在民間的普及。


  8、道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歷經數千年,始終貫穿于中國人的生活中,不論是春節、中元節還是花朝,都有道教的影子,只是老百姓們都還停留在【用而不知】的層面,所以,道教的弘揚,簡而言之,就是讓老百姓意識到【道】原來一直在他們的生活中,一切都應順應這個【道】,從而對【道】抱以敬畏和感恩。但是,當下一提及弘道,我們往往力求一時的轟動效應,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將其升格到官方、專業、學術的層面,大眾只能望而卻步,無意間拉開了【道】與【民眾】的距離。


  在對作出如上問題的歸類與總結的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實際行動突破這些障礙,為當代道教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身先士卒。于是,我們開始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終于,在2011年,我們找到了我們認為正確有效的方式——創建【知道網】。


  四、功能與定位


  如今,是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隨著手機/平板等電子移動終端的風行,我們迎來了移動互聯的新浪潮,因此,我們務必以全新視角來審視【知道網】的功能和定位。


  最終,打造一個具有實用價值和深遠意義的道教資料全息搜索引擎暨百科網站,成為了我們整個團隊的共同目標。


  首先,充分運用當下主流的移動終端平臺,通過Web程序和App客戶端的整合,為所有人提供免費的道教資訊檢索服務,與此同時,結合我們的兩座實體宮觀(西安都城隍廟和驪山明圣宮),開展大眾寫經、玄修體驗營、講經堂等活動,將宮觀和互聯網的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形成線上了解、線下體驗功能整合,為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感觀與信仰體驗。


  為了讓社會大眾及時掌握、參與實體宮觀的活動,我們借助Apple全球iCal服務,對所有iOS設備用戶提供【玄門歲時】日歷訂閱源,實現道教節會、圣誕及傳統節日的終端預告與提示,并于附注中作中闡釋和指導建議,使社會大眾認知到中華傳統文化與道教的同源性,并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使道教節日為大眾所知,形成固定的廟會習俗。


  隨著微博/微信/Facebook等輕型信息發布平臺的興起,經義的普及與流通迎來了空前的便利,以這些平臺做為輔助渠道,我們還能將網站線上、線下的活動進行及時發布與播報,對站內百科詞條,文庫、圖庫等內容進行有序的導讀,并能通過與廣大網友的互動,達到提升道教文化影響力與普及道教常識的雙重目的。


  許多想法,在此不能一一詳述,但我們真心希望通過對【知道網】這一綜合式道教文化體驗平臺的打造,盡可能地消除近些年來因為市場經濟運作給道教帶來的負面影響,恢復道教在廣大社會民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和高尚品位。


  五、數字化經籍保護規范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知道網的核心功能是對道教文獻的全息檢索,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我們決定對《明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敦煌道藏》等珍貴道教古籍,實施數字化保護工程,為大眾提供在線查詢、閱讀等便利,并按照明清古籍的版牘規制(以清康熙年間重刊的《道藏輯要》為范本),對存見道經典籍進行重新???,以解決現有掃描版本因內容屬于位圖而非文字,以致于無法進行內容檢索或直接引用、擴印等缺憾,并籍此形成道教經籍的數字化保護規范,統一道教經籍的排版/印刷規范,確保道教文化的正確輸出。


  面對這樣浩大的工程,我們深知實難以少數人之力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我們提出資料庫共建共享的方案,所以,在【知道網】上線后,我們開辦了首期《大眾寫經》活動,邀請社會大眾幫助我們進行經籍文本化的錄入,該活動亦得到了廣大道教文化愛好者的熱切關注與參與,增強了我們堅持將這一平臺打造成功的信心。


  雖然資料庫類型網站的初期構建工作十分寂寞與枯燥,但我們堅信,在大道的感召之下,必然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不僅是對古籍的重刊,當代道教學術文獻資料庫的共建與共享,必然也將在各高等學府和諸位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下得以早日實現。


  愿大道啟迪一切!

  (來源:董至光的博客 20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