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金庸小說與道家思想  ??小偉

 二維碼


   新派武俠小說興盛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有香港的粱羽生、金庸,臺灣的古龍、臥龍生等。他們的作品一經產生就贏得華人世界廣大讀者的青睞,其中尤以金庸的作品最為著名,可以說他豎起了一座武俠小說的高峰。他的作品不僅讓廣大市民階層的讀者著迷,就連許多文化層次很高的專家、學者也未能例外,如陳墨、嚴家炎等名家。


   金庸小說多寫一些與歷史不符,甚至子虛烏有的江湖情仇異事,虛構一系列的江湖奇俠異事。然而這些內容荒誕不經、嚴重脫離現實的作品卻贏得如此廣泛的讀者,原因何在?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僅以通常的文學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答案則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除少數精品,多數小說似乎沒有深刻的思想主題,也缺乏高超的文藝技巧,而且存在一定的雷同現象。正如金庸自己坦言:“我只是一個‘講故事人’,我只求把故事講得生動熱鬧。我自幼便愛讀武俠小說,寫這種小說,自己當作一種娛樂,自娛之余,復以娛人?!笨梢?,武俠小說終是以娛人為目的的通俗小說,但如能以文化闡釋的眼光追索作者未必明言的心史,則可能會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金庸的確是一位講故事的能手,他能把江湖恩怨、情仇講述得驚險曲折、引人入勝。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小說中豐厚的傳統文化,直接反映了國人心底深處的心理文化積淀。特別是其中的精品如《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更是以高超的藝術水準展示了中國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自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后,儒釋道合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真正作為“顯學”的仍是儒和道。林語堂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靈魂的兩面”。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講求實際,注重現實人生,積極進取,這是一個方面;但中國人又具有超越意識,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懷,胸襟開闊,不斷在現實以外開辟精神上的新天地,向往超凡脫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這些特質不得不說得力于道家文化的影響。這些特質對于文學創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作家深受道家精神的影響,其中尤以嵇康、阮籍、李白、蘇軾等最為明顯。金庸的武俠小說想象奇特豐富,境界超拔,這顯然與作者深受道家文化熏陶分不開。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金庸武俠小說中深蘊的道家文化精神。


  (一) “大知”與“小知”  


   道的最高境界是“絕圣去知”、“大智若愚”。莊子認為“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曰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撕咸斓??!?知,即知識、智巧。在莊子看來,人的智巧會給最高的、完美的“道”的本然狀態帶來破壞。這一點,在《莊子》中借一個固執地堅持抱瓦翁澆地而拒絕用桔槔提引灌畦的種菜老人之口,完整的表述了出來: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在莊子哲學中,“知”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是普通的知,可以言傳,可以辯論的知,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謂之“小知”;另外一種是“不知之知”,超越語言而達到更高層次的知,是一種直覺思維能力,謂之“大知”。而“小知不及大知”(《莊子·逍遙游》)所謂“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span>


   在金庸的小說中,對修煉內功的描寫集中體現了道家“大知”與“小知”的辨證關系?!皟裙Α笔墙鹩刮鋫b小說中常使用的一種武功名稱,嚴格說來內功不是具體的武功招式,而是一種氣。內氣養成,游走全身,打通任督二脈,便能使人身輕如燕,堅如鋼鐵,且力逾萬均著實神奇無比。在武俠小說中,修煉“精氣神”的被稱為內家功夫,鍛煉“筋皮骨”的被稱為外家功夫。內家功夫永無止境,而外家功夫達到一定境界便很難再有進步。外家高手在金庸的小說里似乎不堪一擊。如在《射雕英雄傳》中,最早出場的楊鐵心、郭蕭天及“江南七怪”,他們的外家功夫很是了得,可是和后來的邱處機、黃藥師、洪七公和歐陽鋒等內家高手相比,就難望其背項了。


   然而在金庸的小說中有個不容忽視的奇怪現象,練成上乘內功,成為絕世武學高手的卻往往不是絕頂聰明之人。其中典型的是郭靖和石破天,前者自小資質魯鈍,反應遲緩;而后者目不識丁,不通事務。他們真的是不聰明嗎?當然并非如此,他們缺少的是“小知”,而擁有的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大知”。石破天常常奇妙的因為目不識丁,不通事務,因禍得福、遇難呈祥。謝煙客想借教他內功之際,使他走火入魔而斃命荒野,但他不僅沒死反而練成了上乘內功。謝煙客詫異之余,“稍加思索,便即明白,知道這少年渾渾噩噩,于事物全然不知,心無雜念,這才沒有踏入走火入魔之途,如換作旁人,這數年中不免有七情六欲之侵擾,稍有胡思亂想,便早已死去多時了?!备婷畹氖撬虼笞植蛔R而無意間參透了武林精英們專研了三十年之久而無破解的武功秘籍。同樣,《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因思無雜慮,領悟了《九陰真經》中的深奧武功,而聰明剔透的黃蓉反而不如。


   郭靖和石破天所以能參透最上乘的內功心法,乃是因為他們無“機心存于胸”,練功時反而更易保持心靈的寧靜,排除雜念,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把握住了“道”的契機。這也正是他們“大知”的表現,他們“絕圣棄智”,棄的是“小知”。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小知”是邏輯思維能力,“大知”是直覺感知能力。李澤厚認為,莊子思維的直覺把握方式在于“要求不用邏輯推理并且超越語言去領悟某些東西”。郭靖、石破天不“聰明”是因為他們的邏輯思維能較差,卻有很強的直覺思維能力,能領悟到許多“聰明人”無法領悟到東西。


   道家對“大知”的強調和肯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對人的主觀精神力量的夸大。老子主張“塞其兌,閉其門?!薄肚f子》中提出“心齋”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薄白闭f:“墮肢體,黜聰明,離心去智,同于大通?!薄肚f子·逍遙游》中對能“御風而行”的列子都不以為然,認為他“有所待”,只對“游無窮者”而無所待的“神人”推崇備至。而這也恰恰只有“絕圣棄知”的“大知”方能做到。金庸武俠小說中,他把“內功”神化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很明顯受到道家這一思想的深刻影響。


  (二) 神與人的關系

 

   在道家哲學思想中,有一種理想人格“神人”,他們既是人,又是神。但不是西方神話中智慧過人,力量超群,常有不同于尋常神物輔助的物化神,而是“精神”神或是“道”神,游乎塵埃之外,齊物我,齊生死,齊是非,齊萬物,與道體同,處于一種絕對自由的境界?!肚f子·逍遙游》中以浪漫主義筆法描繪了一位超然物外的“神人”:“藐故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越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彼麄兣c天地合為一體,所以獲得了“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的非凡功能。


   金庸小說中深烙著道家“神人”的印記,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出。首先是金庸塑造了眾多形貌不俗的人物。他們或是冰肌玉膚,嬌美無比;或是豐姿雋爽,面目俊雅;或是形相清癯,蕭疏軒舉??傊菤飧欧欠?,湛然若神。且看《神雕俠侶》中一段描寫小龍女的文字: 但見她臉色蒼白,若有病容,雖然燭光如霞,照在她臉上仍無半點血色,更顯得清雅絕俗,姿容秀麗無比。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誰也不知,此時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仙”四字來。她周身猶如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似真似幻,實非塵世中人。


   又如《書劍恩仇錄》對香香公主的描寫同樣不俗: 陳家洛聽她歌中含意嘲弄多于責怪,于是慢慢走回湖邊,緩緩抬頭,只見湖邊紅花樹下,坐著一個全身白衣如雪的少女,長發垂肩,正拿著一把梳子慢慢梳理。她赤了雙腳,臉上發上都是水珠。陳家洛一見她的臉,一顆心又是怦怦而跳,暗想:“天下哪有這般美女?”只見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邊,明艷圣潔,儀態不可方物,白衣倒映水中,落花一瓣一瓣的掉在她頭上、衣上、影子上。


   除此之外,更有王語嫣、阿九、凌霜華等,她們無不俊美異常,給人飄逸出塵、超凡入圣之感。通常這些似神如仙的美女在金庸的小說中要么武功高強,要么聰敏出眾,總之大非尋常。


   其次是小說人物的居修之所非同尋常,縹緲虛無,如在仙境一般,這與莊子假想的神人居處有極大的相似之處?!缎Π两分杏幸欢蚊鑼懱煜碌谝桓呤謻|方不敗的修煉之所的文字: 哪知轉了幾個彎,前面豁然開朗,露出天光。眾人突然聞到一陣花香,胸襟為之一爽。從地道中出來,竟是置身于一個極精致的小花園中,紅梅綠竹,青松翠柏,布置得極具匠心,池塘中數對鴛鴦悠游其間,池旁有四只白鶴。眾人萬料不到會見到這等美景,無不暗暗稱奇。繞過一堆假山,一個大花圃中盡是深紅和粉紅的玫瑰,爭芳競艷,嬌麗無儔。


   此真乃神人居所也。其實金庸小說中類似的描寫還有許多,如《射雕英雄傳》中黃藥師所在的桃花島,終年桃花盛開,姹紫嫣紅;《天龍八部》中大理無量山秀美出奇。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神人仙境的向往。


  再次是小說中主人公超越世俗,蔑視禮教的精神氣質?!肚f子·天下》中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與世俗處”的“神人”精神特質。這種特質在金庸小說中多有體現。從《射雕英雄傳》至《神雕俠侶》中,老頑童樸實天真,無憂無慮,年及百歲高齡而精神矍鑠,舉止性情有如孩童;《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率性無為,為名門正派不容,成為師門棄徒,雖曰“人之小人”,卻是“天之君子”(《莊子·大宗師》)?!兑刑焱例堄洝分械膹埲S,深諳“道”義,更是仙風道骨,自然親切,心無所拘。當他的徒弟張翠山與天鷹教的殷素素成婚而不安時,他卻說:“天殷教又怎樣?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二字,原本難分?!睂τ谑篱g畫地為牢,囿于一己一派的狹隘觀點,張三豐看得極透?!渡竦駛b侶》中的楊過不顧世俗禮儀,寧可死在郭靖的掌下,也要娶師父小龍女為妻。


   道家對“神人”的肯定,表現了一種獨特的信念,認為人的行為應當不為世俗之見所囿,而與天道相合。恰如金庸小說中的楊過、張三豐、黃藥師等人,他們的言行如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殘缺不全的,但從合天道的角度來看卻是完整無缺的。武俠小說中的“神人”們正是順應了天道,從“天人合一”的修煉中,獲得了與眾不同的精神和力量的。從武俠小說對“神人”的描寫,我們可以找到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三)有與無,虛與實的辨證關系

   老子以虛靜的心靈體悟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事物中存在著矛盾,矛盾的雙方會向自己的相反方面轉化,這種“常道”包含了辨證法的內容。首先,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都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老子對“有”與“無”,“虛”與“實”的對立關系的論述尤為精辟。他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三十輻用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蜒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在老子看來,虛空的、非實體之物才是有用的。當然這里的“無”和“虛”并非空無一物,而是無所不包的“空靈”,體現了道家不為外物所囿的自由精神。


   其次是,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也就是從“無”到“有”,從“虛”到“實”的轉化規律?!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道家的辨證法則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表現得猶為明顯而深刻,這主要體現在其對武功招式的描寫上。要練成最上乘的武功,就必須做到忽略具體的招式,做到“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提“無招勝有招”的理論,且看風清揚傳授令狐沖“獨孤九劍”時的描述: 風清揚道:“活學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說‘各招渾成,敵人便無法可破’,這句話還只說對了一小半。不是‘渾成’,而是根本 無招。你的劍招使得再渾成,只要有跡可尋,敵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無招式,敵 人如何來破你的招式?” “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獨孤大俠是絕頂聰明 之人,學他的劍法,要旨是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等到通曉了這九劍的劍意 ,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將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干,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干凈 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span>


   金庸借風清揚之口講述的這套理論,可謂別出心裁,匪夷所思,讓人眼界大開。風清揚指導令狐沖學劍時,要將招式融會貫通,設想如何一氣呵成,然后將它全部忘記,待到以后與人打斗之時,便以“無招”的面目出現。后來令狐沖確是以“無招”之劍擊敗了不少武林高手。這種以無招勝由招的武學要訣,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時時可見。


   從“無招勝有招”擴展開去,又有“無劍勝有劍”的提法?!渡竦駛b侶》中的楊過從劍魔獨孤求敗的劍冢中便深深領悟到這位前輩高人劍術通靈的變化過程。當年獨孤求敗在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后,隱身深谷,埋劍山中。他所埋的四口劍,代表了他一生武功與劍術的四個階段。第一把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钡诙褎Γ骸白限避泟?,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不祥,乃棄之深谷?!钡谌褎樾F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钡谒陌褎κ潜p飄飄的木劍,因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劍下的石刻寫道:“四十歲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span>


   獨孤求敗的劍術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無到有,從有至無,遵循了道家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最終的質變是“無劍”勝于“有劍”。金庸的這一理論也印證了道家對立轉化的思想理論。道家認為事物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對立面互相否定、轉化,老子提出了“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钡牟呗?。又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薄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span>


  (四)隱逸思想

   隱逸思想的基本哲學根底在于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文化精神。它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隱士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更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哪個學派,似乎都對隱士和隱逸文化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結,儒、道兩家更是如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構成的儒、道兩家,都各自有著一套系統的隱逸文化。道家講隱逸,其出發點和歸宿都在于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是對個體生命的無上珍視,他們要解除對個體生命的一切羈絆,世俗的功名利祿當然要首當其沖。這正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能“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者,彼其惡乎哉!”從而達到“天地與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忘我境界。


  隱逸思想由來已久,遠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在《論語》中既有批評,諷刺孔子的長沮、桀溺、楚狂、接輿等;也有孔子所稱道的“逸民”,如較早的伯夷、叔齊,同時代的虞仲、夷逸、柳下蕙等。到了老莊那里,隱逸思想才進一步系統化?!妒酚洝だ献恿袀鳌贩Q:“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崩僳E山林,游乎塵外,更是莊子理想人格的處世態度?!肚f子》中多次明確地表述了一種超然世外的態度。例如: 神人……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下為事……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也,孰肯以物為事。


   真人……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之一氣……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憤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span>


   此外,《莊子》中還塑造了北昏瞀人,南郭子綦,許由等一批隱者形象。其中最典型的是許由,堯想把天下讓給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認為堯的話玷污了他,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還有像莊子視惠施的相位如腐鼠,譏曹商邀寵為舔痔。這些都典型而風趣地體現了隱者的清高與孤傲。


   縱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難看出其受道家隱逸思想的深刻影響。這表現在小說中大俠們的生活空間和處世態度。俠客們通常具備一身超凡的武功,這使他們比常人具有更強的社會生存能力,并且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如《神雕俠侶》中的楊過等都是名滿江湖的人物,在江湖上一呼百應。楊過為郭襄賀十六歲生日竟調動眾多的名人異士。盡管如此,但他們多數不愿生活在塵世之中,而選擇與世隔絕的山林作為他們的棲息之所?!渡竦駛b侶》中的獨孤求敗在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后,便隱居深山;《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終生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海外孤島上;《書劍恩仇錄》中的紅花會群雄,在大鬧京城后,豹隱回疆;《俠客行》中的木、石二島主也終生隱居荒島鉆研武學。


   另外,金庸小說中多數俠士對江湖生活都采取一種被動的卷入態度。像令狐沖、胡斐、袁承志、張無忌等人,按其本質都不愿卷入江湖仇殺,只因為道義在肩,不得已而獻身紅塵,待大局平定,便功成身退。令狐沖謝絕了少林寺和武當的建議,攜任盈盈隱修深山;袁承志也在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帶領一幫人遠赴海外孤島;狄云在江湖平定后找到水笙隱居大雪山。在武俠小說中,山林成了俠的“來處”,也是“去處”。江湖只是俠的歷劫過程,恩仇了了,俠便重新回到白云繚繞之處,享受生命的逍遙自在。山林象征著回歸自然,回歸于人的本真狀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金庸武俠小說深烙著道家文化的印記?;蛟S,正是這種傳統文化的凝聚,才使金庸的小說倍受讀者歡迎,歷久不衰。因為中國人受道家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而武俠小說恰好觸及到讀者心理深處的文化積淀,從而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 (新浪:小偉的博客200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