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金臺觀問道 ??????芳聞

 二維碼

     寶雞金臺觀  西府行者拍攝


  甲午年夏,應寶雞朋友之邀,陪同著名作家吳克敬主席重訪金臺觀,一路上聽吳主席講他20來歲在馮家山水庫務工時,曾步行百里到金臺觀朝拜的故事,內心充滿了敬佩與期待。從西安馳車到金臺觀已經是正午時候,地面似伏了層熱浪一般,烘得腳底都有些輕飄。修葺一新的金臺觀朱紅大門,重檐飛閣,琉璃金瓦,氣宇軒昂,坐落在北坡的蒼松翠柏之中。仰望三疊大殿依山而建,飛閣玲瓏,朱欄璀璨,在正午的陽光下,光流天際,金碧輝煌,真不愧為赤城。


  寶雞因金臺觀而得道,金臺觀因張三豐而聞名。史籍載金臺觀建于元末明初,初創時期規模并不大,因張三豐在此隱修,常常顯化道術,能知往卜來,預知前事,賑濟貧民,救人危難,吸引了方圓百里乃至長安城里的人,金臺觀由此才名聲鵲起,700年來香火不斷,每逢農歷六月二十六為會期朝拜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僧侶多有題詠?!稄埲S全集》中就錄有呂翁等人的詩和句子,如《關中踏歌聯句》:“乾坤偌大似瓊壺,拍板閑吟一丈夫。風雨長安春已暮,天上神仙住玉京?!?/span>


  懷著對張三豐和道教的敬畏,我們堅持要步行上三疊崖,拜謁完一閣四殿七洞等所有廟觀。從西門盤山道而入行了約摸一半的路程,便到了“循道亭”。8根紅漆圓柱撐起2層寶頂,赤瓦為頂,綠色方柱橫梁,配以藍、紅色云紋,使整個古亭在灰白色的臺階上,頗為亮眼。站在亭里向南望去,秦嶺疊嶂,青峰列屏,翠色如滴;俯瞰渭水玉帶縈回,環抱一城繁華,萬千景象,令人有望穿浮云,頓覺宇宙之浩瀚,人生之渺小之感。循道亭北,沿階梯上行數十步的地方,豎著一巨幅石刻壁畫,講述的是道家的故事,讓人們醒悟,萬物有其道,萬物有其美,各循其道,各顯其美,方能和諧共生,欣欣向榮。壁畫的兩邊沿山崖各有一條迂回向上的階梯,相互對稱,直通金臺觀的南大門。


  金臺觀南大門為仿古建筑,朱紅墻面,頂部依舊為仿古寶頂,大門共2層樓闕。第2層為短廊,向東走到盡頭有一口鐘,向西為鼓。應該是取晨鐘暮鼓之意。不知為何,突然想到晨鐘穿過薄霧,臥鳥因聲而起,輕啼離去,山下便是車水馬龍;暮鼓映著夕陽,一鼓響,便是萬家燈火,何其美哉。細想晨鐘暮鼓,其中的每一次替換,不僅僅是一次晝夜交替,更是對于歲月中沉淀下來的傳統做了另一種傳承與堅持。茫茫歲月之中,世間不斷有得到,有失去。而金臺觀一直棲在這里,靜靜看著,像是道家講究的清靜無為一般,寂靜古觀,道法依然。


  進入南大門,看到門邊有香案,遂虔誠地凈手請香跪拜,爾后繼續前行。大門內是一個小小的廣場,廣場北面短階上是一面石壁,石壁正中一個“道”字,蒼勁有力。石壁兩側有石梯,沿著石梯上行,就到了金臺觀最有名的金閣流霞。


民間有諺語:“寶雞有個金臺觀,離天只有三尺三?!闭麄€古閣藏在綠色之中,似是道長靜坐在修道之地,兀自安靜著。金閣流霞是古陳倉標志性建筑物,整體結構采用通柱做法,二層施腰檐平座,紅墻綠瓦,朱楹雕欄,華拱飛檐,亭亭玉立,金碧輝煌,被譽“金閣流霞”,為寶雞八景之一。閣門前有一方小廣場,廣場南邊正對閣門有一長方形香爐,爐身上到處都是銹跡,透著古樸的感覺。爐上8根龍柱支


撐,寶頂檐角的龍飾上掛著鈴鐺,微風過處,發出清脆的響聲,傳來一陣空靈,仿佛世間留下的痕跡,也不過是這種棕黑色的斑斕,于聲于音,不過爾爾。香爐兩旁矗立著一對光緒二十一年的鐵鑄旌旗方斗,重達8000余斤,旗桿高聳,游龍戲鳳等金屬飾物盤繞其上,同樣的風鈴陣陣,同樣的悅耳動聽,實為金臺觀中一絕。一、三層皆有回廊環繞,前后有門可以穿過,登高遠眺。東西兩側有一對山門,一名“臥霞”,一名“云棲”。透過正門靈官殿可以看到,靈官殿、東西殿和玉皇殿組成了一個天井的模樣,院內梅竹滿院,古柏參天,生機盎然,相傳這些皆為張三豐親手所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穿過靈官殿,入眼便是左右對稱的兩個碑文。而北邊玉皇殿和東西偏殿全躲在綠樹遮出的陰涼下。院中央有一圓鼎石質香爐,爐上8柱托起2層寶頂,披著香灰,遠遠看去,滿是厚重的意味。在觀內,除了亭、閣、殿外,還存有珍貴的碑碣,金臺觀內文物古跡和傳說相互交映,最為著名的就是金臺觀三絕,即張三豐“瓜皮書碑”、神奇的“翻耳瓦罐”,和“神鋤定柱”這三個故事。


  關于“神鋤定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昔年修筑金臺觀時,正門的兩根柱子,不論匠人用盡多少辦法卻怎么也立不起來,最后將張三豐修行時耕種用過的兩片鐵鋤墊于柱下,那兩個大柱居然神奇地立住了。而送給農夫的“瓜皮書”現在亦被刻撰成碑,成為了珍貴文物,極具書法收藏價值。


  繞了一圈,最后在玉皇殿門口燃了香,跪拜下去。坐在門邊的道長輕鳴一磬,磬聲從耳邊躍出,散在樹梢,又緩緩滑進殿門,雖未繞梁三日,也足以讓心清澈靈醒。起身后,繞過玉皇殿,就到了觀尾,依山而建有5個洞府,從左至右分別為藥王洞、財神洞、三豐洞、觀音洞、姜嫄洞。居中的三豐洞最大,洞門為朱紅立柱配以琉璃寶頂,紅色燈籠并排掛在屋檐之下,給灰色調的道觀,增添了不少彩色。行至觀尾西北,有一小場地,畫著三米見方的八卦圖,圖邊有一小型石質香爐,三兩石凳藏在樹蔭之下,頗顯寧靜。下了石梯,向南迂回,就來到了東華亭,亭邊有詩“泉引藕花來洞口,月將松影過溪東。求名心在閑難遣,明月馬蹄塵土中”。其中深意,可見一斑。亭邊栽了些許細竹,隨風一曳,沙沙地響,這聲音落在心里,倒也愜意。歇息了片刻,一行人便起身離開東華亭,繼續南行。穿過“天井”便到了“云棲”,再一次回到金閣流霞的門前。至此,金臺觀才算走了一遭。


  出門后,再次到達“循道亭”的時候,朋友突然問我:“此番來,汝可悟道否?”我笑了笑,說:“有所覺悟,得了兩字‘循道’?!?/span>“人生至此樂哉,好山水,好亭臺,好朋友,好風景,從今日起,從今日受,從今日領悟可也?!蔽夷b著張三豐的金句。


  “世俗中如何循道?”朋友再問。


  佇立在張三豐修煉的古樹下,我笑而不語,沉默靜思,道非道,道常道。道說深則深,神秘玄奧,正如大哲人尼采所說,道教文化是一口永遠汲之不盡的清泉。道說淺亦淺,就在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中。如張三豐的“翻耳瓦罐”的故事,張三豐老年時每頓餐是由小道士用瓦罐給送到洞里,用完餐,張三豐總要把瓦罐翻轉過來,把米粒渣粥用舌頭仔細舔凈。這個簡單的生活故事中卻蘊含著勤儉節約的大道理。道在自然里,道在每個人心靈里,一個心中有道的人,人生就變得清朗光亮,從內心散發出純樸自然美麗的光澤……這算不算是我今天的“醒悟”呢?


  雖說今天只是在道觀里囫圇地行了一圈。但無論是已經泛白的古墻上的浮雕,還是陽光下流著金光的紅漆圓柱,是香爐里蓬松的灰,還是道長衣服上的褶皺,我相信從700年前開始,這里就是這個樣子。我也相信,再過很多年,這里依然是這個樣子,但其中蘊含的“吐老莊之秘密,續鐘呂之心傳”的張三豐道教文化卻會因一代代的傳承弘揚而愈加豐富。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如明月入心,多了一本《張三豐全集》。


  如斯的逝者在世間也不知奔了多少個來回,其間的歷史又淹沒了多少事物,不得不承認萬物皆會因時間而改變。


  但金臺依在,但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道教文化,就像一股清泉從北坡流淌下來,滋潤著寶雞這座城市的文化根脈,啟智化育著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的人民,寶雞因金臺觀而得道,他們“循道”而生,“循道”而行,不違時序,勤奮勞作,這片土地才如此富饒而美麗,成為秦嶺山麓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4年10月22日發表于《文化藝術報》)

 寶雞金臺觀 鄭金山1992年5月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