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終南山在全國道教中的地位及影響 ???胡誠林

 二維碼

【提要】

◆終南山是中國道教思想的發源地

◆ 終南山是中國道教諸多流派孕育、誕生與繁榮的重要搖籃

◆ 終南山是中國道教諸多神仙信仰的形成地

◆ 終南山是中國道教傳播、發展的重要圣地與祖庭

             

道教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固有宗教。道教尊黃帝為始祖,尊老子(即太上老君)為教祖,奉老子《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以老子所講的“道”為其最高信仰,以及尊從“道”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龐大而獨特的多神信仰體系。所以,一般簡單概括中國道教的歷史時就用三句話即:“始源于黃帝,發揚于老子,成教于張道陵?!?/span>


縱觀道教發展史,陜西乃道教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因為,陜西是人文始祖黃帝的故里 及其得道成真、騎龍飛升后之陵寢所在地,是道祖老子授經說經的重要圣地,是道教創教祖師張道陵之孫張魯傳播發展五斗米道的根據地,是睡仙陳摶老祖修道傳法、創立老華山派的洞天福地,是呂祖遇仙得道、八仙崇拜的發源地,更是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教派、推動道教振興的天下祖庭。


中國道教重陜西,陜西道教看終南。于是便有了“自古終南出神仙”的美譽。道教倡導天人合一的修持理念,追求清靜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青山碧水歷來都是道教中人從事宗教活動、隱居修行的絕佳之處,故道教把“居山修煉之人謂之仙”。由此以來,終南山大秦嶺則自然成為歷代道教徒向往的圣地,成為中國道教著名的仙山。

一、道教思想的發源地


巍巍大秦嶺,悠悠終南山,綿延數百里,神韻甲天下。終南山道脈深厚,源遠流長。它位居華夏大地腹部,橫亙于長江、黃河流域之間。即是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線,又是代表黃河流域文明的秦隴文化與代表長江流域文明的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匯點。所以,在中國有把黃河稱為母親河,把終南山稱父親山之說。獨特的地理環境,雄渾而多元的文化積淀,造就了其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山,播種道教思想的神仙山。  


終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關傳經設教之時。終南山西段有樓觀臺,在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山麓中,相傳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最先于此結草為樓,以觀星氣,故名草樓觀,后來簡稱樓觀。老子在樓觀南筑臺為尹喜授經講經,故臺稱“說經臺”,后因地處樓觀而名“樓觀臺”。老子于樓觀授經講經、闡揚道德,形成了被后世道教奉為最核心的經典《道德經》,藉此孕育并推動了中國道教思想的誕生和發展。

二、道教諸多流派形成與繁榮的搖籃


終南自古為仙人修道圣地,被道教奉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長期以來,由于隱居修煉的高道大德輩出,道法道術日顯,促進了道教門派的萌芽、誕生與繁榮。


其一,樓觀派的形成

自周大夫尹喜于終南結草為樓,以觀星氣,迎接老子傳授道德五千言,建成福地樓觀后,至三國咸熙(264—265年)初,有道士梁諶(陳)事鄭履道法師于此,受《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樓觀先生本起內傳》,傳“煉氣隱形之法”,“水石還丹術”、“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黃華法”。北朝時,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嚴達等住此修煉,并最終演成宗派,是為樓觀派,樓觀臺因之成為道教的活動中心、道法重地。這一派的特點之一是宣揚老子西升化胡說,昌煉形之術,兼修內外丹,這一派發展至唐代而尤盛。


其二,鐘呂金丹派的形成

南北朝時期,終南山道教有了新的發展,至唐李氏王朝的建立,道教被欽定于佛教之前,從而達到它的盛期。此時終南山道教有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張無夢,種放等人居山修道。對后世道教影響較大的即以鐘離權、呂洞賓為代表所興起的內丹學說,并形成了道教內丹煉養體系著名的“鐘呂金丹派”,成為宋元道教內丹學說之主流思想。

鐘離名權字云房,號正陽子,五代京兆咸陽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于東華帝君。修煉成功,天真賜號太極太宮真人。作《破迷證道歌》、《靈寶畢法》傳于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據《金蓮正宗仙像傳》稱其生于唐貞元(785--805)丙子年四月十四日,山西蒲坂縣永樂鎮招賢里人,早年幻登仕途,卻屢考不第。后游玩于長安酒肆(今古城東門外八仙宮門前的長樂坊)遇鐘離權,以“一枕黃粱點破千秋大夢”而悟道,歷經“十試”后,得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潛心修煉,終成正果。宋時,為紀念呂洞賓祖師于長安酒肆遇仙得道的圣事,人們立祠祭祀名呂祖庵,后改稱八仙庵,即今天西安東門外的八仙宮道觀。

鐘離權、呂洞賓于終南隱遁修煉、傳播丹法等教事活動,是推動“鐘呂金丹派”從孕育、形成到誕生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也正好突顯出終南山在后世道教特別是內丹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地位與影響。


其三,全真道的創立

金元以降,有陜西咸陽大魏村人王重陽,早年習儒,自稱遇呂洞賓授以丹訣,后于終南山下劉蔣村隱居修煉,著名的“活死人墓”即重陽祖師修煉的仙跡。大定七年(1167)赴山東半島,傳道度人。他上承鐘呂內丹派道統,旁攝儒釋,以“全真”為幟,創立了內丹派群眾性教團---全真派。王重陽傳教僅三年,然培養出馬鈺、劉處玄、譚處端、丘處機等七大弟子,在山東文登,福山等地建立了五個會社。重陽祖師羽化后,馬鈺繼任掌教,先傳道于關隴一帶,其師弟各于秦冀魯豫修煉、傳道,以苦行感人,異跡驚人,教勢漸盛。金世宗晚年,曾召見全真高道王處一、劉處玄、丘處機,問道談玄,禮遇頗隆。金末,全真教勢大盛,教首丘處機應蒙古成吉思汗禮聘,西游至西域雪山行營,論道說玄,頗受尊禮,命掌管天下出家人。元一統后,全真道渡江南傳,吸收南宗徒裔,遍傳江浙閩贛等地,成為與正一派相拮(節)抗之大道派。元室對全真道至為尊崇,全真五祖七真皆被封贈為帝君、真君,掌教及高道得真人號者頗眾。河北三大新道派中,唯全真一派在元以后仍傳繼不絕,成為煉養派道教之代表。

全真道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它以王重陽《立教十五論》為行為規范,注重清修,不事燒煉與符簶,不食葷腥,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兼有儒之謙遜、墨之堅苦,靜修以明心見性則與佛教禪宗相仿。全真派道教的這種態度,也許正是終南山佛道并存,經久不衰、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王重陽創建的全真道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漢以還,中國道教走了1400余年的彎路,全真道性命雙修的主旨及內丹修養的方法,終結了外丹道煉服金丹以求長生久視的不歸之路。其次,王重陽認為三教同源,他兼容并蓄,汲取佛教經典的精華,充實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論寶庫。他還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發、出家、住廟成為全真道士的行為準則。


三、道教諸多神仙信仰的形成地


道教屬于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奉行的教理教義中除了將“道”作為其核心信仰外,指神仙、學神仙亦是其最基本的信仰。終南山歷來都是高道云集、仙人出沒的仙山洞天,所以,這里也自然是道教諸多神仙信仰的發源地與形成地。


1.從老子演教到道祖太上老君,再到道教神仙信仰的最高尊神---三清

老子于樓觀授經講道,留下《道德真經》五千言,不僅奠定了道教思想與理論基礎,重要的是藉此逐步完成了后世道教對老子由圣人向道祖太上老君之神化過程,直至形成了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筑臺講經的圣跡也由此成為天下道教祖庭而名聞遐邇。


2.從關令尹喜到樓觀派創始人,再到真人、祖師。

春秋時期,有一位道家學者名尹喜,天水人,善習天文和五行。他在周至縣就峪鄉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就是現在的樓觀臺。另有一位道家學者、大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老子騎青牛西游入秦,在函谷關與尹喜相逢,二人志趣相投,結伴到樓觀,‘紫氣東來’就出于這個典故。老子將平生所學整理為老子一書交給尹喜,不久謝世,葬于就峪(今樓觀西陵)。尹喜對《老子》思想作了闡發,寫了《關尹子》九篇和《老子內傳》等著作。莊子曾評價:尹喜之學以“清”、“靜”見長,老子著述以“虛”“柔”為特質。自此老子、尹喜的道家思想與黃帝學術思想融合成為黃老之學。之后,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創立了著名的樓觀道派。關令尹喜也因此被冊封為真人,成為道教一代祖師。


3.道教太乙神的信仰

繼樓觀之后,漢武帝于元封初(公元前110年)因夜聞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終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宮,以祭太乙山神,至光熹元年 (189年),始有道士楊諶(chen),住此主宮事,從而使其成為道教的又一據點。

太乙神,乃道教天神,主尊貴安泰,護山河物種,是古代帝王封禪祭祀主神之一。今終南翠華山下仍有供奉太乙神廟---太乙宮,是道教太乙神信仰的重要仙跡。


4.從呂洞賓“黃粱夢覺”到八仙信仰

道教祖師呂洞賓,早年幻登仕途,然屢考不第。后游玩于長安酒肆(今古城東門外八仙宮門前的長樂坊)遇鐘離權,以“一枕黃粱點破千秋大夢”而悟道,經過苦心修煉,終成正果。證道后立誓度盡天下眾生,方愿仙去。在民間關于呂祖慈悲濟世、顯化度人傳說和事跡廣博,是最受百姓敬仰崇拜的神靈。


隨著對呂祖信仰的深入及其演法度人圣事的普及,由此進一步演化出關于八仙的傳說和對八仙崇拜與信仰。八仙(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是道教中傳聞頗廣的八位神仙。特別是宋、元、明時期,八仙傳說故事家喻戶曉,對其信仰的信眾更是無數。今天,矗立在古城西安的千年道觀八仙宮,就是自宋始建以來全國唯一一座以供奉八仙為主神的道觀。因此,八仙宮的建立既是對八仙信仰的歷史見證,亦是形成八仙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朝拜八仙的祖庭。


5.從活死人墓修煉到全真派祖師

金元之際,咸陽大魏村人王重陽祖師,因對女真統治者不滿,加之應武舉落第,遂慨然入道。1160年他于戶縣南時村(遺址建有成道宮)穴居,稱活死人墓,在墓周種植四梨八海棠,寓以道教四海一統為志,嗣后又在劉蔣村結庵修道。1167年自焚其庵,離陜赴山東河北一帶傳教,公開打出全真旗號,創建對后世道教影響深遠的全真派,自己也成為創派祖師。王重陽祖師羽化后,其弟子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等七子,繼承全真道統、弘揚全真精神,因時地應化,分創門派,廣收們徒,大興全真,被后世道教尊為全真派七大真人。


四、終南山是中國道教傳播、發展的重要圣地與祖庭


1.道門圣地,天下祖庭---樓觀臺

道祖老子于樓觀所傳授的《道德經》五千言,是道教核心思想之集中體現,也是道教徒學道、悟道、行道和弘道的最高經典。與此同時,以供奉道祖老子而興建的樓觀臺,也就自然成為后世道教拜謁道祖、傳承道脈、光大道門的圣地與祖庭。后世尊老子為道祖、尊《道德經》為圣典、尊樓觀臺為祖庭,從古到今樓觀臺一直是國內外道教信徒神往的“仙都”。


2.振興宗風,全真祖庭---重陽宮

金、元由王重陽及其弟子創立并大力弘揚的全真道,是繼唐宋以來將道教再次推向興盛發展的重要標志。因全真道而興建的重陽宮是道教全真派第一祖庭。特別是流傳至今記載祖庭圣人圣事的三十多通彌足珍貴的石碑,成為后是道教學修全真功法、研究教門歷史、弘揚全真宗風最重要的圣物。


3.八仙祖庭,全真叢林---八仙宮

八仙宮,原名八仙庵,淵源于呂洞賓祖師長安酒肆得遇仙人,黃粱夢覺,感悟成道。興盛于宋元時期的八仙顯化、民眾推崇。八仙宮自創建以來,宗法于道教全真龍門,隨著歷代不斷擴建,迨至明、清已形成全國道教全真派著名的十方叢林性宮觀,成為道教徒授受戒律、學習道教知識的主要道場。清末,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西逃西安,曾駐蹕八仙庵。為八仙庵頒賜“玉清至道”匾額,并敕封道觀為“敕建萬壽八仙宮”,自此八仙庵更名八仙宮,沿襲至今。

八仙宮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國內唯一供奉八仙祖師的十方叢林,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形成了八仙信仰的體系,推動和發展了八仙文化,以及對全真道思想及其道統的完好繼承。


此外,歷代于終南山中所建道觀可考或現存者尚有通道觀、仙游觀、金臺觀、清涼山、望仙宮、丹陽觀、長春觀、太一觀、四皓廟、玉真觀、金仙觀、開元觀、靈泉觀 (原華清宮)、白鹿觀、太元觀、碧霞洞、化羊宮(亦稱化羊廟)、太平觀( 原太平宮)等數十座。這些道教宮觀,都在一定時期或一定程度,為道教的繁榮發展發揮過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終南山大秦嶺在整個中國道教的孕育、誕生和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渾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特的自然神韻,使其成為中國道教思想的發源地,成為道教諸多神仙信仰之形成地,成為道教多個流派孕育、誕生和繁榮的重要搖籃,成為海內外道教徒朝真謁祖、傳承道脈、修真悟道,推動道教興盛發展的圣地和祖庭。 (圖片來自于網絡)來源:2016-03-20 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作者簡介

胡誠林,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陜西省道教協會會長、西安萬壽八仙宮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