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全真教思想與實踐在當代社會的借鑒意義  胡誠林

 二維碼


道教生發于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豐厚土壤之中,所以從創立以來,就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發生著長久、深刻、密切的聯系。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如此,甚至更趨廣泛、更加深入。


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全真教,在金元時期成為與天師道相比肩的兩大教派之一,八百多年來,其不僅對我國社會歷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到了近代還逐漸向國外發展弘揚。全真教一方面反省自身,回歸原始道家,奉行慈儉不爭、清虛出世的思想;一方面順應時代需要,融合儒釋兩家,倡導苦己利人的入世精神和性命兼修的真功真行。全真教所弘揚的精神,堪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如何更好地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弘揚其作用,對當今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全真教三教平等的思想與宗教和諧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陽來到終南縣南時村(今戶縣成道宮址),掘一墓穴,深丈余,又在地面上封土數尺,稱為“活死人墓”。他在墓上四角各種植海棠樹一棵,人問其故,王重陽回答說:“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七真年譜》)可見,王重陽祖師的拋家入道、尋訪修行從一開始就不是定位在僅僅個人的修煉層面的,他有著強烈的創教意識。重陽祖師創教的基本教理特征是“三教合一”,這與當時流行的思潮是一致的。六朝隋唐以來,儒、釋、道三教中都曾出現過 “三教歸一”論的宣揚者,但他們倡導“三教歸一”,往往以本教為最高。重陽祖師則打破門戶之見,鮮明地舉起三教一家、三教平等的旗幟。


重陽祖師說“教雖分三,道則唯一”,認為儒、釋、道三教皆為圣人創制,其教義、教理皆出于圣人心體實證之“道”,所以三教同源;而對教化人心方面,三教都有其自身的積極作用,因而三教同功。所以全真教提倡三教平等,主張三教并用。因此,王重陽赴山東傳道,在組建民間教團之時,均以“三教”命名,如文登“三教七寶會”、寧?!叭探鹕彆?、福山“三教三光會”、登州“三教玉華會”等,且萊州的道教團體就直接命名為“三教平等會”。王重陽祖師關于“不獨居一教”的三教平等的創教主張是顯而易見的。


全真教第三代祖師譚處端忠實地繼承了師父王重陽三教相通、三教平等的思想。他在題為《三教》的詩中寫道,“三教由來總一家,道禪清靜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跨彩霞?!?另外一位“全真七子”之一的王處一祖師還專門寫有《敬三教》詩,詩中寫道,“三教同興仗眾緣,真空無語笑聲連。放開法眼全玄理,蓮葉重重作渡船?!庇帧顿洷姷烙选分袑懙?,“天和地理與人安,三教三才共一般?!边@些詩中不僅繼續倡導弘揚了重陽祖師三教一家的思想,而且概括指出了全真教與佛、儒二教的契合之處。


可見,全真教以三教共尊的“道”為切入點,把本源的“道”作為三教合一的契機,三教圓融的基礎其實就在于“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道、釋、儒三教都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柱。全真教在以“道”為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指導下,提倡三教平等,不僅促進了當時三教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進而相互融通,使三教自身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且更使三教在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今世界,各大宗教面對人類共同的問題,也具有基本一致的主張,并且互相之間也發生著各種聯系,如何使各個宗教文化系統求同存異、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深刻解讀全真教三教關系思想,借鑒其三教平等的實踐精神,應當具有有效的現實意義。


二、全真教謙和寬容的精神與社會和諧


全真教在師徒授受傳承過程中,廣泛地傳揚謙遜謹慎、寬厚慈善的處事原則,促使其教團形成團結穩定的規模,而當時民眾向風而化,使社會風氣也得到了一定的優化。當今社會,道教倡導謙遜謹慎、寬厚慈善的傳統美德,應該說對構建和諧社會有榜樣作用和實踐意義。


謙遜謹慎的事例,在全真教高道的言行與著作中,多有記述。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在《和落花韻》詩中,語重心長地教誨修全真道者說:“須知謹謹修心地,何必區區炫道衣?!痹凇顿浿丁吩娭?,對從軍侄子的囑咐就更加具體,要求其“遵隆國法行忠義,謹守軍門護甲戈。飲膳共為通揖讓,言談歌出用謙和?!边€特別強調“先人后己唯長策”。在王重陽看來,不僅修全真道要謙遜謹慎,就是在一般人認為執戈從軍打仗的赳赳武夫,除要謹守軍門的職責外,還應該謙讓飲食,言談謙和,先人后己,只有這樣,才是為人處世的長久之計。從常理來看,長輩對晚輩的叮囑,大多是長輩體會最深之事。從王重陽教誨修道者和侄子的詩,不難看出,全真道祖師對人們處世應謙遜謹慎特別重視。


丘處機祖師濟世救人,業績卓著,但并未因此而居功自傲,對師父王重陽的教誨無不身體力行,謙遜謹慎更是畢生不忘,他告知門徒:生平不輕受人以拜,拜必答之;黃童白叟,婦寺宰官,侯王帝主,一切平等。丘祖作為一位名滿天下的著名高道能做到這些,不僅在當時尊卑分明的封建社會非常了不起,就是在國家一再強調以人為本當時代社會,也是非??少F的。


王重陽的另一位高徒、全真道華山派祖師郝大通,簡明扼要


地概括了全真道的要旨。他說:“吾道以開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以謙和為德,以卑退為行,以守分為功。久久積成,天光內發,真氣沖融,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焙麓笸ㄕZ重心長地指出,謙遜謹慎是全真教的重要道德規范,也是是衡量全真教修行者修道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能否心地慈善,寬厚待人,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能否與人和諧相處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衡量其品行和修養的標尺之一,此即古人所說的寬仁厚德。全真宗師們對此也是身體力行。


據《終南山神仙重陽子王真人全真教祖載》碑記,王重陽在出家之前,就仁慈寬厚、深受鄉鄰尊重。他家業豐厚,常以糧食接濟貧窮的鄉親,相當多的鄉人受過恩惠。宋紹興二年(1132)至紹興七年(1137)年間,陜西戰亂不斷,災荒連年,饑民把王重陽家財物搶劫一空。王重陽的祖父告到官府,要求追回財物,捉拿帶頭搶劫者治罪。王重陽卻說,這些窮苦人因饑荒無法活命,猶如向鄰居乞討,并非真正搶劫,自己不忍心置其于死地,請官府釋放了搶劫者。王重陽作為全真道的創教祖師,他的言行本身,對全真道進行社會道德教化就起著典范的作用。也正是由于他的言傳身教和嚴格要求,“全真七子”均修行成為玄門翹楚,其高尚的道德受到社會人士的敬重,為王重陽逝世后全真教的大力弘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真七子”中另一位高道譚處端在河南洛陽一帶弘道時,面對燈紅紙綠的花花世界,毫不動心。盡管他的門徒弟子甚多,供養他的生活毫無問題,但他從不坐享其成,仍經常外出乞食。有一次乞討時,竟被打掉兩顆牙齒。當時譚處端已是在社會上很有影響的高道,連旁觀者對此事都憤憤不平。但是,譚處端卻以極為寬容的心態,毫不惱怒,稽首道謝而去。譚祖師如此寬厚待人,為世所少見,此事傳開后,更是他的高道大名,遍傳京(今河南開封)洛(洛陽)。從社會道德教化的角度考察,譚處端寬容忍讓,正反映他的道德修養非同尋常。


尹志平是隨丘處機遠赴西域的18位弟子之一,曾得到“全真七子”中馬丹陽、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四位高道的親身教導,長期追隨丘處機左右,尤為丘祖所器重。丘處機逝世后,尹志平繼丘任全真教掌教,入住長春宮。尹志平把寬厚待人作為弘道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門人說:自己山東住觀時,但行寬裕之道,又以此教人。一般道觀中住的道友較少,容易寬容互讓;住叢林的道友人數多,尤其要重視遵賢容眾,和睦不爭,即是批評規勸有錯誤者,也應該特別講究方式方法,讓人樂于接受,改正過錯。尹志平的確不愧為當時社會影響巨大的著名高道,他關于寬厚待人的道德教化言論,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很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謙遜謹慎、寬厚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當今社會,為人處世謙遜謹慎、和氣寬厚者,不僅自己容易與別人和諧相處,別人也多樂意與其相處。一個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必然會以良好的心態面對世間復雜紛紜的人和事。慈悲、善良、謙遜、寬和,均與道德修養有密切的關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了善待萬物,把一切方便讓給別人,把各種困難留給自己。這種品質非常高尚的人,不管他在社會上的職業、地位如何,一定會有極好的心態,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重。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這個人肯定會收到良好的養生效果。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具有這種品德的人,即使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癥,仍然能奇跡般的恢復健康或使生命得以延續。


所以,從人們的社會生活,特別是為人處世的角度考察,今天的道教也應該積極倡導謙遜謹慎、寬厚慈善的傳統美德,不僅對教風建設有所幫助,且對社會和諧有所裨益。


三、全真教惜命貴生的理念與生態和諧


在當今世界,期望讓人們能在和諧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并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已經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普遍共識。而熱愛和平,尊重生命,善待萬物,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正是全真教思想中的精華。


在全真教的發展歷史上,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1120),丘處機應成吉思汗邀請,不顧年已73歲的古稀高齡,胸懷“道德欲興千里外”、“欲罷干戈致太平”的雄心壯志,率18位門人,冒著生命危險,經歷嚴寒、酷暑、暴雨、流沙,萬里跋涉遠行,歷盡艱辛,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興都庫什山)會見成吉思汗,勸其止殺保民,布德行仁,以成大業。往返時間長達3年之久,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丘處機利用成吉思汗請他管理并全權處理蒙古國軍隊占領地區全真道事務的機會,拯救了一大批戰爭中處于水深火熱與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苦百姓?!对罚尷希鹛帣C》中記載,當時蒙古軍隊大肆掠奪與殺戮河南、河北等大片土地上民眾,百姓無處逃命。丘處機祖師讓門徒持成吉思汗詔令,救人無數。直到元朝滅亡后,明王朝編寫《元史》時,中原人民還極力贊揚丘處機當年的大恩大德。


在保護大自然生態方面,全真教同樣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例如,陜西著名的道教名勝華山的林木,在古代即被全真教道士尊崇為神林仙樹,得到很好的保護?!段髟廊A山志》載,華山上、下,或谷內,或廟道中,樹木均名為“神林”,禁人采伐,犯者立禍于身。 華山頂東北峰上有紫柏,葉際碧露,農歷五月五日用油餅接露水食之,可成為“地仙”。這些神奇的道教傳說從古至今,對保護華山的林木和生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從民國時代至今,長期生活和修道在華山的眾多道長,對保護華山的森林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1958年,已經是華山服務社成員的道士們還在山上山下普遍造林,綠化華山。


白云山道觀位于佳縣黃河岸邊,生態環境極為惡劣。但是,自明代全真道士李玉鳳來此設化教民、營造宮觀開始,數百年來一直堅持水土保護,植樹造林,并有大量林木被保存下來,使其成為黃河岸邊的綠色明珠,是典型的道教生態實踐的歷史遺跡,被視作陜北道教宮觀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的示范實例。白云山道觀占地面積8.1萬畝,其中三分之二土地用于綠化。直到今天,道觀每年平均投入上百萬元進行植樹造林活動。


八仙宮歷史上也有植樹的傳統。據碑文記載,在清雍正、乾隆年間,一位叫李德吾的道長組織道友在各個殿前、屋旁種植松柏,有好幾百株。一直管護得也很好,直到同治年間,這些松柏仍然“如幢如蓋如幄”,當時那種蔚然成林、綠蔭遍布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這種植樹造林、美化宮觀的傳統以及保護大自然生態的種種善舉,現今仍然是全真教道士的普遍行動。由此可見,全真教生態理念與實踐對當今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具有借鑒意義,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可操作的具體辦法,應該繼續傳播和弘揚。


總之,全真教倡導的貴生理念,不僅是對人生的關懷,更是對人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的關懷,這無疑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具有非常寶貴的指導意義。


四、全真教儉約樸素的風尚與身心和諧


如何處理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的關系,與人們的身心和諧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全真教對世俗的物欲進行了負面定性,揭示了貪取虛名浮利對求真修道、長生成仙的人生追求所產生的多重負面效應,進而規勸世人擺脫名韁利鎖、舍棄虛榮浮華,最終達到身心和諧的合道狀態,獲取真實、久遠的幸福。


全真教堅持道祖提倡的儉嗇的物質生活,同時追求明心見性的內心深度,這在記載全真高道的言行的著作中亦屢見不鮮。


道祖曾告誡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敝仃栕鎺煾强嗫谄判囊栽姼鑴駥袷廊?,如:“幾個同流會養軀,我今獨自炫癡愚。饑來糲飯常哺啜,寒后粗衣任蓋鋪?!薄翱班蹈∈廊绾味??酒色纏綿,財氣沉埋,人人都緣,四般留住。因上上起榮華,節節生迷誤?!薄熬?,酒,惡唇,臟口。性多昏,神不秀,損敗真元,消磨眉壽。半酣愁腑腸,大醉摧心首。于己唯恣猖狂,對人更沒慚忸(niu)。不如不飲永醒醒,無害無災修九九?!薄柏?,財,作孽,為媒。為買色,會招杯。更令喪德,便若殃來。積成三界苦,難脫九幽災。至使增家豐富,怎生得免輪回。不如不要常常樂,無害無災每恢恢?!敝仃栕鎺熯€指出,修道之人粗衣粗食,不理解者認為其癡呆愚蠢,只有志同道合者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和玄機。


馬丹陽在《勸世》詩中更是明確指出:“酒色財氣四害人,苦中最苦苦生辛。貪迷世俗浮華景,不悟仙家久遠春?!痹隈R丹陽看來,如果貪迷酒、色、財這類世俗浮華的東西,不僅害人,更是修道成仙的大障礙,其警示和勸勉的意義是很明顯的。郝大通則講得更直率,他說:“浮名浮利,不如逍遙而寂淡;飽食珍饈,不如糲食而饑肚;羅綺盈箱,不如粗衣而遮體;榮華宴樂,不如超然而守靜;……非義得財,不如貧窮而自樂?!边@些話在某些人看來,可能十分費解。但是,在閱歷豐富、飽經滄桑和世態炎涼且學養深厚的高道看來,追求浮名浮利、榮華宴樂、飽食珍饈和不義之財者,很自然的會給人帶來許多煩惱,身心失衡,甚至做傷天害理之事,成為社會的罪人。


全真高道們對此不僅口傳心授,更重身體力行。他們棄浮華、舍巨富,毅然決然地走上明心見性的追求精神信仰的道路,過著甘貧樂道的修行生活。據《七真年譜》及《洞玄金玉集》等記載,金大定十八年(1178)八月初一,馬丹陽離開全真教祖庭祖庵,赴龍門山弘道。他在龍門山創立重陽會,紀念全真祖師王重陽。他在重陽會講道時向大眾說,修道者平日做事,不得欺瞞天、地、人三才,要常謹慎言行,不能虛度時光。他要求門人修道時,“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處污辱卑下所以養德,守清靜所以養道?!瘪R丹陽在祖庭修道弘道時,服不衣絹,手不拈錢,夜則露宿。人憐其寒,答曰“莫訝三冬不蓋被,曾留一點在丹田?!辈浑y看出,馬丹陽不負師教,繼續弘揚王重陽簡樸淡泊、苦修苦行的傳統,為其他修道者作出了表率。


而丘處機則每每告誡道眾“每一衣一食,不過而用之。每計庵糧,不可積剩。治身衣物,不可貪求?;虺W≈镉锈耪?,濟贍往來經過貧難之士,或于他處行緣,或以備齋設會”,他自己更是“日止一食,門人供送者,唯許米面,雖茶果餅餌,輒被訶責”。


后來淸初全真中興之師王常月將這些主張與表現作為全真戒律,列入其著名的三壇大戒,如《初真十戒》第七戒:“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中極戒》第三十戒:“不得多積財物,不思散施”;在《天仙戒》中也將“絕聲色法”“儉愛欲法”作為“觀慧增益數十事不可稱量”之法。


清朝同治年間,由陜西留侯祠方丈任永真主持編寫的《三乘集要》一書,收有大量有關道教清規的教義,其序言中寫道;“清以潔其心,規以范其身,乃修行之徑路,入道之階梯也。此書日用行持,眼見耳聞,須千磨百煉,磨去貪嗔、癡愛,煉去淫殺道妄。戒惡口,凈心地,立人品,得正道。陰曹消罪,仙籍書名?!?/span>


簡言之,物欲與精神追求的平衡和諧狀態,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和精神面貌。在全真高道眼中,過多的物欲是致病害生、役心敗身、亂性喪德之源。為了達到人的清凈元初的本真狀態,堅守“我今與你不同塵”的超然境界,就需要時時檢閱自心,清凈為本,就需要輕財重身。全真教祖師們不僅有金玉良言,還有榜樣示范,這樣告誡世人并進行道德教化的全真之修,很值得人們深刻反省和認真思考。全真教關于身心關系的理念,提倡簡樸淡泊、不尚奢華社會風氣,有助于當代人形成合理的身心觀,有助于防止精神異化、涵養真正的幸福感,形成追求身心和諧的內在動力,培養完善人格,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不同社會階層人們之間因差別造成的矛盾。


綜上所述,全真教的教義思想以及宗教實踐,不僅對當今的道教徒繼續發生著宗教功能,其實通過挖掘闡釋,對于當今社會的許多人、社會、自然的問題同樣有著借鑒意義。


(本文為胡誠林道長2015年1月22日在兩岸全真宗教交流座談會上的發言)


鏈接:

黃信陽道長主題演講

全真道在中國大陸的當代發展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