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  重陽宮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 ??張應超

 二維碼


  重陽宮的全真道祖庭地位無可爭議


  一、陽宮所在地是全真道創立的發源地之一。


   全真道的祖庭重陽宮在陜西省西安市所轄戶縣境內祖庵鎮,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修道和安葬之地,祖庵鎮的地名顯然因此而來。著名書法家楊隆山先生為重陽宮撰聯并書寫的對聯中寫道:勝地立宮挹終南秀氣;澄源開派弘道教真傳。

  此聯簡明扼要地寫出了重陽宮的地理環境及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陽宮因王重陽而得名。王重陽(1113—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應武舉時改名世雄,字德威(亦說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喆,又作嚞或壽(1),道號重陽子,世人多稱為王重陽,道教內尊稱為重陽祖師。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113年1月13日)出生于京兆咸陽大魏村,即今陜西咸陽市秦都區雙照鄉大魏村(2),金大定十一年正月初四(公元1171年1月22日)由山東返陜西途中逝世于汴梁。王重陽在創立全真道教團、立教規、選拔和培養全真道骨干人物、內丹修煉、撰寫道教著作等多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是道教內外人們公認的全真道祖師。

  金大定三年(1163)至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在戶縣劉蔣村結茅庵修道,此地即后來重陽宮所在地。劉蔣村修道是真道發展歷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據道教典籍記載可以清楚的看出,重陽宮所在地是全真道創立的發源地之一。


    二、重陽宮所在地稱為全真道祖庭,在馬丹陽弘道時已經確定。


  馬丹陽原名從義,字宜甫;出家修道后改名鈺,字玄寶;又名通一,字全道、山侗,道號丹陽子、無憂子、云中子,后世多尊稱為馬丹陽或丹陽真人。他雖生于山東,祖籍卻是陜西扶風,丹陽亦自稱“扶風馬”;他從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拜王重陽為師出家修道,到大定二十三年逝世,修道和弘道的16年中,有12年是在陜西度過的。

  金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王重陽率馬丹陽等赴陜西途中逝世于汴梁。逝前,丹陽、長真、長春侍立榻前,重陽托付弘道大事曰:“丹陽已得道,長真已知道,吾無慮矣。處機所學,一聽丹陽,處玄、長真,當管領之?!保?)把當年在甘河由得道高人傳授的五篇靈文交付馬丹陽,又對譚長真說:“汝等性命,皆在丹陽手中矣?!辈⒁髟娫唬骸耙坏芤恢秲蓚€兒,連予五逸做修持。結為物外真親眷,擺脫人間假合尸?!保?)詩中的“一弟”即指丹陽,王與馬從師承傳是徒關系,卻稱馬為兄弟,以全真道繼任掌門人的重任相托,足見器重之深。元朝至元年間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亦記載,“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皆祖師之高弟,尊師曰師叔,處之裕如也?!闭f明譚、劉、丘對馬是很尊崇的。據馬丹陽后來回憶,王重陽彌留之際,希望以昔日修道的劉蔣村舊庵處作墓址。丹陽亦在重陽面前發三愿:一要將師父的著作《全真集》印行;二要為師父守服三年;三要勸十方父母舍俗修仙。

   王重陽逝后,馬丹陽與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把其師靈柩暫厝于汴梁,西行入陜,先赴終南縣太平宮拜謁昔日與重陽共同修道的師叔和玉蟾、李靈陽,又與重陽昔日的高徒史處厚、劉通微、嚴處常相見。嗣后,在王重陽修道的終南縣劉蔣村為其師營造墓葬。大定十二年(1172)春建成,隨即赴汴梁遷重陽靈柩歸葬。

   在劉蔣村安葬王重陽靈櫬之后,馬丹陽與丘處機等為其師守喪三年,完成了三愿之一。大定十四年(1174)八月,丹陽與處機諸師兄弟在戶縣秦渡鎮真武廟月夜共坐,各言其志:丹陽言“斗貧”,處機言“斗閑”,處端言“斗是”,處玄言“斗志”。四人所言雖不同,其目的均在于修煉心性,使自身修養達到更高的境界,同時以苦行為世人欽敬,大力弘道。對于真武廟言志及以后馬、丘、譚、劉四真分頭弘道的意義,元朝俞應卯寫道,“四宗憩于秦渡真武堂茂樹之下,仿徨然猶有慕師之戚,執手分袂,各述其所蘊之志,俱不負祖師之囑。長春隱于太公之磻溪,長生寓于東周之廛水,長真居于水南之朝元,惟丹陽反筑室于場,為今之終南重陽萬壽宮也。自是全真教暫興,師宗之德益著?!保?)

   秦渡鎮分手以后,馬丹陽返回劉蔣村葬師之處,建一廣庭,環墻而居,又為師父守喪四年。在此期間,他頭梳三髻,暗喻王重陽道名“嚞”,以示不忘師教;又手書“祖庭心死”大字,貼于所住之庵門楣,明示凡心已死,矢志弘道,“庵為祖庭,自此始也?!保?)從這一記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劉蔣村重陽葬遺蛻處作為全真道的祖庭,馬丹陽是最早的提出者和創建者。

   馬丹陽在陜西期間,主持把王重陽的詩文著述編成《全真前后集》、《下手遲》、《分梨十化》、《好離鄉》,由京兆道眾出資印行,既成為重陽弘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后世全真道高道撰寫著作樹立了楷范。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是全真道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金蓮正宗記·丹陽馬真人》、《七真年譜》等記載,大定二十一年(1181),金朝下令遣發道人各還本鄉。同年,劉處玄返回山東。馬丹陽面對自己必須離開陜西回山東的嚴峻現實,高瞻遠矚,以關中教事付丘處機為主持。安排妥當之后,于大定二十二(1182)年四月返歸山東寧海。路過華陰時,留下隨行的高徒田元普在華山擇庵而居,繼續弘道。田元普字子和,道號無礙,元朝時追贈惠(一作慧)照真人。他不負馬丹陽的重托,在陜西弘揚全真道很有成就,據元朝《華陰清華觀碑》記載,“無礙之道,標望關中矣,弟子殆千余指?!?/span>


    三、丘處機繼馬丹陽成為陜西全真道教的領袖,繼往開來,在祖庭繼續弘道,并修建祖庭。在祖庭遭到厄運時,又與師兄王處一千方百計予以支持。


   丘處機生于山東登州棲霞縣濱都,金大定六年(1166)十九歲時,棄家學道,居昆崳山。翌年四月,全真道創道祖師王重陽離開陜西,赴山東傳道收徒。閆七月,重陽應馬丹陽之請,居丹陽私宅南園全真庵。九月,丘從昆崳山到全真庵拜重陽為師。重陽賜丘名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繼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之后,為全真道第五代掌門人。

   大定二十一年(1181),馬丹陽離開陜西返山東,丘處機乃成為陜西全真道教的領袖,擔負起在北方開拓和發展全真道的重任,繼往開來,寫出了大力弘道的新篇章。

   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丘處機應京兆統軍夾谷龍虎邀請,由龍門洞返終南縣劉蔣村祖庭弘道。宋明一亦率祖道庭眾專程到龍門洞迎接丘下山,陪同的還有趙道堅等道士。

   馬丹陽居祖庭時,盡管對弘道不遺余力,但是,其因以“斗貧”為志,夜則露宿,冬不蓋被,自然不愿給祖庭修建房屋。丘到祖庭主持全真道事務后,在大力弘道的同時,還從使全真道有更大規模發展的長遠規劃考慮,要把祖庭建成全真道發展的重要基地。他對祖庭首次進行了一定規模的修建?!皫熂戎?,構祖堂輪奐,余悉稱是,諸方謂之祖庵,玄風愈振”。(7)從這以記載可以看出,丘處機修建祖庭,贏得了廣大信中的贊許,對全真道進一步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此之后,劉蔣村全真道祖庭被稱為祖庵。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丘處機東歸山東,命呂道安、畢知常主持祖庭教務。

   然而,全真高道在祖庭的弘道也并非一帆風順。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朝廷下令凡無敕額的道觀、庵院一律由官府沒收。祖庵因無敕額,也被官府沒收。遭此打擊,祖庭道侶離散,道業蕭條。

面對打擊與逆境,遠在山東的丘處機和王重陽的另一位高徒王處一,對祖庭的道業盡心盡力,予以多方有力幫助。金承安二年(1197),丘處機門人畢知常由祖庭赴山東拜謁丘處機等宗師,丘把自己的所有積蓄交給畢知常,又親撰疏文,交畢帶回陜西,轉告全真道信徒,為以后祖庭再度修建做好準備。承安三年(1198)春,王處一應詔赴京,為祖庭買下“靈虛觀”敕號,并保舉朝廷授呂道安沖虛大師封號,掌管敕牒,主持祖庭教務;又保舉朝廷授畢知常通真大師封號,協助呂道安主持祖庭教務。在呂道安、畢知常的努力下,不僅“祖庭因緣復振”,而且“買額為觀,在陜右者數十區?!保?)

   在以后的歲月中,雖然祖庭被官方更名為靈虛觀、重陽宮等,道觀的地位也不斷提高,民間則一直稱之為祖庵,且延續至今。


    四、丘處機逝世后,尹志平、李志常、李道謙先后掌教,他們均對全真道祖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1126)年七月,丘處機逝世。隨丘處機西行會見成吉思汗的十八位弟子中尹志平、李志常先后執掌全真道教務。

   尹志平,山東萊州人,字大和,丘處機賜道號清和子,深為器重。丘處機逝世,尹志平成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蒙古太宗(窩闊臺)六年(1234),尹志平任命李志遠為陜西道教提點之職,派赴陜西,復興祖庭的全真道教。李志遠臨行前,尹志平又贈李黃金一笏,作為經費。李志遠赴陜途中,“公侯郊迎,饋財幣者不可勝計,悉歸祖庭興建之用?!保?)太宗七年(1235)冬,支持全真道事業的京兆總管田德燦派官員與李志遠赴燕京,請尹志平到陜西相見。當時,由于戰亂,祖庭焚毀殆盡。太宗八年一月,尹志平到祖庭,規度復興,剪蕪平丘,克服困難,再次修建。又命在南時村創建重陽成道觀,并復興終南太平宮,以輔翼祖庭。

   太宗十二年(1240)秋冬至十三年(1241)春,尹志平應京兆太傅耶律寶儉和京兆總管田德燦之請,再度赴陜西會葬王重陽。因有官方大力支持,道俗來者常達數千人。葬后又大修祖庭。

   李志常,開州觀城(今屬山東)人,字浩然,丘處機賜道號真常子,曾根據親身經歷和追隨丘處機西行萬里會見成吉思汗見聞,寫成在全真道歷史有重要史料價值的著作《長春真人西游記》。尹志平為全真道第掌教時,李志常奉命任督道錄兼領長春宮事。蒙古太宗十年(1238),尹志平因年事已高,主動讓賢,舉薦李志常主持全真道教事。同年,經李志常上書朝廷,得旨改“靈虛觀”為“重陽宮”。蒙古乃馬真后四年(1245),敕命贈封重陽宮為“重陽萬壽宮”,此后,重陽宮仍時有修建。

   李道謙,字和甫,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著有《甘水仙源錄》、《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等多種道教著作。蒙古乃馬真后元年(1242)到陜西,拜重陽宮住持于志道(善慶)為師。于以道謙為道門賢才而器重,傾自己所學傳授,道謙亦不負師教,弘道十分勤勉,蒙古乃馬真后三年(1244),代理重陽宮提點。蒙古憲宗二年(1252)春,李志常奉朝廷之命赴重陽宮設醮祭祀并規劃營建道觀諸事,委派李道謙具體操辦。李辦得周全妥當,深為道眾佩服,后任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重陽宮事。元貞二年(1296),李道謙逝世,送葬者達數萬人。


  五、重陽宮保存的大量道教碑石對研究全真道歷史提供了難得的重要史料。


   重陽宮作為全真派道教的祖庭,還保留了大量有關全真道歷史的碑石,這些碑石不僅有非常珍貴史料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古文字研究價值,一直受到道教文化學術界、一屬界等多方面人士的關注和重視。

   重陽宮現在保存的道教碑石,可供參觀的共45通,內有刻文34篇,詩詞6首,畫像2幅,題字2幀,圖1面。其中最早的為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由重陽宮高道呂道安、畢知常立石,內容是王重陽的手書的《如夢令》詞,這是為本文筆者所見唯一的重陽祖師筆跡,非常珍貴。


  重陽宮道教文化的現代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通過道教文化看歷史)

  二、宗教文化價值。(對海內外道教信徒及廣大群眾的教化作用)

  三、旅游文化價值(以重陽宮為中心發展旅游事業,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四、海外聯誼作用。


  注釋:

 (1)傅勤家著:《中國道教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出版,上海書店1984年3月影印再版,第208頁。

 (2)據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張鴻杰主編的《咸陽碑石》記載,王重陽出生的咸陽大魏村原有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所立《重陽王祖師仙跡記》和明朝嘉慶四年(公元1525年)所立《重修重陽天圣宮碑記》兩塊碑石,1963年移存于咸陽市博物館。

 (3)李道謙:《七真年譜》。

 (4)樗櫟道人(秦志安):《金蓮正宗記.重陽王真人》。

 (5)俞應卯:《鄠縣秦渡鎮重修志道觀碑》。

 (6)王利用:《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

 (7)陳時可:《長春真人本行碑》。

 (8)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呂道安》。

 (9)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無欲真人》。


  來源:長安文化研究會   時間: 2007-8-16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