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山東半島全真七子碑刻、摩崖石刻尋真  常大群

 二維碼

  作者:常大群 來源:中國道教2007年第01期


  全真道的發源地在陜西,但她的興盛和發展卻是在山東。王重陽悟道后,從陜西劉蔣村來到山東半島,收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玉陽、郝大通、孫不二為徒。王重陽帶全真七子在山東半島傳道、修煉,先后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群眾性修煉團體,這在道教內丹修煉史上是一次創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足跡遍布山東半島?,F存著名的遺跡有:范園、昆侖山煙霞洞、圣經山、棲霞太虛宮、武官靈虛觀、圣水玉虛觀、大基山道士谷、鐵槎山云光洞、嶗山太清宮、嶗山上清宮、嶗山華樓宮等宮觀勝跡。在這些地方尚存有大量與全真七子有關的珍貴碑刻和摩崖石刻。如王重陽《贈馬鈺先生》、《贈丹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馬丹陽語錄》、馬丹陽的《歸山操》,丘長春《登道士谷山》、《七絕詩》、《上清宮》、《青玉案》的部分內容,還有丘長春不載典籍的詩作,以及《道德經》、《元太祖征丘處機詔書石刻》、《太祖圣諭》、《重修玉清宮神閣記》、《重修增福延壽宮》等。


   范園,位于現在山東省煙臺牟平市市區西南,為當年馬丹陽好友州學正范懌的家。北邊不遠處即是馬家,馬、范為當時寧海州豪門顯族,并為世家,兩家獨成兩街。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八日在范懌侄范明叔家怡老亭,馬丹陽、范明叔與戰法師飲酒時遇王重陽,一句“終南不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與馬丹陽結識,拉開了王重陽在膠東半島傳教的序幕。范明叔怡老亭當離范園不遠。


   范園東邊是一個四合院,西邊是花園,現為楊子榮紀念館與紀念陳列室。東院北房西屋門邊尚有馬丹陽《歸山操》碑刻一處,字跡尚可辨認,但已殘缺。碑中有“僧竺律師、殿試范壽卿相會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道士王大師鼓琴……鄉人云集,由此作琴操《歸山操》,蓋鈺有歸真之意也。丹陽馬鈺。此無為兮無不為,能無知兮無不知……為此道兮誰復知”等字樣。據《牟平縣志》載,此碑立在城南范園。另外還有一塊《歸山操》石碑,由范懌跋,其子范景仁書,立在馬家,刻于大定甲辰中元日,即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七月十五日。


   昆侖山在今山東省煙臺牟平市與威海文登市交界處。煙霞洞、神清觀在牟平境內,圣經山則在文登市一側。


   大定八年(1168),王重陽帶馬丹陽、譚長真來到昆侖山,開鑿煙霞洞修煉。后丘長春、郝大通也來到煙霞洞。據《全真教祖碑》載,王重陽率弟子集中在此修煉是從大定八年三月到八月,共5個月,后遷往文登姜氏庵,又至寧海、福山等地。金貞祐二年(1214)丘長春年67,曾重游煙霞洞,這時全真道已經達到鼎盛時期。


   煙霞洞處于兩山之間的半山腰上,從山下徒步上行三十多分鐘即到,山路曲曲折折,蜿蜒而上。在煙霞洞的下方1公里處曾有神清觀一座,為金貞祐元年(1213)東牟彭城創建。①現已成廢墟,只存石基柱、圣旨碑若干。如清光緒七年《重修煙霞洞、七真廟及五真人洞碑》。


   圣經山在昆侖山山脈上,位于煙霞洞南大約十幾公里處。山頂巨石一塊,上刻《道德經》全文,據說為王重陽與全真七子所刻,雖經風化,但大部分字跡尚能看清。


   太虛觀,又名濱都宮,位于今山東省煙臺棲霞市區北邊,為丘長春所建,原建筑全部被毀。金明昌二年(1191)丘長春自終南山東歸棲霞老家,大建宮觀。此時他和王玉陽已被金世宗召見,得到金廷承認和支持。章宗賜額“太虛”,以太虛觀命名?!皻庀笮蹅?,為東方道林之冠?!雹谠脝栐浨痖L春之言,說東方三大宮觀中濱都宮名列第二:“在所道院,武官為之冠,濱都次之,圣水又次之?!雹壅伦谔┖湍觊g,元妃贈送道經一藏,藏于太虛觀。丘長春在此廣泛結交達官貴人,與定海軍節度使劉師魯、鄭應中等名臣為友。貞祐二年(1214)山東半島楊安兒、李全、劉二祖等起義反金,在鎮壓未果的情況下,駙馬都尉仆散公請丘長春出面,不廢一兵一卒,安撫了地方之亂。太虛觀是丘長春東歸山東后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近三十年,其間除與達官貴人打交道外,他主要的活動是修煉和傳教,先后有尹志平、夏志誠、宋德方、于志可等投其門下。隨他西行的十八人基本上是這個期間從他問道的。


   原有成吉思汗致聘詔書石刻,嵌在濱都宮后壁東偏。1958年修庵里水庫,拆除濱都宮時此石刻被拆下,藏于棲霞縣文物管理所。據中共棲霞縣委宣傳部編的《長春真人丘處機》一書中李元章寫的《元太祖征丘處機詔書石刻》所記,石刻為青花岡巖石鑿制磨平,呈長方形,高48厘米,寬79厘米,厚6厘米,陰刻26行,滿行18字,計436字,為豎寫顏體楷書,字跡清晰遒勁。保存完好。石刻內容記載1219年五月初一,元太祖下詔書聘請丘長春到西域的情況,對研究元代歷史和丘長春生平等,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其內容與《道家金石略》中的《重陽宮圣旨碑》和元陶宗儀《輟耕錄》卷10所載基本相同,只是個別文字有出入。


 武官靈虛觀創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它坐落在山東省煙臺萊州市北武官莊東北,依山而建。金承安三年(1198),章宗接見劉長生先賜修真宮,又賜靈虛觀之名。劉長生遂大興土木,興建宮觀,傳道授徒,并注《道德經》、《清靜經》、《黃庭經》。泰和三年(1203),劉長生升仙于此,葬于觀內。據說靈虛觀規模宏大,山前全是殿宇,現在已不存一磚一瓦。據今武官人講,抗日戰爭期間尚存有一個大殿,并有一個道士看護。因此殿建于高地上,村內人懼怕日本人在此建崗樓而拆毀大殿,把殿內石雕等物埋藏地下。文化大革命中有大批歷代石碑被毀,許多被當作武官小學的房屋基石。在房屋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能看到“祖師重陽在,鳳仙掛金燈”等字樣。這些石碑急需保護。


   丘長春所言東方三大道教宮觀之一的圣水玉虛觀,坐落于今山東省威海榮成市北崖西鎮?,F存玉清宮、玉陽打坐石屋、玉陽手植銀杏樹等。石碑一座,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重修玉清宮神閣記》碑。1993年重修圣水觀大殿時,從地下挖出,有些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王玉陽來此居住,元妃送道經一藏,藏于觀中。大安元年(1209)離開此地,居北京(今內蒙古赤峰市南)華陽觀。居圣水觀期間,他已受到金世宗、章宗的接見,名振全國?!镀哒婺曜V》載,王玉陽升仙于此。


   道士谷位于今山東省煙臺萊州市中部大基山內,據《甘水仙源錄》卷3載,金興定二年(1218),丘長春住大基山道士谷的昊天觀(一說昊天觀在道士谷南),收李志常為徒。金興定三年(1219),丘長春在此接到南宋寧宗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邀請,他表現出了極高的智慧和把握時機的能力,拒絕了南宋和此前金宣宗的懇請,答應成吉思汗,決定親赴雪山。第二年,不顧73歲高齡,從昊天觀出發西行,從而一舉開創了全真道發展的新局面。


   在道士谷先天觀遺址上方十幾米處,有丘長春《登道士谷山》詩摩崖石刻一處,上有“泰和丁卯中秋”字樣,說明這首詩刻于泰和七年(1207)。詩為:

   淡蕩春風暖,暄和曉日遲。

   寒衣登詰屈,絕頂玩幽奇。

   北海洪濤闊,南山大澤危。

   東風青鳥下,西嶺白云垂。

   眼界空極,煙光縹渺隨。

   精神何利落,道德自扶持。

   仿佛丹霄外,參差碧漢涯。

   那煩采芝術,直赴上仙期。④


   但于今山東省威海榮成市南頭黃海之濱的鐵槎山,是七真王玉陽、郝大通修道處?,F存云光洞、千真洞、增福延壽宮、元代碑刻等遺跡。這里有兩塊《重修增福延壽宮》碑,一塊立于至元三年,一塊立于至元七年。至元三年的碑由韓道和、韓德和、崔士為、劉海童等立。至元七年碑由本宮主持道士齊志堅、化主劉德順、奉議大夫寧海州知州等共同修建。碑記:王玉陽“里通玄妙,外納淳風”、苦志煉度,不避寒暑,獨立于九鼎冰雪之中的刻苦修煉情況。

  

   大定九年(1169),王玉陽告別師父王重陽與馬、譚、丘、郝等人只身前往鐵槎山,居云光洞修煉,9年而有成。其間“制煉形魂”,“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志行艱苦。大定9年秋,王重陽帶丘劉譚馬西行后,郝大通也從昆侖山來到鐵槎山,與王玉陽結伴修煉,后聞師父升仙,遂告別王玉陽,西行尋找丘劉譚馬。王玉陽在云光洞九年,成就內丹,之后云游齊魯,大行道術,贏得民間大批民眾入道,享有極高聲譽,繼而被金世宗召見,是全真道第一位被皇帝召見的道教領袖。在師父和六位師兄相繼離開山東西行后,他孤身一人贏得齊魯民眾,并被皇帝召見,為全真道最終走向全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位于山東省青島市的嶗山,是著名的道教叢林之一,這里有白龍洞、太清宮、上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全真七子碑刻遺跡。


   白龍洞位于嶗山仰口的太平宮以北二三里處,這里山色險峻奇秀,洞前的溪水直通大海,洞口的東南方就是仰口灣。洞的上方是一塊天然大石,上面鐫刻丘長春的七絕詩20首,末屬“泰和戊辰三月棲巖洞主紫悟真刊石野人王志心、劉志寬”。泰和戊辰,即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這是丘長春第一次來嶗山時所作?!洞懴肪?載,他自述在昌陽醮罷東行王城永真觀,受道眾之邀南游嶗山。當時嶗山叫“牢山”,他為之改名“鰲山”。詩中有“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初觀山色有無時,十日遷延尚未之”的詩句。這一次他還向南到了太清宮和上清宮等地。


   太清宮位于嶗山的東南部,坐落在寶珠山下,寶珠山的7座山峰從東、北、西三面環抱著它,南面面海,是太清灣,屬全真隨山派祖庭,金大安元年(1209)丘長春62歲兩游嶗山,留下《太清宮》詩十首,刻于太清宮三皇殿后的巨石上,距地高約2米,字跡清晰可見,刻于“庚寅年十一月”,即金哀帝正大七年(1230),為丘長春逝于燕京長春宮(即今白云觀)的第四年。

   這里除丘長春石刻遺跡外,極為珍貴的刻石還有元太祖成吉思汗頒丘長春的圣諭,為兩方刻石,嵌于太清宮三皇殿的東西兩壁上。十年動亂期間,因有人在石上用紅油漆各書“萬歲”于其上,而幸免被毀的厄運。


   其西石刻為:

  宣差阿里鮮面奉成吉思皇帝圣旨。邱神仙奏知來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時已有圣旨文字與你來,教你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都管著者,好底歹底,邱神仙你就便理會,只你識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二十四日。

   西域化胡歸順,回至燕京,皇帝感勞,即賜金虎符牌曰:真人到處如朕親臨,邱神仙至漢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門事務,以聽神仙處置,他人勿得干預,宮觀差役盡行益蠲免,所在官司常切衛護。天樂道人李道謙書。


   上清宮位于太清宮的西北方向,從太清宮翻過寶珠山即到,是宋太祖為嶗山道士華蓋真人劉若拙所建,元大德初年李志明重修,為全真華山派宮觀。大殿東面有一塊巨石,上刻丘長春《青玉案》詞一首,此詞不見于《磻溪集》,應是編輯時遺漏,現錄于此:

  乘舟共約煙霞侶,策杖尋高步,直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事,浩歌幽韻,響遏行云住。

   憑高目斷周四顧,萬壑千巖下無數。匝地洪濤吞島嶼,三山不見,九霄凝望,似入鈞天去。


   詞前有序:“長春真人于大安己巳自膠西醮事完后,與道眾東游鰲山,道多雅士,命黃冠士奏空洞步虛畢,乃作詞一首,名曰青玉案?!毕聦佟按蟀布核取?,旁邊又刻“又作十首刻在別石”。


   宮的右后方有一塊叫“混元石”的圓丘形巨石,上面鐫刻丘長春《上清宮》詩一首,與《磻溪集》卷2所記十首詩內容相同而順序不同。


   華樓宮在嶗山西北的華樓山上,為元泰定年間劉志堅所建。在華樓宮附近,劉志堅遍刻王重陽、馬丹陽、丘長春的詩句。在華樓宮的東北巖石上,有王重陽的《贈馬鈺先生》詩:“一別終南水竹村,家無兒女亦無孫。三千里外尋知友,引入長生不死門?!痹谶@首詩的后面刻著“劉師父、丘師父游上清宮來看嶗山道詩句”的字樣,可以說明劉長生、丘長春除去過上清宮外,還曾來此地游賞、講道。這里的刻石還有載于《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的王重陽的《贈丹陽》和馬鈺的《丹陽繼韻》?!顿浀り枴窞椋罕成虾J酒滿沽,無中卻有有中無。清光滑辣般般識,月里瓊林永不枯。


  此處刻石未見典籍記載的有丘長春的一首詩,沒有題目,現錄于此:

  今日群仙游上清,饑生 陽火煉陰精。食飽傷心氣不沖,指(止)念神清為日用。夜間少睡自自清,住行坐臥常禁口,呼氣調神透杳清,甘津玉池舌根涌,到此方知體得真。修行何處用功夫,馬速猿顛需并除,牢擒牢捉生五彩,暫停住免三途。倘然自在神丹漏,略放從容玉髓骷(枯)。酒色氣財心不留,德玄德妙恰如無。

  后書“云巖子上石,大德四年正月”。


   在碧落巖有馬丹陽的《歸山操》,丘長春的詞《雙雙燕》,為“辛卯年十一月上石”,辛卯年是至元二十八年。據青島史志辦公室1989年5月編的《嶗山志叢》第二輯中王集欽的《邱長春嶗山摩崖刻石遺跡初探》記載,在碧落巖還有丘長春的詩詞兩首,因為在《歸山操》前面的刻石模糊不清,這兩首詩詞可能是刻在前面的部分,這兩首詩詞不見于丘長春的《磻溪集》和其他文獻。其一為:手掘指追前世,低頭省悟今生,今生要不做修行,猶欲輪回。你爭如真常要妙,頓開暮骨分明,便舒寶劍殺三蓬,諕的龜蛇火炳。后書大德二年十二月云巖子上石。其二為:法性煌煌滿太虛,微塵了了復何如。上通碧落三辰外,下出黃泉九地余。大劫任從滄海變,高望唯有白云居。也知日出言辭怪,莫道風狂類接輿。后書王道堅上石。


   在宮后的刻石上有馬丹陽的語錄:“全真者住市靈明不昧性,如秋月,志似鋼刀,終始如一也……一念不起為之清,靈臺無物為之凈?!逼渲杏钟小吨仃栒嫒耸诘り柖脑E》中的王重陽答馬丹陽的提問“太上七返”的內容。


   此外,在黃石宮有丘長春的《青天歌》石刻,其他還見于明霞洞、神清宮、鶴山等。

  

  注:

 ?、偾痖L春《神清觀十六絕序》,《全元文》卷2。

 ?、凇陡仕稍翠洝肪?,《道藏》第19冊,第734頁。

 ?、邸肚逭嬗^記》,《金文最》卷34。

 ?、堋洞懴肪?,《道藏》第25冊,第826頁。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