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道教亟須“清整”——北京東岳廟住持袁志鴻道長訪談錄之一

 二維碼

  來源:中國民族報2014年1月14日 記者藍希峰

   

  袁志鴻道長為游客介紹北京東岳廟道教文化。北京東岳廟供圖



  前言


  “拜師儀式現在開始,弟子韓新立三叩首。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弟子韓新立給住持敬茶……”


  2013年9月27日,在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的東岳廟,住持袁志鴻道長收下了第66位弟子。


  1982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開始得到恢復和落實。那一年,袁志鴻在江蘇茅山入道。幾個月后,參加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一期道教知識專修班。


  2008年,袁志鴻道長入駐北京東岳廟,這一中斷了50多年道教活動、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重新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此前,他長期在中國道教協會從事道教事務工作。


  多年的全國性道教教務工作和東岳廟的道教活動,讓袁志鴻道長對道教的現狀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


  在中國五大主要宗教中,與其他宗教相比,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顯得日漸式微?!靶叛龅?,道風不正,庸俗化現象的蔓延,是道教健康、有序、正常發展的大敵。中國道教迫切需要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痹绝櫟篱L說。他還借用南北朝著名道教改革家寇謙之的“清整道教”一語,表達了他對中國道教現代轉型的認識和企盼。


  那么,中國道教怎樣才能實現現代轉型?為此,本報記者對袁志鴻道長進行了專訪,探討中國道教的未來發展。


  記者:從前年春天開始,中國道教協會每年舉行“道行天下”活動,給歐美幾個主要國家和大學圖書館贈送《道藏》,向世界傳播道教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道教協會秘書長王哲一說,“道行天下”是到國外去、讓外國人了解和接受中國道教。但是從國內來看,五大主要宗教中,社會對道教的認知度相對比較低。我們首先需要讓中國人自己接受道教,所以請您先談談社會對道教的認識上的問題。


  袁志鴻道長:道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形式,古往今來的道教徒愛國奉獻,追求崇高,富有“雅量含和”及維護社會祥和安寧的胸懷。奇怪的是,社會對道教并不了解,對道教也缺乏熱心和尊重。五大宗教中,從整體上看,道教最顯弱勢。這是什幺原因呢?社會人士為什么對道教沒有對其他宗教的那份熱情呢?我認為這與社會對道教認識上的誤區有很大關系。


  過去常聽人說,道教的教義多為“保守”和“無所作為”。人們也例舉出許多內容,說道教的教義精神無非是“清靜無為”、“寡欲不爭”、“自然柔弱”、“知足常樂”,“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等等。實際上,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說到底,社會和一些道教徒還是不明白道教,或者說對道教真正的教義精神了解不多,以為道教僅僅是燒香拜神。有些糊糊涂涂的道士也以為完成宮觀規定的早晚功課,為信教群眾舉辦宗教活動,上殿誦經,這些就是以“道”為事了。多少年來,信教群眾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疑難和困苦,就是到廟堂神殿中去敬香、許愿、抽簽、拜神,再者就是看相算命。殿堂中的值殿道士見香客磕頭、放香錢布施也只會拱拳稽首,說幾句“錢入山門,福歸施主”、“廣種福田”、“行善積德”、“慈悲、慈悲”完事。香客走時即說一句“回香得?!?、“吉祥如意”之類的吉利話。當然,這些是我們道教的東西,但這并不是道教根本的內容和精神。


  過去即使有人問起教義精神,許多道士還會說出“道不外傳”等糊弄人的話,這樣的道教徒自然只能是“香火道士”。同樣,信教群眾如果只知道燒香磕頭,也只能是“蒙昧信眾”。如此的素質水平,難怪要被社會譏為迷信了。什么是迷信?我以為即對自己所行既不能“知其然”,又不能“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在道教界,我們可以毫不隱晦地說,相比其他的宗教,社會缺少對道教基本知識的了解和認識,更不用說深層地學習道教文化了。追根究源,還是道教自己沒有做好工作,沒有做好道教文化精神的傳播、弘揚工作,不善于去釋疑解惑,所以社會對道教不甚了解。人們只憑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的說教形成了對道教的認識。本來道教是隨著社會民眾的苦難和問題產生的宗教,拳拳之心、根本的愿望和目的還是想要解決社會的現實問題,但是人們卻不了解它,這豈不是悲哀的事情。道教的教義精神多來源于老莊,只要我們對《道德經》、《莊子》等道教基本的經典稍有研讀,就能明白道教的教義精神多為哲理,都是依賴文化進行傳播的,沒有對道教文化的弘揚,社會如何有機會深刻地了解和理解真正道教的教義精神,又如何與道教界進行深層的溝通?


  道教是講神仙修持的宗教,追求神仙的思想是極具進取精神的。道教徒通過修持,希望用有限的生命,以求神仙無限的長壽或長生,這本來就是以不可能去求可能的事情。道教有如此高深的內涵,為什么既少為人了解,又常為人誤解呢?只能說這主要是由于道教界不善于主動地弘揚仍然鮮活的、有益社會人群的經文教義,不善于宣傳道教有益于社會的文化精神。


  記者:這也意味著,要消除社會對道教認識的誤區,關鍵還在于道教界自身要有所作為。


  袁志鴻道長:是的。道教界要有非常的覺悟和實際行動,“清整”自身,創造條件,主動向社會弘道。


  道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也吸收了一些本不屬教義精神的、許多消極的、阻礙道教進步發展的庸俗內容,這些東西的不斷侵入,成為道教不堪承負的、本不應該背起的包袱,我想這是任何一種宗教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情況。明清以降,道教在整體素質上沒有大的整肅和提高,高修的道教徒數量較少,尤其是當代更為鮮見,社會上也缺少高素質的居士隊伍。有研究和修煉養生功法(氣功之類)者,大多如過眼煙云,成為曇花一現的鬧劇,經不起時代和社會的驗證,甚至有些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對道教的形象產生負面作用,這方面的情況足以引起我們道教界的注意。即使是道教養生方術,其中許多內容一經始作俑者的炒作,味道全變了,脫離了道教修煉本旨。還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和需要,編造各自的神話,違背道教信仰本意,使道教養生術在社會中面目皆非;甚至導人入邪者亦不乏其例。即使客觀研究養生術的人,也很少知道其與道教的真正關系,更談不上與道教信仰之間的聯系。以前社會上講功法養生的人,許多是為“孔方兄”所驅動。


  道教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修正自身、不斷弘揚正教精神的過程。南北朝時,寇謙之和陸修靜這兩位道教祖師分別對南北天師道進行“清整”、“祖述”或“弘衍”,洗削吸附于道教的贅疣。


  過去我曾說過,現在仍然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道教要克服歷史遺傳的“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獨尊”的盲目自傲,清楚地看到道教在現實社會所處的位置和道教界思想意識上存在的差距,以反觀內視的姿態主動審視、清除附吸于自身肌體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我覺得道教的宮觀場所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有條件的宮觀場所可以為信教群眾定期舉辦一些旨在使大家了解道教、認識道教,以及宣道類型的講座;可以在教言教,講幾部經典,說一些基本的道教知識;可以選擇一些確有道教動功、靜功本領,養生有術的道長,在道觀中為教內外教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這類養生功法;還可以搞一些“茶道”、“茶藝”、“素齋”,以及“書畫展”、“道教文化實物展”等等對教內外人群修養身心都有益的內容。只要是有益于道教界的團結進步,符合國家法規政策,弘揚道教,有益社會人群的文化精神,能促進道教界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事情,我們都應該積極去做,把道教文化弘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