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加強道風建設,防止道教世俗化——北京東岳廟住持袁志鴻道長訪談錄之二

 二維碼

  來源:中國民族報2014年1月21日  記者藍希峰

   

  袁志鴻道長主法道教儀式。 北京東岳廟供圖


  記者:針對道教的“日漸式微”,您提出道教界亟需“清整”。我們講發揮宗教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作為道教來說,也要先把自身建設好,才談得上發揮積極作用。那么請您談談道教界的自身建設問題。


  袁志鴻道長:道教界的自身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制度建設、教義革新、人才培養等,歸根結底是教風建設。

  說到道風問題,國家宗教事務局原局長葉小文曾指出,在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環境下,少數道教徒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衣冠不整、道不像道。因此,道教界要加強建設,宣明道規、純正信仰、整治道風、嚴肅規繩。只有通過嚴格管理,加強道風建設,才能樹立和維護道教的良好形象。

  實際上,中國道教協會也曾多次強調,加強道教的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是關系到道教事業興衰、傳承進步的大問題。

  信仰是內在的,道風是信仰的外在表現。人們正是通過道教徒所展示的道風來了解道教、認識道教。如果沒有良好的道風,道教在社會中便難以樹立起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就會影響道教在當代的生存以及未來的延續和發展。威儀、教相是道教徒外在的標志,是社會各界認識道教、了解道教的第一步。

  良好的道風、道貌來自于純潔的道教信仰。沒有堅定的正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道風。我一直認為,道教徒不要把道教作為職業,而是要以道教為事業,把道教當做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有這樣,道教徒才能有純潔清靜的心態、慈悲濟世的精神、高尚超越的追求。道教徒只有慈悲、純潔、高尚,才能超越、脫俗,才能真正地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如果道教徒名利熏心,不能脫俗,甚至庸俗,就會為社會所鄙夷,為信眾所厭棄?!暗疵髦?,寧靜致遠”,這是道教真正意義上的純樸、逍遙、自然、無為的人生境界。道教徒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信眾的擁護,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道教也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才能向社會展示道教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


  記者:您這里涉及到宗教的世俗化問題了。道教一旦被道教徒作為一種職業,就不可避免地世俗化,它的神圣性必然受到傷害,就會失去其宗教的本分。


  袁志鴻道長:是的,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道教世俗化、道教徒隊伍庸俗化的傾向需要引起重視。

  古往今來,投入道門者,都有一個具體的機緣,比如有的不耐世俗生活的艱難,投入道門純粹為了謀生活;有的出于好奇,為了學些本領,如學道樂、武術、丹道等;也有的因高道引領出家修煉,或家門與道教有較深淵源、與道教有緣而投入道門;還有的崇尚道教哲理,純粹為精神寄托等??傊?,入道的起因、目的不同,入道后的所作所為和所達到的層次和境界自然就不同。

  從道教徒尊奉的各宗派的情況看,大致可以歸類劃分為正一、全真兩派。道教正一、全真兩派的教徒中,虔誠敬奉道教教旨的道教徒,是道教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

  但現在有許多情況值得注意,比如有些有相當資歷的老道士,在道觀的單房中伙同社會徒眾,給各類社會人士看相、算卦、抽簽等。這些在道觀中進行的事項明顯不符合中國道教協會關于宮觀的管理規定,卻又無人去管,或根本就管不了。

  正一派道士本來就與俗世社會聯系緊密,當前其“庸俗化現象”,主要是指思想信仰的庸俗化和宗教活動的商業化,這是道教正一派不容輕視的問題。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地方,但凡誰家的老人逝世,都要請道士來做道場活動,否則將為社會斥之為“忤逆不孝”,這已是該地長期以來的風俗。該地的散居道士以鄉鎮或中心村劃定從事宗教活動的范圍,各自在本片活動,不得越界。各片區又有若干個經懺班子,他們大都師徒相授,自然形成一班。每個經懺班子的業務狀況,關系到班子中每個道士的經濟收入。因此,經懺班子除了領班師傅自行聯系業務外,還向社會聘中介性質的經懺業務介紹者,為此就時有互相爭斗的情況出現。

  我也經常在思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道教如何自主管理好?宮觀場所如何舉辦好宗教活動儀式,使這種活動既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又能妥善處理好與經濟的關系?如何使散居正一派道士正常開展宗教科儀等道教信仰活動,并在其中獲得合理的經濟待遇?如何提高正一派道士的素質,使他們自覺地在社會活動中做到正信、正言、正行?這些問題不解決好,道教將越來越向商業化、經營化方向發展,從而導致道教在整體上向庸俗化方向滑波。

  當今中國社會,各種宗教都在經受新時代的考驗。道教要保持傳統本色,在信仰上找準更高的支撐點,才能經受起時代的考驗。

  道教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宗教,遍受國人的關注,現在教內外也都非常關心道教的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道教界當然應該深入開展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相適應的相關探討,梳理出一整套真正能夠引導道教在新時期更加規范發展、更加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道教教義內容,使道教更好地發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當前道教界要切實面對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