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全真道研究綜述      陳明 呂錫琛

 二維碼

  作者:陳明 呂錫琛  來源: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第5期


  對全真道這一領域的研究非常的繁榮昌盛,時間源遠流長,長達百年。無論是發表的論文,還是出版的著作,真可謂汗牛充棟,發展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已經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由于全真道倡導三教合一,以性命雙修、功行雙全為修煉途徑,實現精神境界終極超越的目標追求,從而打破了傳統道教的修煉模式,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心性內丹修煉體系。其獨特的心性修煉思想和理論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和研究,現將全真道研究脈絡簡述如下:

  

  一、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全真道的研究如果從最早的陳教友(清朝)的《長春道教源流》算起,到今天已有130年的歷史。限于研究能力和資料掌握的難度,本文僅限于對近40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概述。特別在近幾年,對這一領域研究的角度、廣度和深度又有了新的突破和進展?,F將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簡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全真道修煉思想、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

  全真道心性修煉思想、理論研究的第一本重量級著作是張廣保的《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三聯出版社),該書是國內系統、全面研究全真道內丹心性學說的一本重要著作。本書不僅詳盡地闡述了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的基本內容,而且對王重陽及全真道后期各派心性論的特點都一一作出切合實際的分析。另收錄在《道教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四川巴蜀書社)中的兩篇文章:《金元全真教徒的宮觀生活與心性修行》,則深入探討了全真道的修煉方式及其內丹心性理論;而《全真教性命雙修的內丹學》,則詳細論述了全真道的內丹修煉理論的淵源和全真道內丹道的心性修煉理論。而呂錫琛和胡孚琛教授兩人合著的《道學通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也有專章從內丹心性學理論的角度對宋元明清時期的內丹心性學對各派心性思想進行了詳細介紹;任法融的《論全真教的修持理法——降心》則對全真道的降心思想進行簡要概述,而呂錫琛教授的《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養論探析》則著重探討了全真道心性修煉思想的倫理內涵,白如祥的《王重陽心性思想論綱》著重探討王重陽內丹心性修煉理論。除此之外,還有郭武的《丘處機道教思想述評》,唐大潮的《王常月修道思想略論》,若水的《王重陽的心體說及其理論淵源》,以及左洪濤的《論丘處機道教詞的內外雙修思想》等等。


  第二,對全真道的教義戒律、儀式、教旨等研究方面的成果

  如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中就有專門的篇幅對全真道的教義教制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論文類則有唐怡的《全真道戒律的發展歷史與特征》從戒律的產生、充實、完善等三個階段進行了闡述;而另一篇《淺析全真道戒律的社會控制功能》則探討了全真道的戒律對個體的約束,以及對教團組織的維系功能;又如劉仲宇的《近代全真儀式初探》;朱展炎的《略論清初全真教教義思想的幾個轉向》;張澤洪的《金元全真教齋蘸科儀初探》,等等。在教旨方面則有周立升的《全真道的創建與教旨》;任法融的《道衍全真》;郭武的《全真考論》;仁宗權的《邱處機與全真道戒律的興起》等等。


  第三,對全真道的誕生、發展及其譜系等研究方面的成果

  郭武的《全真教概談》就對全真道理論的淵源,教派的建立依據等問題進行了概述,而湯其領的《王重陽與全真道之創立》,則對教主王重陽的創教過程進行詳細論述;又如尹志華的《丘處機與全真道在燕京的發展》;潘雨廷的《南宋初全真道的創教過程》,等等,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知名學者對全真道的成立、譜系的發展等問題進行過論述,如張廣保的《蒙元時期全真宗祖譜系形成考》和《蒙元時期全真教大宗師傳承研究》兩篇;尹志華的《北京白云觀藏(龍門傳戒譜系>》;李剛的《全真道何以成立》;卿希泰的《全真道在金代的產生及其思想特點》;朱越利對全真道的發展方面研究也有兩篇文章:《全真善美——全真道的明天》,《有關早期全真教幾個問題》;葉至明的《全真道源起及當代發展思考》;牟鐘鑒的《全真道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等。


  第四,對全真道詩詞文學研究方面的成果

  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也是成果顯著,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就有柳存仁的《全真教和小說西游記》;之后有詹石窗的《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等等,發表的論文方面主要有左洪濤的《從丘處機道教詞看其苦修》、《淪丘處機的道教詞》和《丘處機道教詞思想探析》,又如徐翠先的《體道與詩的結合——讀丘處機的<磻溪集>》和《金代全真詩簡論》兩篇;以及王樹人的《全真道教之文化底蘊初探——王重陽詩魂育全真評析》等等。


  第五,對全真道養生研究方面的成果

  對全真道養生方面的研究也是不甘落后于其它角度的研究,如詹石窗主撰的《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東方出版社)中就對內丹道的養生思想進行了詳細探討,詹石窗還專門撰文研究了全真道的養生思想與易學的關系,如《全真道的內丹養生學與易學關系略論》;還有趙衛東的《丘處機養生思想略論》以及賴煒芳、黃永鋒的《丘處機(攝身消息論>》,則針對丘處機的養生思想進行了深入挖掘,還有趙芃的《譚處端(水云集>養生自然思想》等等。


  第六,對全真道的人物思想研究方面的論文

  如孔令宏的《王重陽與全真教北宗的思想略論》;熊鐵基的《試論王重陽的“全真”》思想;馬頌仁的《七真各自的思想特色、活動的再評價——兼論四哲、七真說的出現過程》;左洪濤的《論丘處機道教詞的內外雙修思想》;章文文、劉志英的《論李道純的道教易老學思想》;張應超的《丘處機與全真道》;樂愛國的《王常月的倫理思想》;劉仲宇的《全真教尹志平接任掌教之謎》;史冰川的《王重陽平等思想探析》;牟鐘鑒的《丘祖精神不朽》等等。


  第七,將全真道心性修煉思想與心理學相結合研究方面的成果

  這是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全真道進行的研究,即將全真道內丹心性修煉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或西方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目前,在哲學學科,呂錫琛教授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頗有建樹,并且研究方向穩定,不僅著有專著,并且有一系列的論文發表,如呂錫琛主撰的《道學健心智慧——道學與西方心理治療學的互動研究》(社會科學出版社)就探討了內丹學對西方心理治療理論的貢獻;除此之外,發表的論文有《全真道心性思想與現代西方心理治療學》,《道教心性修煉的治療功能》,《論老莊的心理保健智慧及其現代啟示》,等等。而在心理學學科,尤其是在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受到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如李紹崑的《中國的心理學界》(商務印書館),該書詳細探討了包括老子、孔子在內的九位思想家和學者的心理學思想;又如申俊龍、王秋菊、魏魯霞的《道教內丹術的生命價值》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內丹心性修煉術對促進精神健康的價值和意義;而美籍華人學者吳怡的《整體生命哲學與整體生命心理學》則從心性學的角度探討了精神健康對人體整體健康架構的意義;還有張寶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道”》,等等。


  除以上七大方面的研究之外,還有從宗教哲學的角度探討的,如盧國龍寫的《道教哲學》(華夏出版社)就從宗教哲學的角度詳細探討了全真道內丹心性學;也有從生命哲學的角度進行探討的,如李剛的《論早期道教的生命哲學》;李衛東的《全真性命論及其哲學意蘊》,還有從史料分析的角度探討的,如王宗昱的《早期全真道史料》;楊立華的《性命先后——關于金丹南宗與金元全真道的比較研究》;劉永海的《(論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價值》;而從理論比較的角度進行探討的則有李玉用的《慧能禪與全真道之心性論比較》;李延倉的《全真道與重玄學》;張應超的《全真道與儒釋墨淺論》等等。也有從石刻、藝術、美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如張方的《全真祖庭——重陽宮石刻藝術簡述》;昌大群的《山東半島全真七子碑刻、摩崖石刻尋真》;胡軍的《正一、全真道樂之現行研究》;孫凡的《全真道儀式音樂的符號意義》和《世俗音樂的道教化——關于全真道經韻音樂與世俗音樂關系的探討》;申喜萍的《姬志真的美學思想芻議》,甚至還有從全真道與茶文化的關系進行研究的,如王平的《全真道與茶》等等。


  以上是對國內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全真道進行的研究,雖然成果豐碩,功績斐然,但我們也不可能窮盡全真道的所有研究。迄今為止,對全真道的研究依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張廣保教授指出的“沒有走出道教的狹隘范圍,將全真道置入金末元初社會的大環境中考慮?!比欢?筆者想說的是,對全真道的研究應該要有一個更大的社會環境、文化視野和更新的角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弘揚全真道的精神,更有利于促進全真道的發展,并使全真道對現代以及未來的社會提供應有的借鑒意義。

  

  二、國外研究現狀

  

  與國內研究相比,國外對全真道的研究并沒有因為跨文化的原因而顯得冷清和滯后,語言的障礙也沒有影響到道教的強大學術魅力,相反,全真道的研究早已超越國界,并越來越成為一門國際性的研究領域,而受到各國學者的共同關注。尤其在近幾年,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在西方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的推動下,西方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立場對中國道教進行研究,從而再次掀起了對中國道教以及全真道研究的新高潮。如英國利慈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于2009年在利物浦專門成了道教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所(Manchester Academy for Transpersonal Studies),并特別設立全真道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組;在美國,《中國宗教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us》)于2001年由法國學者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美國學者Katz(Paul R Katz)共同組織的有關全真道的專題,集中圍繞全真道的宗教認同的形成及其早期教團的修行生活這一主題,進行個案的、歷史的研究,這些都可以算作是一個佐證。從總體上來看,各國對全真道的研究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深度,但這種規模和深度與國內研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下面將從六個方面來簡要的描述一下國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


  第一,對全真道的宮觀等考察研究

  對宮觀的考察研究一直是國外學者,特別是法國、美國等學者的喜愛,如美國羅特格思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劉訊(e Event),他的《政治中的神仙:高云峒方丈與清末全真道在北京的眷顧和權力網絡及其宮觀擴張》(《An immortal in Politics:Abbot Gao Rentong and the Quanzhen Nexus of Patronage,Power,and MonasticExpans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Beijing》就考察了19世紀全真道在北京的發展及其宮觀建設,又如日本的蜂屋邦夫的《中國的道教一一及活動與道觀現狀》,《金代道教研究》和《金元時代的道教》等等。


  第二,將道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將道學、道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相結合最早始于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早在1942年前后,馬斯洛正在構思他的“人格理論”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了格式塔心理學家惠特海默(M.Wertheimer)關于老子和禪宗的演講,從而引發他的靈感,轉變了他對“尋求更好的精神健康”的式樣的構思,并認為“更好的精神健康”的樣式應該是道家式的形象。如在論文《人本主義生物學探索》中就明確討論道家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精神健康,又如Jenni,Catherine B的《Psychologists in China:N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則探討了中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轉型的意義??梢哉f,道家、道教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而誕生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后的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則進一步吸取道學、道教精華以充實其理論,并特別關注全真道對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貢獻,從總體上看,將道教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領域:一個領域主要從哲學的角度關注道教、全真道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著名學者Livia Kohn(孔利維);Louis Komjathy(路易斯),James Miller(詹姆斯·米勒)等。如Livia Kohn和Sakade Yoshinobu主編的《道教靜坐與長生》則從道教心性修煉的角度探討了心性修煉對健康的價值和意義,而Livia Kohn另外的In-ternal Alchemy(《內丹》)和Daoist Body Cultivation(《道教身體開發》)等則從道教內丹的角度對生命以及精神的成長所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論述。又如James Miller的Review of Louis Komjathy,Cultivating Perfection:Mysti—clsm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Early Quanzhen Daoism(《與路易斯商榷,早期全真道的神秘主義和自我超越》)就闡發了自己對早期全真道的神秘主義和自我超越的獨特見解。


  另一領域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關注道教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如英國利慈大學的Elliot Cohen博士,他的{Daoism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道教與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探討了道教中的修煉思想對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積極意義和價值。而Lee,Yueh-Ting的《Daoistic humanism|n ancient China:Broadening person-ality and counseling theorie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國古代的道教人本主義對21世紀的人格和咨商理論的貢獻》)則探討了中國古代道教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對當今人格的定義和心理咨商的借鑒意義,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的進化心理學Robert G. Santee博士等等。


  第三,史料分析方面的研究

  對道教和全真道史料的研究可能是對國外學者對道教進行的最早的研究之一,因此,成果也是極為豐富,如馬伯樂(法國)的學生卡頓馬克(又名康德謨),就著有《靈寶五符經考》,《太平經的思想》等等。還有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森田利亞、法國學者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以及美國的Livia Kohn。如Livia Kohn的《To Live As Long As Heaven and Earth: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Ge Hong's Traditions of Divine Transcendents》(《長生不死:對葛洪作品的翻譯和研究》)以及森田利亞的《明代全真道與坐缽——以坐缽和內丹的關系為中心》就從資料分析的角度對坐缽的特征等進行了詳細的考察。除此之外,還有施舟人(荷蘭)的《道教的分燈》,《黃庭經索引》,《抱樸子內篇通檢》,《抱樸子外篇通檢》,《云笈七箋索引》,《道藏通檢》等等。


  第四,對全真道的人物及人物思想的研究

  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有日本蜂屋邦夫的《金元時代的道教》就對全真七子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而《重陽真人金關玉鎖決》則對王重陽的立道貢獻,修道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還有施舟人的《漢武帝內傳研究》等等。

  第五,道教以及全真道在美國的發展研究

  道教在美國的發展研究主要有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柏夷教授,如《美國道教研究之未來》,以及Louis Komjathy的Tracing the Contours of Daoism in North America(《道教在北美發展的大致輪廓》)(上下),等等。


  第六,對全真道道教修煉思想和倫理價值方面的研究

  如早期的日本學者幸田露伴的《道教思想》,小柳司氣太的《東洋思想研究》《東洋思想研究編篇》及《老莊思想和道教》等等。美國Livia Kohn(孔利維)的專著《cosmos and commumty: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Daoism》(《宇宙與全體,道教的倫理維度》)則詳細探討了道教及全真道中的修煉思想和倫理價值。


  以上是國外對全真道研究的簡要概述,除這幾個大的研究方面之外,還有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的,如Rob-err Ford的《D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道教和中國文化》)以及Livia Kohn的《D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道教和中國文化》);也有從道徒修煉的角度研究的,如Livia Kohn的《The Aspiration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等等。雖然國外對全真道的研究也是非常關注,并且成果豐富,但西方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十分注重田野調查,而對全真道理論研究、史料分析以及應用研究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雖然誕生不久的后人本主義心理學推動了這一領域的新角度研究,而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要做的工作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