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當代著名道教學者李養正先生記略  章偉文

 二維碼

  作者: 章偉文  來源:《中國宗教》2011-05      

   李養正先生是我國道教學界德高望重的資深學者,也是道教界的良師益友。1958年5月,他正式調入中國道教協會工作,有幸師從著名道教學家陳攖寧先生(中國道協第一屆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二屆會長)學習道教知識,從此走上了專業從事道教學研究的道路。50多年來,他鍥而不舍、勤奮筆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當代道教學的奠基、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學術為生命

 

   李先生以學術為生命,學而不厭,著述不輟,內容廣涉道教文化諸領域。其道教學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識略》、《道教基本知識》、《道教概說》、《道教與中國社會》、《道教與諸子百家》、《當代中國道教》、《道教經史論稿》、《佛道交涉史論要》、《道教史略講》、《當代道教》、《道教綜論》、《新編北京白云觀志》、《道教義理與周易關系述論》、《道教義理綜論》等。


   早在1961年中國道協建置研究室前后,李先生就曾撰寫對外介紹中國道教的簡冊《道教識略》與《道教概說》,編寫《道教大事年表》,參與起草《中國道教史綱要》?!拔母铩苯Y束后,中國道協恢復道教研究室,李先生得以繼續從事研究、著述。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發行了李先生新著《道教概說》(此為“大”《概說》,以與上世紀60年代所著“小”《概說》相區別)。在此書中,他對道教文化的特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古代社會的神靈崇拜為道教的思想基礎,神仙信仰是道教行為的中心。這是學術界較早一部全面介紹道教歷史與文化的專著。


   針對當時學術界研究道教大多只從起源講到清代,對近代、現代道教發展與變化較少論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當代道教狀況乏人問津的情況,李先生有意要填補此項學術空白。1990年初,他著手整理有關新中國成立后道教狀況的資料,開始編寫《當代中國道教》。此書于199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引起了國內外相關人士的強烈關注。


   1998年秋,李先生應東方出版社之約,為《當代世界宗教叢書》主編《當代道教》一書。除自己主筆外,李先生還約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天星研究員和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張興發道長一起編寫此書。書中既敘述當代中國大陸地區道教發展的概況,也介紹了港、澳、臺地區和海外道教的概況,是一部全面反映當代世界道教發展情況的專著,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李先生研究當代道教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新編北京白云觀志》,此書2003年完稿,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編撰緣起于1958年秋,當時李先生偶爾讀到日本著名學者小柳司氣太編撰的《白云觀志》。李先生認為,小柳司氣太《白云觀志》只編述到1930年,而北京白云觀今非昔比,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中國道教的重要宮觀之一,北京白云觀是展示新中國道教風貌的一個窗口,有必要對它的歷史與現狀重新予以紀實性敘述。李先生曾在北京白云觀工作、生活達43年之久,對北京白云觀百年變遷,直接或間接皆有親歷或所聞,可以說是編撰北京白云觀新志的最佳人選。在中國道協和北京白云觀管委會的熱情支持與幫助下,他奮力筆耕,在尊重和承繼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敘述北京白云觀近百年之史實,意在為道教界人士及道教學研究者提供有關北京白云觀新的史料,以求更全面、充分地展示北京白云觀的歷史與現實風貌?!缎戮帯芬唤洺霭?,得到學界的廣泛肯定、贊賞。


   2003年,李先生在完成《新編北京白云觀志》的工作后,又開始構想寫作一部對古老道教義理作現代闡釋的書——《道教義理綜論》。他認為,對道教義理作現代闡釋,是促進古老道教與時俱進、積極與時代相適應的重要舉措。在此書中,他沿用中國傳統哲學所特有的概念、范疇來提煉、歸納道教經典的核心教義。全書立足于道教,論述了道教與先秦道家、諸子百家、儒佛兩家、古代方技術數等的關系,在廣泛的比較中展現道教義理的有容乃大及其與中國各種文化的互動互滲,使讀者能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理解道教義理的形成與特質,理解道教文化重道、重德、重生、重和、重術和以人為本的生命哲學與養生理法的精神與傳統。


  培養人才,誨人不倦


   李先生為道教院校培養人才的教學工作,付出了許多精力。fZ6中國宗教網-中國宗教雜志社
   中國道協恢復工作之后,在落實道教宮觀政策的同時,把道教人才培養問題也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道協恢復開辦道教知識專修班和進修班。中國道教院校開辦初期,師資匱乏,李先生不僅在教內,也積極在教外物色能夠充任培養道教合格人才的師資,延請他們為道教院校授課。李先生認為,對道教界來說,一位有成就的道教學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他們所精研的專題成果,是經過深思熟慮建構起來的有系統、條理的道教文化知識精粹。道教院校通過延聘有學術成就的教外專家、學者來幫助辦學,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培養和提高教界人士的道教文化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解決道教院校師資缺乏的有益途徑。在李先生的積極推動下,郭朋、王利器、蘇晉仁,王家祐、潘雨廷、許抗生、葛榮晉、牟鐘鑒、鄭天星、朱越利、吳受琚、王卡、余敦康、盧國龍等著名學者先后到中國道教學院授課,對培養新世紀道教人才的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教材匱乏是辦學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李先生對此深為關注。1996年秋,以李先生為導師之一的中國道教學院進修班學員畢業。李先生指導、組織其學生范恩君、張興發、孫常德、張凱、劉軍等,以陳攖寧先生《道教知識類編》稿為基礎,結合各自的畢業論文,由范恩君、張興發、劉軍編成《道教神仙》講稿,由范恩君、張凱、孫常德編成《道教教義芻論》等教材,又將自己的講稿編成《道教史略講》一書,在教內發行使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辦學上教材匱乏的壓力,效果良好。


   李先生誨人不倦,為道教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當今道教界的一批中青年才俊,如張繼禹、黃信陽、丁常云、賴保榮、黃至安、唐誠青、林舟、張金濤、張鳳麟、袁志鴻、楊世華等皆曾先后問學于他。李先生從不居其功,而是以恬淡清靜自守,以獎掖后進為慰。1997年10月,李先生主動向中國道協和國家宗教局提出辦理離休手續,并推薦其學生周高德道長、周勇慎道長等接替他主講道教歷史及義理、文化等課程。


  李先生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受到了道教界廣泛的敬重。1995年,李先生70壽辰之年,張繼禹道長在中國道協同仁中倡議為李先生選編出版一本文集,以示祝福。在征得時任中國道協會長傅圓天,副會長謝宗信、閔智亭以及與李先生有師生之誼的黃信陽、張常明、袁志鴻、賴保榮、唐誠青、黃至安、丁常云、張鳳麟、楊世華、林舟、張金濤等道長的贊同后,選輯李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散載于學術刊物上的代表作20余篇,編訂成《道教經史論稿》一書,由華夏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發行。道教界老少朋友的這份深情厚誼,正是對李先生傾心道教教育事業的肯定和回報。


  推動教界與學界交流合作


   李先生認為,從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機構與道教團體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是可以相互溝通和幫助的。道教是道教學者的研究對象,道教學者接近和全面了解研究對象,有助于其理解道教及其規律性發展;對道教界來說,道教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促進道教文化繁榮、闡揚道教精神亦是有幫助的。因此,李先生積極推動道教界與學術界的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教外許多知名學者先后執教于中國道教學院和地方道教學院,都曾得益于李先生的積極聯系、推薦。


   為使我國的道教學術研究更上一層樓,李先生認為,學術界與道教界應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對學術界來說,可以在提供師資、培養道教人才、專項道教課題研究等方面,對道教事業予以支持。而道教界對學術界也可以有所幫助,例如對學者們的一些有組織的考察工作,道教界可以給予某些方便和協助;在資金方面,有經濟實力的道教宮觀,從道教學研究的整體事業出發,對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課題、項目,可以酌予資助,或者攜手共同研究,以促進道教文化事業的發展。


   當然,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與道教界人士之間,在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在交往中,如果彼此以歧視的態度對待對方,則自然如同方枘圓鑿,難以融洽。李先生認為,道教界與學術界在思想信仰上應該互相尊重,在交往過程中應多些寬容、諒解,就能逐漸調適而建立起友誼。李先生自己雖然是學者,并非道教徒,但他與道教界愛國、好學的師友之間,其情誼是深厚的。這得益于他能夠站在推動道教文化發展的高度,積極開展與道教界的互動合作。


  身在書齋,心向時代


   李先生年逾耄耋,深居簡出,摒拒日常應酬,閉戶讀書,用學術養老,以著述為樂,默默堅守著對道教學的研究。


   雖然身在書齋,李先生卻心向時代。他關心道教的發展,呼吁要面對現實,研究當代道教問題。李先生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道教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不少有新意、內容豐富的著作和不少有才華的青年學者,使中國乃至世界的道教學研究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是,當前的道教學研究可能忽視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大多數研究者還是從書本到書本、側重對清代以前的道教歷史及傳統文化進行研究,而相對忽略了對現實道教的關注,對當代道教動態、發展特征及趨向更是缺少具體而深入的考察。李先生認為,道教無時不在為延續傳承、適應時代和社會而努力。在當今時代,研究道教有必要用一定的時間,走出書齋,去考察、了解、研究,這既可以開拓新的知識視野和課題,獲得新的學術成就,對于促進古老道教與時代相融、與社會相適應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先生也關心中國社會的文明建設。他主張發掘道教義理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服務;呼吁通過研究道教倫理對促進社會道德和環境保護的意義,使道教義理有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拓展,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恰是對李先生學術和人生精神的一個寫照。李先生說,繼續探求和發揚道教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是他追求的重要人生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