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王作安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二維碼

  時間:2010年6月21日 來源:中國道協

  今天,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道教界代表相聚北京,隆重召開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總結工作,交流經驗,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班子,共商中國道教發展大計。我謹代表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代表并通過你們向全國道教徒致以誠摯問候!


  2005年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以來,中國道教協會按照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旗幟,服務國家大局,推進自身建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做了大量工作。支持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提供良好宗教服務,展示中國道教新的形象。擁護中央果斷處置拉薩“3?14”事件和烏魯木齊“7?5”事件,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反對民族分裂和暴力活動。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制定發布《道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和《道教宮觀方丈住持任職離職辦法》,組織實施道教教職人員認定和道士證發放工作。加強自身建設,推動海南、山西、貴州、吉林等地成立省級道教協會,規范傳戒、授箓等教務活動,制定下發《關于道教教職人員著裝事項的建議》,開展 “和諧宮觀”創建活動。重視道教人才培養,抓緊中國道教學院新校舍建設,擬定《中國道教學院十年(2010-2019)規劃綱要(草案)》,啟動“本科宗教課試用教材”編寫工作,支持辦好四川青城山道教學院、湖南南岳坤道班、上海道教學院和武當山道教學院,不斷開辟道教人才培訓新渠道。弘揚道教傳統文化,舉辦國際道德經論壇,開展玄門講經活動,舉辦“祈福中華,論道中岳”系列文化活動,啟動《新編老子集成》、《中華道藏》線裝本大型古籍整理工程及“當代道教的社會影響力”課題研究,組織一系列道教學術研討、音樂匯演、書畫展覽等活動。開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為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凍災害、西南地區旱災和臺灣“8?8”水災等災區人民祈福解厄,組織捐贈約5000萬人民幣善款,發起“中華道教慈善行?幫困助學”活動,支持甘肅天水修建飲水工程。保護生態環境,繼續實施甘肅民勤“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項目,制定《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八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并在由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主辦的環境保護活動上發表,向世界展示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智慧。深化同港澳臺地區道教界的合作,聯合開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動,緊密了兩岸四地道教界的聯系。擴大對外友好交流,與30個國家和地區的道教組織和道教學者建立了友好聯系,參與國際宗教對話,闡述中國道教的和諧主張,擴大了道教的國際影響力??傊?,五年來,在任法融會長的帶領下,經過第七屆理事會的共同努力,中國道教協會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道教是在中華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傳統宗教,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兜赖陆洝繁坏澜套馂槭サ?,以尊道貴德為綱領,充滿了生命關懷、社會關懷、環境關懷的人文精神,其影響波及全球,是被翻譯成外文版本和語種最多的中國典籍。道教教理教義中包含著崇尚和諧、尊重生命、慈儉謙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許多重要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源泉之一,也是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人類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如何傳承道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弘揚道教教理教義中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寶貴理念,發揮道教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擺在中國道教界面前的重大課題。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道教雖然不斷得到發展和取得進步,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教職人員文化水平偏低、人才培養嚴重滯后、道教組織很不健全、宮觀管理體制不順、道風建設力度不強、部分宮觀商業化傾向明顯等等,與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期待還有相當距離,與道教自身所肩負的使命還很不適應。對此不能麻木不仁,一定要有危機感,樹立憂患意識。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代表會議肩負著承前啟后、振衰除弊的歷史重任,希望與會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思考中國道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發展方向,找準主要問題,確定工作重點,提出有效舉措,努力開創道教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借此機會提五點建議,供與會代表和新一屆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會參考。


  一要大力培養人才?!叭四芎氲?,非道弘人”,人才是興道之基、弘道之本。要牢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把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為把道教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積極力量,為道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群眾中有威信、關鍵時起作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宮觀管理、講經弘道、修持修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道教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道教人才隊伍。要按照道教人才成長規律,創新體制機制,培育良好環境,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工程,既注重內部培養,又注重外部引進。要集中力量辦好中國道教學院,按照“尊道貴德,學修并進”的辦學方針,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把中國道教學院真正辦成我國培養道教人才的最高學府。要大興學習培訓之風,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培訓活動,建設學習型道教組織,提高教職人員的文化水平和信仰素質。在首屆玄門講經活動基礎上,廣泛開展講經交流活動,大力倡導講經說法風氣,培養和鍛煉出一批能講經、常講經的道長。中國道教界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承人和守護者,要通過培養大批道風端正、學修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升道教隊伍的文化品位、信仰層次和精神境界,在新世紀樹立中國道教的新形象。


  二要創建和諧宮觀。宮觀是道教信眾信仰皈依的場所,是展示道教文化的窗口,是道眾清修之地。道教的固本培元重在宮觀管理,道教的持續發展重在宮觀建設。要通過開展創建“和諧宮觀”活動,推動宮觀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制訂完善各項學習制度、清修規戒,探索叢林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結合的宮觀管理新途徑。按照有關規定,認定道教教職人員,任免監院、住持,禮聘方丈。制定既承繼傳統、又適應當今道教發展的清規戒律,規范道眾言行,整頓道風道貌,樹立道門良好形象。按照國家宗教局頒布的《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規范財務管理,用之有度,回饋十方,做到公開透明,自覺接受監督。要秉承道教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傳統,抵制打著道教旗號故弄玄虛、神乎其神、違背科學和道教正統傳承的現象。要以廟為家,但不能以廟養家,道俗有別,反對社會親朋插手廟內事務。抵制商業化傾向,倡導文明燃香,杜絕各種封建迷信活動,把宮觀建設成為環境幽雅、清凈莊嚴、和合共住的道場。


  三要加強團結合作。道教是一個講團結、講和諧、講慈愛的宗教。己欲立而立人,欲正人先正己,無欲而心自正,加強道教內部團結,是踐行信仰、提振道風的客觀要求。要加強道協和宮觀領導班子的團結,有事情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解決,有責任共同擔當,彼此相顧,誠懇相助,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良好局面。堅決整頓長期內爭、軟弱渙散的領導班子,共同抵制拉幫結派、勾心斗角、以權謀私、任人唯親的不良風氣。要增強中國道教協會與各地道教協會之間的協調配合,中國道協對各地道協要加強教務指導,主動搞好服務,幫助解決困難;各地道協要熱情支持中國道協工作,自覺搞好配合,主動給予支持,實現良性互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把中國道教的事情辦好。要促進全真派和正一派之間的和睦,兩大教派同出一門,要彼此尊重,和睦相處,各展所長,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道教事業健康發展。


  四要主動服務社會。發揚道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努力增強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堅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弘揚道教優秀文化,闡釋道教教義教理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契合、相融通的內容,發揮重生樂生養生的傳統優勢,促進人的心身和諧和社會和諧,為推動科學發展貢獻力量。宣傳有利于優化生態環境的道教義理,提高環保意識,保護名山宮觀,美化自然環境,營造人間仙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繼續開展養老助殘、捐資助學、救助孤寡、施藥治病、修橋補路、救災救急等公益慈善活動,積極探索服務社會的新途徑、新方法,為國分憂,為民解難。


  五要積極擴大交流。繼續加強同港澳臺地區道教界的友好往來,豐富合作內容,擴大交流領域,共同發展道教事業,合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要發揮“同根同祖,道教的根在大陸”的教緣優勢,加大對臺灣地區道教界的友好交流,增進同臺灣道教信眾的同胞情、道友誼,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擴大同東南亞國家和歐美國家的宗教文化交流,參與國際宗教和平事業,展示中國道教“崇尚和平、崇尚自然”的文化魅力,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為天下太平、人類福祉作出獨特貢獻。


  黨和政府將堅持貫徹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落實《宗教事務條例》,促進宗教關系和諧,支持愛國宗教團體加強自身建設,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希望中國道教協會新一屆理事會以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為新的起點,振奮精神,團結一致,開拓進取,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引領中國道教健康發展,團結道教界人士和廣大信眾為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于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八屆理事會理事165人,由理事會選舉產生89人組成的常務理事會。

  選舉任法融為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理事會會長,張繼禹、黃信陽、黃至安(女)、丁常云、唐誠青、賴保榮、劉懷元、林舟、張金濤、張鳳林、孟崇然(女)、黃至杰、李誠道(李光富)、李軍(李一)等人為副會長,王哲一為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