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鳳凰衛視:空谷幽蘭——探尋道教的隱秘世界(一)(視頻及文字)

 二維碼

鳳凰衛視2015-01-12鳳凰大視野


點擊:空谷幽蘭——探尋道教的隱秘世界(一)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501/0105d30f-5316-44bf-a778-2857f021b1ac.shtml


《空谷幽蘭——探尋道教的隱秘世界》(一)文字實錄:


核心提示:道教認為,高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唐朝一位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一書中把這些高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傳說,道教創始人張天師來到青城山,看中這里青山綠水,于是在此結廬傳道。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在此煉丹,后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得名。


鄭浩(主持人):“空谷幽蘭”的字面意思是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比喻人品高雅。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人比爾·波特和他的攝影師朋友一起踏上了中國終南山尋訪隱士的道路。這一路他們遇到了十幾位深山中隱居修為的道士,聆聽到許多令西方人新奇和興奮的關于長生不老的故事,比爾·波特后來把這次經歷寫成了膾炙人口的《空谷幽蘭》。因為這本書,更多的西方人被中國傳統道教所吸引。深山中隱居道士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正在帶給世人越來越多的思考和啟示。本周,我們跟大家一同走進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走進修行道士,發現真實的道教生態細節。


任法融(道長):各位道友,我們是信道教的,我們起碼要知道信道教是干什么,《道德經》的基本內涵它就說的大自然的運化之道。在大自然的運化之道,它《老子》一書中講的就是自然的、無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運動規律。


老子出函谷關被尹喜阻攔 寫《道德經》傳世


解說:這幅畫講述的是2000年前思想家老子在河南靈寶函谷關遇到守衛關卡總兵尹喜的場景。喜愛天文,善于思考的尹喜突然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他斷定隨后出現的這位騎牛老人是圣人。于是請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老子不得不順從他。留在函谷關的老子只用了幾天時間寫出5000字的《道德經》,這部書被中國道教徒奉為圣經。在這部神奇寶典中,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最高法則,是萬物本源,天、地、人都在道的支配之下,并且依照既定規則相互存在。人應該順從和效法大自然,與大自然保持親密關系,這就是天人合一。


孟至嶺(道長):一個是人和人和諧共生,但是這只是末端,再往上追一下就是人和萬物的和諧共生,追到最根本就是人和萬物、和天地的和諧共生。


任宗權(道長):人要敬天,對天有敬畏之心,人要敬地,要愛惜土地,人要愛護水。


葛立剛(道長):道教講究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士以道為仕,以濟世度人為己任。減少自己的欲望,每個人都要發一個善念,一個反思,都是體現一個尊重自然,一個保護生態的一個意識。


解說:道教認為,高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唐朝一位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一書中把這些高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傳說,道教創始人張天師來到青城山,看中這里青山綠水,于是在此結廬傳道。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在此煉丹,后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得名。泰山是五岳之首,也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洞天。這些大小名山之間相互連通,被道教信徒看作修煉獲得成就,得道成仙的場所。在道教所崇拜的眾多神山之中,位于秦嶺山系和大巴山系之間的武當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那個在函谷關邀請老子寫《道德經》的尹喜后來在這里修行,成為武當山第一位修行人。道教諸神中玄武的領地正在這里,玄武是北方神,是龜和蛇的合體,象征力量、長壽不死。同時又是水神,能力超凡,責任重大。他腳踏龜蛇,寓意天上的北方七宿,又稱真武大帝。還有一種傳說真武大帝得道之前修煉時不吃東西,他的腸胃餓得蠕動不停,真武大帝干脆把胃和腸子掏出來扔在腳下,繼續修行,終于成仙,而他的胃就變成了烏龜,腸子變成了蛇。這個傳說印證了得道成仙所需的艱苦和定力。


明成祖朱棣奉真武大帝為護國神,從此龜蛇崇拜更加不得了。這份詔書顯示了朱棣皇帝大修真武道場的決心。詔書提到,出于對神靈的敬重,大修不準破壞山體?;实蹖iT指定當時最著名的工程設計師,也就是北京故宮的設計師蒯祥負責規劃,并派出朝廷要員多次勘察地形,測量選址。明永樂十年,也就是公元1412年,北京故宮開工后六年,在皇家推行道教信仰的強大決心下,武當山道教建筑群動工了。建筑用料全部從湖北、湖南、浙江、四川、陜西等地抽調,不征用當地一草一木。歷時12年,征用20萬人力,耗費億萬錢財,武當山建成33座建筑群,1800多間房屋,被稱為云中的故宮,這一切都是為了答謝皇帝的幸運之神—真武大帝。


葛立剛:永樂皇帝呢當年呢大興武當的時候呢,他要求工匠們呢砌山呢不要分毫修動,然后呢砌墻呢務在隨其地勢。你看這有個近千年的一個古樹,當年呢這個山墻呢是這個山墻線上,這個古樹在這個山墻線上,然后呢為了保護這個古樹,然后上墻內移,繞開這個古樹,然后在前邊呢又回到這個原線之上,這就體現了道家的一個重生的一個思想。


解說:嶗山被認為天下道教第二大叢林,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被稱為“神仙之宅,云異之府”。著名道教修行人丘處機、張三豐都在此修煉,而秦始皇派人出海尋仙的故事更為嶗山增添了幾分神秘。如今,上百名道士在此修煉。


嶗山道士:第一次見大海的時候,感覺那個山海相連,挺有仙境的那種,給人感覺真是在,反正修道的最高境界吧,都能體現出來這邊。


嶗山到時:這邊能靜下心來修煉,就是雖然說這個不小點的進步,但是對人的修煉修行來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一點,能把心靜下來就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解說:唐坤武道長向我們再現了到時掛單的場景。唐道長2006年在成都青羊宮出家,2010年云游到嶗山。


唐坤武(道長):號房老爺慈悲。


解說:在嶗山,他感受這里環境秀美,富有靈氣,對修行得道大有幫助,于是決定停留下來。


唐坤武:號房老爺慈悲。


嶗山道士:慈悲道友,請坐。您老仙派?


唐坤武:弟子全真龍門派,俗家姓唐。


解說:唐道長喜歡研究法術,對周易八卦頗感興趣,這是他出家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認為只有進入道門,他才能真正學習到這方面的知識。唐道長出家的另一原因是他俗家時身體積弱多病。


唐坤武:我當時是個素食奉行者,我就是堅持了從出家以來就堅持吃素。在我出家之前,就經常生病,大病小病反正不斷。我吃素之后這幾年在這個廟里面就很少生病,還接觸,在廟里面也感受到一些神靈的加持。我自己也感覺自己不管是從身體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解說:進入道門之后,唐道長在師傅指點下,系統學習《易經》,如今已小有體悟。后來,他又在道學院專門進修。他會經常給俗家的父母兄弟打電話,講述自己修行所得,這些讓當初反對他出家的家人們都頗感欣慰。


唐坤武:古時候沒有天然氣,也沒有那些電,他們古代人啊,出家人老道啊,都是撿柴砍柴燒水做飯。


道家認為人吃五谷積穢氣 冀飲風露得道成仙


解說:這天,唐道長要到山上撿拾松果。路上,他發現了一個蛇的洞穴。


唐坤武:這個估計是個動物的洞穴,看樣子有點像那些蛇類居住的地方。這個蛇啊它每到冬天的時候就會冬眠,它這種冬眠其實很像道教這種辟谷術。


解說:辟谷是一種獨特的養生術,道教認為,人食五谷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因此,道士們模仿仙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做法,祈求達到不死的目的。一些辟谷道士也會撿拾山中松果補充氣血。


唐坤武:辟谷是得道成仙的一種途徑吧,一種捷徑,辟谷戍它其實也是一種高深的養生術。辟谷術也是跟動物界那些蛇啊、那些龜啊,從它們這些生活的方式得到的啟發。


解說:這幅現存于美國佛利爾藝術博物館的名畫是明代畫家周臣的作品《長生不死夢》,畫的意境正是中國道家知識分子對得道成仙的追求。畫幅中,山代表修行場地,水代表最高智慧,松樹象征長壽。書生擺脫了人世間的紛亂,在自然環境中夢見自己正在云霧中飛翔,并逐漸接近天宮的世界。另一位畫家唐伯虎的題字指明這個書生正走在成仙的道路上。


任宗權:為什么要成仙?是因為道教為死亡的厭惡,道教認為人死了如燈滅,人死了什么都不能恢復,那么道教就想人怎能不死。那么道教在這個尋求不死的這條路上,我們中華民族這些老先輩們都已經有訪神仙的思想、煉丹的思想、采藥的思想、五行八卦的思想蓬勃而生。


華山女道長90高齡身輕如燕 可幾十天不吃飯


解說:在華山就有這么一位辟谷的老道長,我們慕名尋訪她。華山被稱為太極總仙洞天,是道士修行追求長生久視、羽化成仙的重要場所之一。華山海拔并不算高,但是地勢險要,擁有大量陡峭的山崖絕壁。選擇在這里修行,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


任宗權:大上方的意思就是天界的意思,在這大上方住著一位老道長,老師父,叫曹祥貞。曹師父八九十歲了,還身輕如燕。原因是啥?曹師父會辟谷。華山那個山洞很多,將近有七十二洞,曹師父往往就是換個洞辟谷。為啥要換洞?換地方的話,一個地方辟谷以后,氣場它變了,她就另換一個新的地方。所以我們許多慕名而來的游人啊,想拜訪她往往都找不到她。


解說:著名修行人女道長曹祥貞在大上方閉關修道,無法見到。曹道長24歲出家,是華山派22代弟子。上世紀50年代,有一位國家領導人考察華山,勸她出山工作,曹道長委婉拒絕了好意。曹道長90多歲,擅長道教養生辟谷術,可以在山洞里幾十天不吃飯,由弟子們定時送水,這引起很多人的好奇。


曹道長弟子:我師父每天吃點核桃仁了,吃點花生炒的那個花生米,吃的很少一點點,松子啊,這山上靈芝都有。靈芝,還有黃精啊,其他的中藥物材特別多,草藥。每年都要到冬季的時候,每年都要在下邊的鍋里煮上一大鍋。煮一大鍋就煮上一天一夜,煮好以后就是給這個道友送一點,給那個道友送一點,她也冬天也就吃這個。


解說:曹祥貞道長白天印制供奉神靈的經文,每印一張還要念一遍文字,她每天晚上11點到第二天凌晨4點都在打坐。她有兩個弟子,她們從上山背糧食,自己種蔬菜,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弟子們遵照曹道長的做法也在大上方洞中修行。華山洞中修行者是以苦修磨煉自己的意志,達到控制欲望,返璞歸真的境界。


道教神仙世界十分宏大,數以千計。三清之下,玉皇大帝執掌天上總政,玉皇大帝夫人王母娘娘管轄女仙,紫薇北極大帝制約四季變化,天皇大帝執掌人間戰爭糾紛,后土娘娘主管萬物生育,南極大帝管理壽命。再以下是賜福、赦罪解厄的三官大帝以及真武大帝、北斗真君、斗姆、雷神等,各司其職。長生久視、羽化登仙是道士最高追求,躋身神仙隊伍,需要經過艱苦復雜的修行之路。


張繼禹(道長):你能成為善人,然后能成為賢人,然后能成為圣人,然后能成功仙人,然后能成為真人,最高能成為神人。


解說:修煉成就的高低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對環境有明確的要求??諝庖迈r,光線要明暗適度,氣溫要恒定,食物要清淡,避開周圍噪音的干擾,而深山老林是滿足這些基本修煉條件的最佳選擇。這是一個緊貼懸崖的山洞,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武當山太子洞居住著80多歲的修行者賈道長。賈道長一個人在太子洞四十多年了。有趣的是,賈道長的洞室里還生活著一群蜜蜂,它們隨意在道長周圍飛舞,而道長也不在意這些蜜蜂的存在,相處得完全沒有問題。


賈永祥(道長):是它自己來在這里的,它也在這里修行,我把它作為一個最新密的朋友。我身上爬滿了它,它們也好像感到我有多么溫暖一樣,那是最好的朋友。它就不蟄我,你故意去叫它蟄,它也不蟄。


解說:在道士看來,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蜜蜂和人可以成為朋友。賈道長所修行的這個山洞正是傳說中真武大帝得道的地方,這里三面環山,一面向陽,是不可多得的修行之地。


賈永祥:你要站到太子洞那里看,這個山,還有這邊這個山,就像一個人坐在那打坐,盤著腿,就像一個人坐在那打坐。這個太子洞啊也可以說是太子洞就是上丹田,這底下太子門那里好像是個肚臍一樣的,中丹田就在那里。那底下有個八卦池,那個八卦池那兒就是下丹田。好像跟這你站這一看,原來這沒有這么高的樹,那看著好看的很。


解說:修行道士重視風水,這里面隱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純凈的自然環境能很好地配合修煉者,使體內的精氣在意念的作用下像天氣一樣運行,改善身體狀況。賈道長自己發明了一套養生術,這樣的動作他每天要各做72遍,用以打通身體各個部位的經絡,保持健康,延年益壽。賈道長認為,道士修煉的最高追求在于修德。他喜歡和前來問事的人們聊天,別人勸說他要少說話,以保持精氣神,他卻不以為然,他說這可以讓他得到很多快樂。


賈永祥:我們修道,我們不能光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說我要修,把我修成個神,我要把我修成個仙,把我修成個佛,能不能修成,這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修行是自己在修,但成不成那不是自己說了算。老百姓承認了,老百姓說哎呀,誰修的好,哎呀,誰像個什么什么。你到時候了誰,他承認了,老百姓承認了,他就來給你燒香,來給你磕頭,你就是個神仙了。


解說:任法融道長是當今中國道教界德高望重的大師,他身居老子兩千多年前講解《道德經》的樓觀臺。常年鉆研這部道教經典,對運用道教思想解決生態問題很有心得。


任法融:跟各位道友還要講一講,說自然界的事物在冥冥中造化,不知不覺。你比如說這一塊土地,你不要耕作,不要放種子,通過日照之、雨潤之、雷震之、風雨動之,在不出一個月時間,大自然就自然長出一些草和木。那誰安排的?沒有任何人安排的,是自然的。根據那個土壤,根據那個風雨,它自然形成的東西,是冥冥中的造化,是無為而自然的,沒有一個人任何人去安排的。人也是這個樣子的,尤其你別道士修道,你達到清凈無為的境界。咋辦呢?金鼎黃芽日日生,能知混合回風道,金鼎黃芽日日生,為啥呢?能知混合回風道,混合回風道就是先天氣、后天氣接上達到清凈的境界,你不知不覺金鼎黃芽就日日生長開。那么大自然是這樣子,沒有任何動作主觀,自然界的萬物就有長生收藏,它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