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嗣舜,男,寧夏西吉縣降臺鄉人,生于1921年古歷(下同)3月3日。幼年曾受日寇侵華之苦,常有求道出世之想,后于1942年10月求道于隴縣藥王洞,宗奉全真龍門派。1945年出家龍門洞,禮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七代弟子、龍門洞傳人高高學道長為師,是為道教全真龍門正宗第二十八代傳人。入道后他堅持努力學習道教經典,深悟道德之真義,誦道經,習科儀,學習道教傳統。在道觀,田嗣舜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堅守、不忘初心,被師授以真傳。他在龍門洞苦志修學,勤于耕種,尊敬師長,愛護后學,專于清 修,重于全真內修,成為一個一生心中以道教為事,道教知識豐富,為人正直的道子。田嗣舜道長謙虛謹慎,平易近人,愛國愛教。田嗣舜師父高高學道長,師爺為閆崇德道長。入道出家四十四年后(1989年),適逢北京白云觀第二十二代方丈王理仙方丈在北京白云觀開壇傳戒,戒期二十天,他被陜西省道協推薦進京入壇受戒。
1972年老監院閆崇德道長委托田嗣舜道長主持龍門洞道院,田嗣舜道長率領道眾,擁護黨的領導,愛國愛教,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先后恢復重建道院,禮請有文化道長辦學,培養道教后繼力量。在宗教開放初道教青黃不接時,培養大量青年道徒,他還刻苦研究龍門派史料和龍門洞的各方面碑文資料。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實,龍門洞道院也萌發了生機。在地方政府和各方支持下,田嗣舜和道眾們修橋筑路、架電抽水,維修殿堂,妝塑神像,置辦法 器,重建莊房,其規模已煥然一新。經他多方奔走,解決了龍門洞自養地28畝,收回磨兒下村洞賓庵廟基地5畝,并經縣林業局批準開墾荒地40多畝,基本上解決了道眾生活自給問題。他還為藥王洞索回自耕地13畝,為火燒庵索回廟基地10多畝。在田嗣舜與溫嗣忠、張嗣凱等道眾的努力下,經由政府大力支持和社會各方的贊助,修成躡云橋、抽水站、上山臺階,維修和新建了太上殿、藥王殿、救苦殿、混元頂、二郎殿、土神殿、子孫宮、王母殿、黑虎殿、玉皇閣、五間樓、新山門等處,對湘子灣進行了改道修筑,新修了早陽洞棧道。并全面妝塑神像、彩繪廟字,使龍門洞殿堂煥然一新。
1977年田嗣舜正式擔任監院。1980年黨和政府已徹底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7年5月,隴縣道教協會成立,召開首屆代表會議,到會代表17人。會議通過了道協章程,選出道協首屆理事五人,田嗣舜當選為會長,后被推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92年3月,他出席中國道教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五屆理事會理事。
1989年11月10日(農歷十月十三日),道教全真第一叢林——龍門祖庭北京白云觀舉辦已中斷六十多年的傳統授戒儀典。事前,1988年中國道協理事會決議恭請王理仙道長開座為白云觀第二十二代方丈,戒期20天,受戒弟子75人,他便是這75位戒子中的一位,被陜西省道教協會推薦于北京白云觀領受全真三壇大戒。細聽王理仙方丈為受戒弟子說戒并發予的戒牒,領受全真三壇大戒。
多年來,田嗣舜道長帶領道眾,為地方道路建設、教育發展、扶貧助困、抗擊非典等公益事業捐款捐物、奉獻愛心。他和上任監院閆崇德都是龍門洞法統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時常告誡受戒弟子要“愛國愛教”、“行善積善,弘道立德”。 1998年8月,中國道協召開第六次代表會議,他被敦聘為名譽理事。
田嗣舜道長多次受到人民政府表彰,先后擔任中國道教協會名譽理事、陜西省道教協會常務 理事、陜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寶雞市道教協會會長、隴縣道教協會會長、寶雞市政協常委、隴縣政協常委。一生忠誠、儉樸、和藹可親。自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后, 為恢復、重建龍門洞道院作出重大貢獻,為后輩稱道。
2003年8月21日(農歷癸未年七月二十四日),田嗣舜道長仙逝于龍門洞道院,葬于龍門洞墳塋,終年83歲。他一生愛國愛教, 勤苦修行,為弘揚道教文化、保護國家文物古跡做出了貢獻。田嗣舜道長主編或任顧問,出版有《龍門文史資料匯編》(油印本)和《丘處機與龍門洞》(陜西人民出版社)。他駐錫龍門洞逾60余年,為龍門洞祖庭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