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文革前全真道教十方叢林之規制 ??桂理恒

 二維碼

文革前全真道教十方叢林之規制


十方叢林內的執事有:方丈、監院、客堂、寮房、庫房、賬房、經堂、典造、十方堂(亦名云水堂)、號房(亦名迎賓),客、寮、庫、賬、經、典、堂、號、名為八大執事??湾紟熨~,為內執事,經典堂號,為外執事。設備有:鐘、鼓、鐘板、梆點。經壇設備、法器有:擊子,魚,鈴、磐、鐘、鼓、饒、鈸、鐺、金寮。法衣有:高功衣,班、監院衣、侍者衣、朝簡(即笏板)。高功用象牙朝簡,經師用木朝簡,監院用象牙朝簡,客寮木簡。有的叢林有方丈,有的叢林沒有方丈。全真道教十方叢林都有監院。監院由全真道眾投票選舉,在選舉以前,大家研究討論,看誰能夠當監院。監院要有文化,要道德品質好,有辦事能力。決定選舉投票日,道眾排隊整齊一一投票,票箱兩旁站兩人,一是知客,一是巡寮,看守票箱不許投雙票,將票投完後,客寮兩家共同打開票箱數票,看誰票多誰就當監院,有的人不愿意當監院,看是真是假,真的不愿意當,再推選第二票,要是第一名謙讓,道眾知道是謙讓,大家都擁護他當監院,便當時把監院請到監院寮居住,監院床鋪被褥都是公的??匆粋€好日子決定監院升座,請經師在大殿誦經拜懺,監院親自到大殿拈香。大廚房做混元素菜,普通供養。

監院升座以後,招集全體道眾開會,監院說:“我弟子德行淺薄,不足以當監院,大家相信推選我當監院,我盡自己的能力,還要大家同心同德地協助,把叢林事情辦好”。道眾鼓掌齊鳴稱贊。監院勞動每日半天。



八大執事:客堂管理文案外事:客堂有督管一名,總理一名,知客有時多,有時少,不一定。知容最少也要有兩名。知客每天有值班表,知客多了每天值班兩人?知客少了每天值班一人。督管、總理、知客勞動半坡,就是勞動半天。寫文件呈公事,或出外辦事免坡。

寮房管理總務生產事:寮房有巡照一名,糾寮一名,巡寮有時多有時少,最少也得有四名。寮房有值班表,每天看寮應事兩人。帶坡干活兩人,帶一天坡,第二天休息一天。寮房所管理的事情很多,買、賣,巡寮各寮的事情,審問事情,解決問題,轉單,催單,農業等。解放前四季發衣單錢,單錢分為三等。解放後都是按工資分。

叢林內每年冬季設兩個學,一是講學; 一是韻學,講學由客堂設備,請督講講學。所講的有:《陰符經》、《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譚子《化書》、《早晚功課經》、《參同契》、《悟真篇》等。韻學由寮房設備,請高功教學,十方經韻大小七十二條,四錘鼓,七星鼓,風雷雨鼓。呈斗,科儀,經壇所敲的法器等。上學都是自愿。

庫房的執事,名曰:庫頭。管理米、面、油、鹽、醬、醋、調和食品、糖、果一切吃的生活用品,負責裝果盒、果盤、備供果等。大廚房典造為執事,主管造生活飲食。大廚房散單執事多,有板頭、菜頭、雜務、貼寮幾人。

賬房,名曰:會計。管理出入賬目,農歷每月初四日晚,在客堂算一次大賬,一名知客坐在會計身邊念賬,不明白的地方會計指點,三名知客打算盤算賬,監院、客寮所有的執事都在聽賬,誰有手續注意聽,不對賬就說話,對賬就不言語,把賬算完。庫頭早準備好果盤,道知隨、俗知隨共同擺好果茶,大家吃完果茶各回各寮休息。

經堂:高功一名,經師有時多,有時少,上殿念經七人或九人,一人敲鼓和懺鐘,一人打木魚和引磐,一人搖鈴子、敲小磐,一人打鐃,一人打鈸,一人敲鐺子,一人敲金察子。書記備疏表文。

大殿、有大殿主,管理大殿經壇,燒香上供、上表叩頭,敲大磐,敲燒香鼓,代殿念經,清理衛生,代理環堂主開靜止靜;掛板經師上殿,代理堂頭上供出食念供養咒,代理號房掛單,掛號、消號。初一、十五給各小殿發香蠟紙表。

十方堂,亦名(云水堂)。十方堂有堂主,十方堂主管掛單的道士,送大號到大廚房拜禮灶神,送號條於客堂,送木號牌於寮房;安置床鋪,經理掛單道士休息。掛單小號自己到大廚房朝禮灶社,不用堂主去送。

號房,亦名迎賓,號房管理掛單。道士在小廟出家三年,這三年內蓄頭發,學經、學道教規矩,學做飯,燒香,打掃衛生,見活都干。二年滿了,頭發也蓄長了,本師父再請一名冠巾師,一名梳發師,念經上表冠巾,徒弟冠了巾,就可以到叢林掛單居住。道士走到叢林里掛單,先到廟院內把單行放下,衣冠整齊,在大殿前朝上三禮,朝禮以畢,再到號房門外站定叫一聲:“號房老爺慈悲”,叫一兩聲停一會,候號房穿上大掛子衣冠整齊,再叫一聲:“號房老爺慈悲”。號房應聲說:“慈悲請進”,再進號房門。走進號房門內先給神像朝三禮,再說:“頂禮號房老爺”,號房說一禮,就一禮,號房不言語,就朝三禮,轉過身再向號房稽首畢,站在桌子一邊,號房盛一盅水放在桌子上說:“坐下請喝水”,自己坐在桌子一邊,不能喝水,這是個禮節。號房提起筆問:“你老仙派”,答: “龍門派”。號房寫在牌子上。問:“你老仙姓”?答:“稱不起仙姓,俗家姓X”。問:“上下”。答:“弟子叫XX”。問:“仙壽”,答: “不敢稱仙壽,今年XX歲”。問:“仙鄉”?,答 “不敢稱仙鄉,X?。靥幦恕?。問:“寶常住”? 答:“小廟在又X處”。問:“師祖”?答:"XXX”。問:“師父”?答:X師父XXX”。

號房將號牌,號單寫完。號房說:“請你老背經?!贝穑骸罢執帷?。號房提:“道德通玄靜?!?接“真常守太清”,將龍門派背誦完。號房再提:“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接下句,“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或者背完正誦之時,號房又提上句,接下句。早晚功課提到哪里,背誦到哪里,上下提,上下接著背誦,以不提為止。將經背誦完。號房將號牌,號單遞交說:“請你老到客堂去”。拿上號牌、號單向號房稽首敬禮。來到客堂門外叫一聲 “知客老爺慈悲”,知客應聲“慈悲請進”。走進客堂,將號牌、號單放在掉子上,客堂內沒有神像,看掛畫或花瓶叩頭三禮,再說“頂禮知客老爺”。知客說一禮,就一禮,轉過身向知客稽首,知客說:“請坐”。一齊坐下。知客看號牌號單,說幾句話,知客說:“請你老背經”。先背誦宗派,早晚功課由知客上下提,提上句,接下句,提到哪里,都很熟悉。知客說:“送單。(知客把號單留下)”向知客稽首跟道知隨一同到十方堂。知隨說:“堂主老爺大號一單”。把牌?交給堂主。知隨說:“朝上三禮,頂禮堂主老爺”。堂主說一禮,就一禮,轉過身向堂主、知隨共同稽首施禮。知隨回本寮,堂主代領掛單人到大廚房拜禮灶神,到大廚房堂主說:“朝上三禮,頂禮典造老爺,大眾老爺普通三禮”。典造說一禮,就一禮,向大眾一一稽首禮畢,回十方堂。堂主將號牌送交寮房。堂主回到十方堂幫掛單道士安好床鋪休息。晚飯後客寮研究好轉單安置,第二天早開靜後,一名巡寮提上馬燈到十方堂說:“某某人衣冠整齊,朝上三禮,頂禮堂主老爺”。堂主說一禮,就一禮,夾上包袱跟巡寮到大廚房,朝禮和以前一樣。巡寮說:“轉你老貼案”。共同稽首完畢。凡是大號都得先住大廚房,以後看人的才干、再作安排。和尚掛單住三天,過麥芒可以多住幾天。道士掛單住在十方堂不轉單,日子多少都沒有單錢。在家道士不許掛單。有些在家道士想在叢林住幾天參觀,可以借單,三天五天都行。

保單。出家道士在小廟日子不久,廟上生活無給,頭發不長,宗派經典規矩都沒學會,本師叫徒弟去住叢林,他師父叢林有熟人,或是師兄弟,或道朋,徒弟帶上包巾穿上大褂子,來到叢林找到熟人說明原因,熟人請典造出來保單向客寮號房聯系好,朝禮,說:宗派、小廟地名,三代歲數,都由熟人說。掛單道士不背宗派、經誥,號房寫好號牌、號單,保單人拿上到客堂,知客看遍交給保單人到十方堂交堂主,保單人把掛單人領上拜禮灶神,這才算完事。

全真道數十方叢林設備有:大鐘、大鼓、鐘板、梆點、巡寮板、夜巡板。這都用在早晚開靜、止靜,報鐘板叉用在燒香接磐上殿念經。梆點用在開飯上供。要沒有這些設備就稱不起是叢林。

開靜:早起夜巡敲過五更板,道眾都在起床,一名巡寮環堂主,鐘頭,鼓頭都衣冠整齊站在鐘、鼓、鐘板前等候開靜,夜巡打催板開靜,當、當、當當當。意思是:大眾,快起來。先慢後快。在院子轉一圈,到大殿前站定和巡寮一齊鞠躬畢,敲板起三下,再敲七星三翻,再敲四下交巡寮板,巡寮接板三下敲七星三翻落四交環堂主,環堂主敲完板自己交報鐘,報鐘起三七星落四交大鐘,大鐘接三下停一會,先敲緊十三,後敲慢十四,緊慢三翻共八十一鐘,再敲四下交大鼓,大鼓是風雷雨的敲法,敲完鼓交磐,敲三下磐結束。大鼓敲完,環堂主先掛一板,再掛二板,各殿點燃燒香,候經師上殿齊備,環堂主再掛三板經師敲鼓,大殿主敲大磐三下,各小殿接磐由東轉西,一一敲完,大殿上經師敲鼓各執朝簡叩頭三禮,跪下誦經。早晚誦經規矩一樣。早課上完,經師下殿,大廚房盛好供飯,點三柱香先給灶神爐一柱香,兩柱香放在供盤上。典造敲梆三下,堂頭請供到大齋堂。一柱香燒齋堂神爐,一柱香燒孤魂香爐。堂頭叩完頭,敲磐三下,點造用梆接磐,敲梆三翻交點(點亦名云板),點敲三翻七星,打四下交引磐,一名經師敲引磐念供養咒,滿齋堂道眾隨經師一齊念供,念完供養咒堂頭書出食,左手三山訣,右手劍訣化食,早起水化,中午火化,都用金光諱蓋之。出食完經師念結齋,各發誠心……,道眾隨念,念完堂頭回供,大家開飯,環堂主掛一板就算完事。中午十一點環堂主掛二板,各殿燒香,經師上殿念《三官經》,經念完經師下殿,堂頭上供和早起一樣,晚不上供,吃飯隨便,晚飯後止靜,先敲大鼓,鼓敲完交大鐘,晚鐘接敲三下,停一會,先敲慢十四,後敲緊十三,各敲三翻共八十一下,再敲四下交報鐘,報鐘完交寮板,寮板敲完在院子轉一圈,到大殿前七星板敲完交夜巡板,夜巡接板七星敲完在院子轉,先打一板,九點鐘打二板為息燈板。子時三板,下兩點四板,五板起床,打催板開靜。每日開靜、止靜、上殿、上供都一樣。戊日不燒香誦經,不敲鐘鼓,開靜,止靜敲木板。

三元、五臘、四立、二至、初一、十五、諸真圣誕,經師上殿,都有疏文,出壇,祝壽有高功,高功上表步三寶罡,監院拈香,客寮陪同監院穿法衣跪殿。不上高功,監院一人拈香。平常每日早晚經師上殿,或殿主代殿,都是一名知客拈香。三十晚和初一早監院拈香。諸真誕辰初一、十五祝壽出壇轉天尊。先一天,客堂寫出名單給高功,經師殿主書記都要通知到。監院拈香、知客拈香即頭都要虔誠,經師念經才能虔誠,道眾跪殿都可誠心。三元、五臘、四立、二至、初一、十五諸神圣誕中午皇經有疏文。初三、二十七庚申、甲子日晚拜斗念斗經,都有疏文。臘月二十五日子時接玉皇駕出壇轉天尊上大表。臘月三十日晚出壇轉天尊,正月初一日早子時上殿念經上大表出壇轉天尊,經壇結束後,迎喜神,迎完喜神拜年。正月初一至初九日為上九會,早課,吃過早飯念《皇經》及疏文,中午《三官經》,午後拜《皇懺》;晚課,這九天內由小廚房做好飯菜,經師、書記、殿主同餐,一名知客陪同,由道知隨和俗知隨擺飯菜。初九日早上大表,下午皇懺拜完結束。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為九皇會,三十晚、初一早出壇轉天尊,誦經早課,中午念《皇經》《三官經》,午後《皇懺》晚課。晚飯過念《斗經》拜斗,《皇經》、《斗經》都有疏文。三、六、九日晚拜大梵斗,拜大梵斗下殿後,大約就是半夜子時,廚房設有飯菜。初九日早上大表祝壽,不出壇。初九日晚大梵斗拜完結束。

十方叢林監院當的好,過了三年要求退院,道眾挽留。監院當的不好,要求退院不留。監院有病公費醫藥,監院羽化了裝好柏木棺材,放在空房子內。待選舉監院,新監院升座後,由監院安排,請經師在大殿念經三天,書記備表文,生天寶篆靈符等,揚幡掛榜,第三天下午送靈埋葬,晚飯後放焰口,放焰口經師吃完飯結束。

道士有了病派人侍候,醫藥公費。道士羽化了,不論老少葬禮一樣,裝棺材,下午送靈,晚飯後放焰口。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日下午上墳燒紙,經師誦經給孤魂酒食。晚飯後攝召放焰口。

清規、戒律是叢林內部的威儀。道士們能遵守清規、戒律,就不犯什么錯誤。犯錯誤的道士輕些的跪香,廚房典造可以保香,別人不能保,典造扎上圍裙,帶上冠子到大殿前說“叩個頭起來”,就算完事。犯錯誤重些的人,不承認錯誤就催單,巡寮好的人就說:“你老出去轉幾天再回來”。巡寮暴躁的人就直接說:“催單”。被催單的人,過了半月到十六天可以掛單復號。有志氣的人就永不回來了。犯錯誤大的道士,態度不好,打戒尺、貼革條,革條說:“革出某某人,永遠不準掛單復號。年、月、日?!?。

道侶參訪須知

黃冠道侶,凡外出參訪者,其旨在參師訪道。參師者以誠,非誠無以慼師。訪道者重德,非德無以契道。故我儕初至叢林掛單,應重儀表規范。謹慎而行,則心明性得,各得其所。

一、叢林掛單

出外參師訪道,到叢林掛單,首先要具備衣、發、冠、巾、袍、襪、履,這七項都是有關外貌服裝的,以下逐項說明:

1.衣,道士到叢林掛單,所穿的上身衣服,不論大小,要從里到外,一律圓領道服,不得著俗領小衣,否則被視為“內生外熟,魚目混珠”的假道士,不但掛單不上,反被逐出。

2.發,參訪道土,必須全發蟠髻,不得半發,或羅圈發,

3.冠,道士外參必須佩帶“黃冠”一頂,一般都戴“月牙冠”(園寶形),如受過戒的或當過大師的可戴“五岳冠”(刻五岳圖形的型木制)。

4.巾,參訪道士多數戴的是“混元巾”,又名“綸巾”,此為九巾之首,一能露發戴冠,二具混元一炁之義。如年邁脫頂缺發道土,戴“南華巾”也可。

5.袍,又名“得羅”一般是蘭色青緞領,名“三齊帶擺道袍”,兩袖與袍輪并齊,朝禮不露足,袖口寬2尺4寸,或穿大褂掛單也可,袖口寬1尺8寸,起碼得要1尺4寸。

6.襪,高樁白色襪,白色象征本來面目,一塵不染,又稱水襪鶴脛,其義相同。

7.履,一般參訪道侶,講究穿“雙臉鞋”跟臉皮制,青面梆,白襯底,黃冠道侶稱為“云履鶴足”,即此義,或穿“十方圓口皂鞋”,或穿藤條編織的草履,均可。

二、掛單問答

假設同參與同參之間,初次相見不知姓名,一般都以 “老修行”三字相稱,在這問答時簡稱“單客”。如見長者要謙虛謹慎,自稱弟子,切忌傲慢自大,有問必答。凡掛單叢林都備設兩大堂口,即“十方”和“云水”二堂,單日子掛單送到云水堂安息,雙日子送到十方堂安息。

叢林掛單大致要準備三項問答:一、問法眷 (出家的本廟)三代(本人、師父、師爺)履歷,二、問經典(早晚功課經),三、問供養結齋(齋前念供的經咒),這三項要背通熟。

下邊講掛單過程:

初到叢林掛單,將背家 (教內稱衣單)放在大堂口側面“迎賓房”臺階上,然后整冠束戴,衣帽齊整,到迎賓房門外,聲云“迎賓老爺慈悲”,迎賓在內早已束裝等侯,應聲答云“慈 悲”。迎賓拱手相迎,讓進房內。單客云“與迎賓老爺三禮”,迎賓即時陪禮,云一禮,迎賓云“請坐”,便坐。這時迎賓便問,“老修行從何地名山宮觀到此”? 欠身答云,弟子從某山某宮觀初參至此。

問:老修行仙姓 ?答:弟子俗姓李。

問:貴派 ?答:敝派龍門。

問:貴上下 (上指派字,下指名字)?欠身答:弟子第二十一代,派名一樸。

問:老修行,度師仙姓,貴上下 ?欠身答:弟子度師姓張,上清下德。

問:師爺仙姓,貴上下 ?答同上。

問:受過戒否,曾到何名山宮觀叢林,曾擔何執 ?答:弟子出家年淺,所去地方無幾、或在某叢林領過某小執事,曾在某年某叢林求戒。如未受過戒、參過訪,未擔過執事,都要如實答復。

迎賓對客者云: “常住的秩序,凡初來掛單同參,必須背背早晚功課,是否熟悉請背一背好吧?”這里需要謙虛。答:弟子一路慌速,經典恐有些生疏。墊記(墊記即忘記),請迎 賓老爺慈悲,多提點(提點請諒之,多提少背)。在背經時,聽迎賓提到那里,背到那里,不提緊背,經背完畢。

迎賓云:常住次序,請您再背背 “供養結齋” (每日早午兩次在用齋前,上供念的經咒)。

供養結齋背誦完訖,迎賓當時取過木板牌子,上寫三代履歷,大號一單,交予單客持帶此牌再去客堂門外,喊聲 “知客老爺慈悲”,知客應聲答云“慈悲”,隨將牌子接過,讓進堂內。這時單客呼云“與知客老爺三禮”,知客陪拜云一禮,知客云“請坐”。以下客堂問答與迎 賓房基本相同,不再重復、一切問訖。

知客帶領單客去書記房,喊聲 “知隨老爺慈悲,請送新號一單”。如二三次掛單名“復號”。

知隨帶領單客送到大堂口,知隨喊 “堂主老爺慈悲,新號一單”,堂主應答“慈悲”。知隨云,“與堂主老爺三禮”,堂主陪拜云一禮,副堂主老爺三禮,大眾老修行三禮,知隨喊禮訖,堂主云“回 拜知隨老爺三禮”,這時知隨轉回。堂主與單客安單后,讓客請坐,堂主對客敘:某老修行初到此處,常住的規矩秩序須要知道,如每天三次上殿,兩次過堂,夜眠 不語,齋食不言,出入勿使聲動,起居且宜沉靜,上街請假,出坡隨眾,行動要謹慎,言談勿高聲等,堂主囑訖各自安息。

三、上殿誦經

叢林宮觀道眾,每日早、午、晚三次上殿誦經,也有每日早、晚,兩次上殿的。上殿以鐘板為令,故名 “鐘板常住”,或以擊鼓為令。一般秩序,一通鼓,殿主上香,經師準備;二通鼓,大眾朝禮;三通鼓,開始誦經。

上殿時聽頭通鼓一響,經師們即時齋沐盥漱,嚴整農冠 (不得俗領小衣污履登壇),齊集大殿,安神鎮靜,道眾進殿不得“中位”朝禮(中位是觀主朝禮捻香主位),各自朝上拱手一禮,班到就序,面向圣真,拱手站 立,視殿主上香訖。點二通鼓時,大眾一同朝上三禮訖。經師點三通鼓,開壇誦經,在誦經前,不得交談接語,喧嘩吵鬧,務須莊嚴鎮靜,誠懇敬重,不得輕慢,然 后跪讀朗誦。在誦經時務須遵守下列幾點規范:

1.開卷展經,不得手觸經典,或舔指翻經,須用經簽撥經,不得簽頭指宇(簽頭即劍頭)。

2.拱手靜聽。如對圣真,目不斜視,耳不傍聽,聚精會神,念念不違。

3.在誦經時,不得隨意咳嗽唾痰,往復出入振撓經壇。

4.不得交頭接耳,搖足擺手,或打磕睡。

5.在誦經時,不得隨意進廁,如非去不可,要解脫衣冠,便訖即凈手面,否則不得登壇。

6.在經壇上,不得任意出虛公,以防穢氣沖壇,影響眾惡。以上六條“科儀禁忌”,務須慎重遵守,不得輕犯。

大眾誦經訖,共同朝上三禮,然后兩班道眾面向中路,雙行對面,一同拱手,作禮而退。

此段講的玄門課經,為什么要求這么嚴格,因為這不僅是日常行動儀范課程之一,也是內功外行相結合的一種修養方式,如能堅持不懈,久久行持,不但有益身體健康,卻病延年,而且在精神修養方面亦有自然不可思議的無窮逸樂。

四、辦道場獻香供

辦道場神前獻香供秩序,開始首尾與上殿誦經儀式基本相同,仍以鼓為令,道眾齋沐衣冠聽候。頭通鼓,燃燈,獻供;二通鼓,上香,捻香;三通鼓,朝謁禮訖,開始誦經,道眾隨后跪經。出殿,入殿秩序同前。

這里講的獻香供儀范,不等于平日所獻的香炷齋供,指的是隆重道場節日。所獻的高品香供,如:祖師圣誕節日?;蛉?、五臘道場,或設皇經醮壇,或朔望初一和十五日。叢林宮觀都要備辦高品香供、表章、疏、燭等慶?;顒?。

頭通鼓,燃燈,獻供。供品種類有多樣,一般道場講究神前敬獻香、花、燈、水、果、茶、點、寶、珠、食等十樣十品,光鮮美麗,以壯觀瞻。供又分上中下三 等,上等供一般五堂,每堂五品,五五二十五盤,也有上九堂的,但極少數。中等供三堂,三五一十五品。下等供即普通一堂,一般是萊、飯、饅首、水、果、茶、 點。有的叢林宮觀每逢道場節日方丈、監院事先齋戒沐浴,容正衣冠,自發虔心,爭取親臨登壇獻供。在獻供時,方丈或監院須是雙手擎供逾頂額,兩足屈膝跪神 前,侍者或殿主分列左右,接供上獻,供獻訖,觀主還要接著捻香。

二通鼓,獻香。香有兩種區別儀式,即焚香,捻香兩種形式,焚香是殿主責任,捻香是觀主責任。焚香一般常用的線香、料香、藏香三種。香在臨焚時,一不得 持香鼻嗅,二不得燈上點香,《金科》云 “燈上點香神不受”,須先用殘香借燈火燃著后,右手持香須過耳,左手臨爐便上香。一般正位上香三炷,三炷香并齊上下相隔不過寸許,一次上妥要端直,即不左 傾右斜,又不前仰后靠。正位上香訖,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其他左右平日一炷或三炷儀式相同。

殿主焚香完訖,觀主方丈接著捻香,捻香的香有五種即壇香、云香、沉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此稱 “名貴五香”。五香中唯“茄蘭香”已脫銷罕見,云降二香是粉塊形,沉壇二香可劈條捻節,每節長不過寸許,廓不過三分,每捻一次香各樣三枚,此五香以供盛大 道場節日所需。此香一燃,香芬四射,能消一切不正雜穢。方丈或監院登壇捻香,右手持簡,左手捻香。三枚香分先后三次投爐,上下植獻,或東西臥獻均可。燃三 枚香默持“祝香咒”三遍訖,退步朝謁三禮,接著拜表(步十方禮)讀表、焚疏,然后方丈或高功讀“回向文”,即祝壽國泰民安訖,接著誦經,經誦完畢,兩班道 眾一同朝上三禮,轉身對面,拱揖退壇。

五、過齋堂

過去叢林道眾每日除三次上殿誦經外,還要每日早,午兩次過齋堂,獻齋,念供。在獻供用齋前,聽取廚房飯頭三梆為令,道眾即時頂冠束帶,衣帽齊正,齊集 齋堂院前,排班站隊,班分左右兩行,對面站候,經師執磬帶班。這時管齋堂的堂頭,從廚房請齋供,香炷進入齋堂獻香供,出食后 (即出孤食)堂頭敲三聲磬,飯頭接磬,開梆打點,然后經師鳴磬,帶班進入齋堂,分左右兩行,按班就序,拱手站立,由經師起誦“供養咒”,全堂道眾隨聲同 念,供養念訖,經師化食(化食用咒名叫化孤食,叢林每到初一、十五日,經師道眾到孤魂,壇前,擻食,經超拔孤魂,名叫赦孤),道眾稍進幾口齋飯即止,大眾 接著再念“結齋咒”訖,堂頭撤供走出齋堂后,經師喊聲“大眾請齋”、大眾便落坐正式進餐。在進餐用齋時,務須嚴肅鎮靜,不得交談喧嘩吵鬧,不得聲振筷碗, 齋堂進餐有行堂者二人,各持其桶,專供菜飯,如需要菜飯多少,均以執筷劃圈為令,甚忌言語。大眾用齋訖,各自朝上拱禮而退。


文章分類: 修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