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全真華山派宗譜源流考 ??朱信逸

 二維碼

 

全真華山派尊郝太古為開山祖,但該派由誰創立,何時創立至今仍是不解之迷。目前學術界對此的通行說法是以《中國道教》2010年02期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撫州市委黨校章偉文、黃義華所著《全真華山派傳承譜系分析》為主,該文認為全真華山派尊郝太古為祖,從太古真人的三大著名弟子之傳承逐一分析,但最終亦未有定論,該文的分析認為,創立全真華山派的人主要有三:一是普照大師范玄通,太古升霞后,其于河北、山東傳道,曾住持東平之上清萬壽宮,而其繼任者高道宣亦住持上清萬壽宮,以此一系在山東的影響或可創立全真華山派,該系傳承為:范元曦——高道宣——徐居仁。二是棲云子王志謹,盤山棲云王真人“造始于中盤,大成于梁苑?!币簧巴鶃砗跹嚆辍?,是汴梁朝元萬壽宮之掌教宗師,該系在河南有較大影響,或可創立全真華山派。該系之傳承為:王志謹——徐志根——孫履道。三是開玄真人李志實,開玄真人傳道于趙州,弟子有同塵子李志柔,順德府之通真觀為此系之祖庭,后同塵子住持宗圣宮,此一系在河北與陜西有較大影響,該系之傳承為:李志實——李志柔——石志堅。上述分析囊括了郝祖之杰出弟子,作者為學術界人士,上述分析非常全面,無可厚非。


一、華山派由誰創立

盡管郝祖弟子很多,但從洞陽真人請徐琰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所載:“師逝之后,弟子行緣四出,能世其業者甚眾。高弟范玄通與棲云王宗師,又其尤者?!边@里只記述了范、王二人,從史料記載中,開玄真人的記述寥寥,且同塵子后師丘祖,其再傳之石志堅亦陜西宗圣宮之掌教,而宗圣宮乃全真教公認之祖庭,后之住持并非僅為同塵子之傳,故此一系當首先否定。再言上清萬壽宮,此宮乃東平大行臺嚴實所建,是東平路政教合一之所在,普照大師應嚴實之請,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修建了上清萬壽宮,但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政教合一之所在,繼之者為天倪子張志純,天倪子乃長生真人之后傳,之后高道宣掌上清萬壽宮,但其晚年亦離此地,至濟寧之麟臺,其后繼者為徐居仁,徐亦為濟寧之道錄?!叭沙街?,嘉平既望,濟寧路道錄徐居仁操其師真人高君行狀懇仆于大長春宮寓仙道院,求為之碑”。至元三十一年(1294)三月初十立碑于南門外元清宮迤東漫地中。徐居仁之記述僅為其請王道明為其師書《純正昭慧沖和真人高君道行碑》傳世,此一系或可創建全真華山派。最后是棲云大師之汴梁朝元萬壽宮,棲云大師之后,姬志真、李志居、徐志根繼掌朝元宮,洞陽之后乃明德真人,明德真人于元泰定元年(1324)經玄教大師吳全節舉薦,做了全真教的掌教大宗師。以盤山棲云子之影響力,以明德真人掌教大宗師之地位,加之洞陽真人主動歸宗郝祖等情況分析,此一系為全真華山派之創始人的可能性較大。全真華山派宗譜源流考

郝祖為華山派之開山祖,其后傳皆為全真華山派,但總要有一系之傳人牽頭來做此事,我的分析這一系便是朝元萬壽宮,自辯經失利后,全真教遭焚經之痛,洞陽真人正是在此一時期歸宗郝祖,而據吾門宗譜所記:吾祖師廣寧子,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山東登州府文登縣人,留有全真華山派。升仙后封“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從這個封號上可以看出只用了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之封號,而“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這個封號是元武宗海山于至大三年(1310)二月所封,宗譜只載其一,只能說明有華山一派的時間在至大三年以前,從“焚經”之后,全真道即以本門宗師各自醞釀成立新的道派,但有元一朝,全真教皆有掌教大宗師,掌教大宗師是全真教的最高管理者,在有掌教大宗師之時,是不會出現分裂的。最后一任掌教大宗師是完顏德明,最早有其記錄的是元元統三年九月(1335)為孫德彧所立之《玄門掌教孫公道行碑》,據《隴右金石錄》至正二十二年的《陜西南山七真碑》,末署“掌管諸路□所、知集賢院道教事完顏德明,至正二十二年道士楊維慶立”。證明至正二十二年(1362)完顏德明仍在掌教中。從此再無他的記述,而在此六年后,明朝建立,重玄真人應為最后一位掌教大宗師。全真教在經歷了焚經這后,各派正醞釀以本門宗師成立新的派別,洞陽真人主動歸宗郝祖就是一例,直到全真教沒了掌教大宗師后,各支派才真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教派的分裂恰恰是衰落的表現,分裂后的全真教在明朝一度沉寂。


二、全真華山派創立之時間

華山派醞釀創立于元朝中前期,而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應在明朝初年,第一個佐證就是吾門宗譜關于歷代祖師的記載。本門第二代至第四代祖師都有兩個名字,第二代明真子志元一可論真人,第三代守志無欲李真人,第四代承恩上達史真人,從這一記載上也可以看出,在元初時并沒有華山派,因為這三代祖用的都不是華山派的百字,第五代祖是道生周真人,也就是到了第五代祖時才正式用了華山派的百字,這就說明“華山派”立派之時間應該在本門的第四代之后。本門第三代祖在元至元初(至元二到至元九年間)從汴梁來到了山東的東平,這一時期準確地說還不是元朝,是蒙古帝國時期,在東平一傳至第四代時,應為元朝的中前期,因為元朝建立的時間是至元八年(1271)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至大詔書頒布的時間是至大三年二月(1310),此時正是苗道一掌教。而第三次佛道辯論結束的時間是至元十八年(1281),華山派醞釀創立的時間應該在第三次佛道辯論之后,苗道一掌教之前的三十年中,也就在本門第三代或第四代祖師所在的時代。

第二個佐證是吾門宗譜中對郝祖原籍的記載,宗譜云郝祖原籍為“山東登州府文登縣人”。全真教創立于金末,興盛于元朝。徐琰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載:“師姓郝,名大通,字太古,道號廣寧子,寧海人?!崩畹乐t《七真年譜》載:“天眷三年庚申,重陽祖師年二十九。正月初三日,廣寧郝真人生于寧海州,初名升,字則未聞也?!鼻刂景病督鹕徴谟洝肪砦逯畯V寧郝真人載:“先生諱璘,號恬然子,自稱太古道人,家世寧海,”上述記載皆言郝祖為山東寧海人,并未說明是文登還是牟平。金元時期,登州并不轄文登,金天會九年(1131)以登州之文登、牟平兩縣設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寧海州,文登屬之。元時因之,初屬益都路,后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屬般陽路,元時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四縣,治所蓬萊,亦不曾轄文登。明時登州屬山東省萊州府,洪武九年(1376)設登州府,治所蓬萊,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清代因之。由此可見,吾門宗譜中言郝祖原籍為“山東登州府文登縣人”,文登屬登州府始于明洪武九年,若此,吾門宗譜當書于明洪武九年之后,這也是全真教各派分裂于明初的標志,也是全真華山派見諸記載當始于明朝初年的見證。

最后,據陳垣《道家金石略》收錄之《純陽萬壽永樂宮重修墻垣記》末落款為“崇禎九年(1636)歲次丙子仲冬望日……本宮道正司道官李正□、住持王正□、陳正□、吳正義、李正春、馬□良、趙□榮、□本順,□本□、李本善、楊本從、楊仁福、張仁才、孫仁□、相仁慰、王仁慈、張仁洛、王仁裕、楊義禎、曹義路、王義明。本宮道人尉沖貴、曹沖祥、曹和□、曹和志、張和氣、蔡和成、馬德義、楊德□。本宮宗枝任沖成、楊和志、王和祥、王正芳、王本祥、張德印、古德食、吉德□、寧德安同立石?!庇涗浟巳嫒A山派沖、和、德、正、本、仁、義字輩七代人?!吨匦耷鹱鎱握娑畋洝纺┞淇顬椤按竺鞒绲澥隁q次癸未(1643)正月谷旦……化主張和氣,徒道宮張德印,孫張正賓、劉正喜,重孫張本位。祖師李全周、爺李真寧、師伯尉沖貴、吉沖修、劉沖祺、曹沖祥。弟寇和仁、曹和忠、蔡和成、李和孝。道侄吉德食、楊德寶、寧德敬、楊德曉。道孫李正庚?!庇涗浟巳A山派全、真、沖、和、德、正、本字七輩人。將這兩通碑加起來,到明末時,在純陽萬壽永樂宮就有華山派自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九代人的記錄了。若平均一代傳人之傳承為二十年,九代人為180年,以立石時間倒計之為明天順七年(1463),若一代傳人傳承時間為三十年,九代人為270年,倒計之為明洪武六年(1373),此亦可為全真華山派始于明初之佐證。

綜上所述,全真華山派初創時間應為元中前期的至元十八年(1281)至至大三年(1310)這段時間內,由郝太古一脈中之棲云子一系所屬之朝元萬壽宮完成。而真正以華山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應在全真教沒有了掌教大宗師的明朝初年。


三、全真華山派之傳承

吾門宗譜乃朝元宮之支系,第三代祖守志無欲李真人至元間與論真人弟郭至空自汴徙東平。朝元宮有自己的法脈傳承,繼棲云子后,姬知常、李通和、徐洞陽先后掌教,洞陽之后為明德真人,明德真人之后則無記載,據《道家金石略——龍德宮記》載:“馳至崇玄誠德洞陽真人徐公、泰定虛白文逸明德真人孫公,俱以善繼見稱。八傳而至通玄文德虛逸真人王公,公名德衡,天均其自號也?!背獙m傳至王德衡時已為八傳,“自乙未(元太宗七年1235)構筑,丙子(至元十三年1276)增建,且百二十年,天均念祖師經始之難,命提點陳道新狀其故,請許有壬行文,勒之于石?!薄洱埖聦m記》成文于該宮創建一百二十年后,即至正十五年(1355),而朝元宮于至正十八年(1358)毀于劉福通紅巾軍的戰火,或許王天均是朝元宮的最后一任掌教,朝元宮從此不復存在,盡管明初修復,但更名為延慶觀,規模大不如前,2011年歲次癸卯初冬,信逸曾親至開封延慶觀為考,從《延慶觀簡介》得知,自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廢觀毀像”后,延慶觀不再為道觀,現在是開封旅游景點之一,由景區負責管理此地,道脈不再。故吾門由汴梁而至東平一系當繼朝元宮而為棲云真人道脈之正宗傳承。


迨東平五傳后,清真子演浩張真人于清康熙元年(1662)于云蒙山白云巖創建清虛古觀,從此,經過近四百年的沉寂,本門步入了輝煌的白云巖時代。吾門宗譜正是源于白云巖,乃吾之高祖于光緒初年(1875)由白云巖帶至東北。白云巖一系當為山東東平之支派,惜東平之五代祖皆無可考,據宣統二年(1910)《東平鄉土志》宗教載:“道士:七名。道姑:三名?!泵駠迥辍稏|平縣志》載,民國時東平有華山派道士十四人。東平乃普照大師上清萬壽宮之所在,郝祖之道脈應有許多,但清末民初時之統計,不由讓人感慨。郭至空所在之仙天觀已不在其志中矣,后又經文革之殤,估計道脈不再。而白云巖經過二百余年之輝煌后,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津浦路東進支隊進駐,道眾散盡。二零一一年歲次辛卯,與吾師親至蒙山白云巖為考,現為遺址矣。故高祖所攜之宗譜當為本門僅有,海內孤本。道脈岔至此,東北一脈便為本門之正宗玄裔。全真華山派宗譜源流考

四、全真華山派與西岳華山之關系

本門宗郝祖為開山祖,創立道派名之曰“華山派”,此華山與西岳華山有何關系?史料并未明確記錄郝祖曾住留華山,據《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載:其于大定十二年(1172),與四子葬重陽祖師于祖庭后,“欲與四子同廬墓側”,長真激之,于是西游至岐山,“遇神人,授今名字及道號”,至此始有太古廣寧之稱謂;后于大定十二年過大慶關(陜西大荔東),“翱翔趙魏間”,此時距其“乞食沃州”,于沃州橋下靜坐尚有三年的時間,這時期其有可能至華山,但并未清晰地記載其在華山的經歷。后人因其著《太古集》與陳摶略出一脈,故疑其所遇之“神人”為陳摶,而陳所傳之華山派,稱老華山派,郝祖之派為新華山派。綜合上述分析,之所以稱之為華山派是因為郝祖兩次所遇之“神人”疑為陳摶,且郝祖之著述《太古集》亦與陳希夷一脈相承,這才是稱為華山派的根本所在,華山派的特點是以易演道,以卦圖演道,以先天易學闡述道家思想。從七真誥中對郝祖的敘述就可以看出:“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边@才是華山派之根本。

《華山道教》載:賀志真至西岳華山建全真觀,元泰定二年(1325)老華山派漸與全真道融合且皆隸屬于全真觀一系,因為全真教與陳希夷之老華山派皆出于鐘呂一系,本就一脈相承,全真教入華山后,雙方一拍即合,故此書認為是賀志真創立了華山派。盡管其為丘祖之再傳,其徒孫陳志通《太華山創建朝元洞之碑》中亦確認其為丘祖之傳,但為何在其融合了老華山派之后卻宗郝祖而創立了新的華山派了呢?賀志真在任陜西道教點時,修龍門洞,將所獲易圖刻于石壁,此圖以無極為道,太極為心,無極、太極兩圖交錯重疊而置,四邊文銘:“心既是道,道即是心,卦圖斯演,至道大成?!贝藞D所示道統正是陳希夷所傳,而四邊銘文,恰是郝祖之誥??梢娙A山派以希夷為祖,廣寧為宗,姑且稱之為西岳華山派。

全真華山派宗譜源流考


五、龍門華山派與郝祖岔派

李養正《新編北京白云觀志》載:邱郝二祖在山東濟南府長清縣東南十里五峰山。留傳第七二龍門華山派

通玄全真沖和德 正本恒成位尚仙

仁能貞心傳義紀 世見生前浩太元

子陽遍轉歸至道 盈宿守靜保丹田

情高悟開復天理 自然長顏如松年

第七四郝祖岔派(在武當山。開基于明朝,留下此派,即名為郝祖岔派。)

道鈴治明惠 建貞一亨嘉

莫譁純翠景 兆裔永流傳

至虛無上理 澄清定寧基

沖和德正本 仁義禮智信

北京白云觀收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手抄本)。在《宗派源流目錄》之下注明:“民國丙寅年(十五年1926)迎賓梁至祥抄,于丁卯年(民國十六年1927)冬至后之日送交客堂存。周禮鶴記?!贝瞬灸耸强己擞畏綊斓さ朗坑玫?。道士如不能背誦本派系譜,說不清本派源流,則可能被目為冒充道士,不允掛丹。

譜中第一句有“玄”字,第四句有“元”字,在清朝為避康熙名諱,玄改為元。此譜有避有不避,而在注中亦注明由民國十五年白云觀迎賓梁至祥手抄,民國十六年交客堂存檔,民國時抄譜時,有的字避了,有的沒有避,這完全是抄寫人的習慣,而這恰恰說明此譜形成于清。


六、全真華山派火居道

玉溪道人主編之《道教大辭典》載:火居道士,指有家室的道士,一般多屬天師道(正一派)系統。明俞汝楫《禮部志稿》卷三十四《僧道禁例》:“洪武中有僧道不務祖風,及俗人行瑜伽法。稱火居道士者,俱有嚴禁?!被鹁邮窍鄬τ谇寰佣?,較之清居道士,火道士的特點有三,一是可以有家室,二是以廟宇為活動場所,三是不用嚴格地持戒,故多將其歸于正一道中?;鹁拥朗孔畲蟮奶攸c則在于可以有家室。在全真教沒有創立以前,中國的道教以正一道為主,道士日常以齋醮祈禳、驅邪安宅、符箓科儀為主,對是否有家室并無必須之規定。隨著金朝中后期,中國北方真大道、全真道的出現,遠離塵世,出家修行成為這兩大道派之特征,出家之道士不能有家室,必須持戒,必須住廟修行。隨著全真道被蒙古帝國立為國教,掌教真人受蒙古帝國的冊封,全真道逐漸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道教門派,蒙古統治者實行了全真教在北方,正一道在江南的分管模式,火居道士逐漸淡出全真道。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重正一,輕全真,道教的管理者多為正一道士,全真教的總部大長春宮亦為正一道士恢復重建,全真道在明代,其榮盛不堪與正一派相比。全真道之沉寂不振,就其內因而言,主要是由于該派在元代長期貴盛,宮觀經濟發達,導致教團腐化,教風不振,精神衰頹,人才罕出。當然,教團之腐化,正一道更為嚴重。朱元璋深深見及于此,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曾下敕云:“學道者曰正一,曰全真,皆不循本俗,污教敗行,為害甚大?!毕码氛D,令府州縣僅存寺觀一所,僧道并而居之,限額府不過四十人,州不過三十人,縣不過二十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更敕禮部榜示天下寺觀,“每大觀道士編成班次,每班一年高者率之,余僧道俱不許奔走于外,及交結有司,以局冊稱為題疏,強求人財。其一二人于崇山深谷修禪及學全真者,聽三四人勿許?!睂ι赖纳鐣顒雍托扌?,管束甚嚴,不許他們走出寺觀弘宗傳教。這一敕令雖然未必徹底實行,以后諸朝對僧道管理稍有寬松,但總的來看,明代對出家手序、度牒名額、寺觀營造、寺觀租稅及僧道的傳教活動,管理之嚴,大大超過前代,限制了釋道二教教團的發展,釋道諸派中勢力最弱、底子最薄而又已呈衰勢的全真道,自然更無力振作。而且,隨社會之發展進化,明代的文化思潮,趨向于世俗化、物質化,出世色彩很濃的全真道,其教旨難以與整個社會思潮合拍,宜乎被世人所冷落。從而導致全真道的分裂,全真弟子各以本門宗師創立了七個新的教派,在正一道一統天下的時代,全真道漸有火居道士出現。華山派火居道士出現最早的記錄是在清同治年間,在甘肅平涼崆峒山一帶有華山派的火居道士,當地稱為陰陽家,按華山派百字取名排輩,可以娶妻成家,主要是從事齋醮祈禳、驅邪安宅、看風水、定墓穴之類的活動。


據甘肅新聞網《崆峒道教文化》載,華山派傳入平涼,始自同治十一年(1872),崇信人(甘肅平涼市崇信縣)王義通來平涼,在涇源下寺(寧夏固源市涇源縣香水鎮下寺村)修玉皇廟。遂住廟收徒,口授玉皇經、三元水懺、靈寶懺、大洞懺、五斗星經。光緒二年(1876),上崆峒山主持黃箓會。嗣后門徒日眾,遍布平涼城鄉各地。據1954年張璽撰《崆峒山大頂黃箓會歷代建醮碑記》碑文之后,記有華山派道士王義通、杜禮清、郭禮源、劉智榮、景智瑞、馬智坤、馬智融、郭智廣、杜智倫、王信法、楊信隆、徐信浩、郭信澤、剡信德、趙嘉祥、范嘉幀、楊嘉猷、徐嘉祿等十八人姓名。目前平涼的東川、西川、北塬等地有陰陽家近60余人。以上碑記錄有義、禮、智、信、嘉五代傳人。

之所以在全真教中出現了火居道士,這和宗教的發展環境關系密切,環境好時,道眾多而人員受教育程度高,環境差時,道眾少,且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全真教在明清兩代,宗教的環境相對元朝有天壤之別,為保留道脈,火居道士便應運而生,也是因為受中國傳統的影響。除上述西北尚存全真華山派火居道士外,最近,在東北的遼寧大連也發現了一支全真華山派的火居道士。


東北的華山派火居道士和西北一樣,也是以全真華山派的百字來為子孫命名,按華山派百字,現已傳至第二十一代,公元二零一三年歲次癸巳夏,吾師守仁子經友人介紹,始識大連全真華山派火居二十一代傳人王嘉慶先生,一見如故,王先生世居大連旅順鐵山。據王嘉慶先生言,其祖籍山東登州府文登縣,始祖諱沖和,于山東云蒙山白云巖出家,師真法劉煉師,是全真華山派第十一代,白云巖第四代弟子。查光緒二十四年壽山真人高仁峒撰《創修白云巖宗派譜序》碑陰之白云巖宗譜,沖和王煉師正是吾門第十一代祖,與吾門宗譜記述相符且出自白云巖,考至此處,遼東大連華山派之火居道士原系出自吾門之后。王嘉慶先生介紹,其始祖諱謹,妻張氏,子和潒,全家皆信道,其孫王德桂、王德梅、王德林、王德彬等四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渡海至遼東,德彬失散不知所終,兄弟三人于遼寧大連旅順鐵山定居,建關帝廟,每代子孫有一人住廟,三人中王德梅住廟,王嘉慶為王德梅之后,此一支子孫世守關帝廟。在遼東定居后,兄弟回山東,將始祖沖和王煉師及王和潒之遺蛻遷至大連旅順鐵山,且為始祖書志并刻諸貞珉,惜墓地及碑石毀于文革,關帝廟亦未能幸免?;謴妥诮陶吆?,王嘉慶先生于旅順鐵山重修關帝廟,繼續其家庭之信仰,至今已在東北傳承九代,延續了華山派火居道士之道脈。


王有翼《長春庵新建泰山殿兼立碑記序》,記述清雍正六年(1728)旅順三潤堡鎮土城子村長春庵住持道人張德貴、叢德鞠建泰山行宮之記,碑中言“黃冠羽士叢和林者,航海而來,居于此地?!睆钠鋷熗剿冒僮挚?,亦為華山派之后,據王嘉慶先生言,叢和林即為王沖和弟子,張德貴為沖和王煉師妻張氏之侄孫,長春庵道出王家,王德桂之妻叢氏即為叢和林之侄女,叢德鞠即為王德桂之妻舅,王張叢三家世代聯姻。另據民國《文登縣志》載:高本性,號善養,文山廟道士。養性修真尤忍人之所難忍。乾隆三十八年(1773),邑人林培由為撰善行碑曰:“道士自幼出家,不飲酒,不茹葷,恪守清規,長募布施,勤修廟貌,無敗瓦,無頹椽,晚年學易,決吉兇,明悔吝,四方問卜者不絕,在三洞道科中亦所稱宋倫彭湛之匹也。百年前文山羽客有霞友林和從數傳而至善養,知衣缽之有真傳矣?!贝吮谇∪四辏?773),百年前為康熙十二年(1673),文中言高本性之傳承為百年前文山羽客林和從,說明全真華山派至乾隆三十八年已在文登傳有和、德、正、本四代,此文中之文山羽客霞友林和從與《長春庵新建泰山殿兼立碑記序》中之叢和林皆為全真華山派第十二代字輩,且長春庵之叢和林亦由山東渡海至東北,二人名字顛倒,不知是否為一人。


長春庵始祖叢和林,弟子張德貴、叢德鞠,再傳弟子劉正文、孫正安、劉正寬皆為清居道士。自第四代張本玉起,更為火居道士。據張廣有《土城子村志》載,火居道士以十人左右為一幫,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逢初一、十五或法事、廟會的日,他們則穿上道袍,從事宗教活動。


大連地區全真華山派火居道士,比西北崆峒山早一百七十多年,但僅限于家族傳承,如今依然存有廟宇,子孫依例住廟修行,為研究全真華山派火居道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想全真華山派自創派之初,至今已歷四朝,于風雨飄搖中,默默耕耘,高道大德代不乏人,掌教宗師有之,隱逸高士有之,究性命雙修之道,研龍虎鉛汞之學者有之,閱參同,考大易者有之,火居道士亦有之,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華山派之真實寫照。如今王嘉慶先生重修宗譜,因系出白云巖,與吾門同根同宗,故將其列于《續修全真華山派宗譜》中。大連全真華山派火居道士之傳承:

始祖王沖和—王和潒—王德梅—王正培—王本在—王仁照—王義斌—王運禮—王智遠—王信有—王嘉慶

時至今日,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宗教界,對華山派由誰于何時創立尚無定論,是誰創立了華山派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為全真華山派的后人,要繼承全真華山派的精髓,即以先天易學來闡述道學思想,以卦圖揭示修真之奧秘。如此,則道之所存,雖為門派之延續,實則內涵之繼承,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方不負歷代祖師傳道之艱,更能彰顯門派之特色,繼承并發揚之。

譜考至此,所謂殊途同歸,思重陽祖師三教歸一之論,唯大道至簡至易也。


歲次癸巳夏青木道人清虛子朱信逸書于白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