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陜西戶縣2011年6月出土元代全真教洞真真人于善慶碑

 二維碼

  作者:王亞周


   2011年6月19日,陜西西安戶縣甘河鎮甘河村出土一通(蒙古)元憲宗時期的道教全真教真人道行碑。

   當日該村在修建村東部洪濟橋時,從橋墩下挖出此碑。該碑青石質,身首一體,通高3.95米,碑身呈梯形,上寬1.16米、下寬1.22米,碑厚0.36米;碑首為六龍攀護浮雕,高1.04米,寬1.22米,中下部為圭形碑額,額內陰刻篆書大字“終南山重陽遇仙宮于真人碑”;龜座缺頭,高0.69米。碑身正書32行,滿行65字。碑文主要記述了全真教洞真真人于善慶的生平、修道、演教、修建宮觀等重要事跡。上款書“洞真真人于先生碑”,下款書“歲次甲寅十月三日門人……”。

   重陽遇仙宮位于戶縣甘河鎮甘河村,傳說時任甘河鎮酒監的王重陽,在甘河橋巧遇呂洞賓等二仙而得道,后人將此橋命名為遇仙橋。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蒙古窩闊臺汗滅金后,重陽萬壽宮主持于洞真在此地建遇仙宮以彰大祖師王重陽仙跡。遇仙橋及遇仙宮明代石造像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善慶,即于志道(1166—1250),字伯祥。其主要生平:于善慶少不茹葷,長通經史。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馬丹陽自終南歸寧海,居金蓮堂,于善慶投其門下,其父母與姊亦隨之入道。馬丹陽去世后,劉處玄、王處一令于善慶入關中尋訪丘處機。于善慶先至終南祖庭拜見李靈陽,繼遵其囑往平涼參見崔羊頭,后赴隴山龍門洞,以丘處機為師。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丘處機令他往洛陽致書于譚處端,不久譚處端去世,復返關中,翌年隨丘處機居終南祖庭。明昌二年(1191年)丘處機被迫返山東,囑于善慶往沂陽石門全真堂,與蒲察道淵為道伴,其間隱居隴州吳岳,鑿洞而居。他還前往燕京禮拜王處一,成為全真七子中除郝、孫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泰和三年(1203年),隴州牧保奏他為“沖虛大師”。泰和五年(1205年)赴山東棲霞禮拜丘處機,經丘催促西還。過相州林慮(今河南林縣),隱居天平觀。次年,丘處機遣時任終南祖庭住持的畢知常持帖前往天平觀,催其速返汧隴。于善慶見丘處機寄大任于己,無奈從命,更名志道,西返關中。泰和八年(1208年),金廷對南宋用兵得手。宋金和議以后,大批宋俘滯留關隴,許多人前往吳岳求度為道士。于善慶收留數百人,使他們于汧、隴、鳳翔各地分立道觀。正大三年(1226年),金廷遣中使專召,就任中太一宮提點。天興二年(1233年),大梁降于蒙古。蒙古朝廷遣使訪求三教名人,于善慶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太宗十年(1235年),朝廷選試道釋,于善慶被授“通玄廣德洞真真人”號。當年七月,任終南祖庭重陽宮住持并主領陜右教門事。此后的15年里,于善慶對重陽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并主持修建了甘河遇仙宮、磻溪長春成道宮,在重陽官承辦了會葬王重陽大典,主持了羅天大醮。還應鞏昌(今甘肅隴西)總帥汪德臣之請,赴隴傳授全真道教義。遺著有《洪鐘集》。

   由于該碑做橋基長期受到重壓和振動,出土時碑身已成兩截,除少部分字跡漫漶不清外,整體保存較好。惜撰文、書丹和篆額者文字內容模糊不清,經查碑文與戶縣重陽宮和汧(千)陽縣玉清宮內的《洞真于真人道行碑》和《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碑文相同,由此可知撰文者為楊奐。書丹和篆額者待考。

   根據碑文“真人卒于庚戌年……”,為元海迷失后稱制三年,“明年春……懇文石”可知撰文時間為元憲宗元年,立碑時間“歲次甲寅”為憲宗四年,即公元1254年。
   該碑的發現,為研究全真教及其祖庭重陽宮、下院遇仙宮等宮觀的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進一步豐富了當地宗教文化內涵。
   目前,戶縣文物管理部門已與甘河村協商碑石栽立保護事宜,擬在遇仙宮原址實施保護。


  (作者單位:戶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