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太和祥光佑鄜州——陜西延安富縣太和山道觀

 二維碼

  整理/張選民 宋龍    攝影/杜延貴 來源:三秦道教2015年4期

 






  俯瞰今日延安富縣縣城,五山環抱,五水相繞,五路匯通;一道洛河水,順川繞城穿過,把整個城區勾繪成一幅負陰抱陽的太極圖。而座正居北的大山,就是久負盛名的縣城景區道教勝地——太和山。

  太和山脈源于榆林佳縣白云山麓。山脈猶如巨龍騰躍,自北草地向南而行,一路之上,連綿穿梭于莽莽蒼蒼的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之間,蜿蜒數百里,來到鄜州勝地后,便停住腳步,昂起龍頭,盤居要塞,鎮守一方。

  太和山因其山勢雄偉秀麗非凡,人稱鳳凰山。山之左右兩側,極對稱地伸出兩座側峰,猶如兩條蒼龍,與挺拔渾圓的鳳凰山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山前五條河流環繞長流,五條道路匯通而過,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態,更有東山、西山、柏山、駱駝山四山拱圍朝拜之天成景象。故而隋朝時筑“五交城”,設置洛交縣。大概就在隋代,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傳入鄜州,鳳凰山就有了道觀,隨香火之旺盛,信眾之普及,而以太和山之名代替之。

太和山道觀始建于隋,至今約1400年,飽經滄桑,屢毀屢建。如今當地仍健在的老者親見過自隋至清代所立各類功德碑共五十余通??上Ф啾慌沧魉没虮粴?,幸存五通中,一通為明朝,其余四通則為清代所立,字跡尚可辨識一二。其中一通功德碑雖碑頭殘損,但碑文大體內容,尚可通讀,主要稱頌清光緒年間州城北教場人宋高媧首倡并四處奔波募集重修太和道觀之功德。碑文中插敘一故事,頗為神奇:

清光緒十六年(1890),鄜州城北教場平民宋高媧,大號宋漢貞,為人忠厚,持家勤儉。這年春耕,借舅家耕牛種田,在還牛途中,行至采銅川安溝村前一老槐樹下,忽遇一黃袍道人,問他姓名及前山(指太和山)為何名。漢貞乃一農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道人見狀,點化道:“無名之話莫人聽,手執彎鐮定乾坤。勸君即早修廟宇,二九加八有劫臨?!毖粤T,授其一面銅鑼,倏忽不見。宋高媧及州人甚為奇異,尤為四句話中最后一句,至今難以揣測臆斷其中所指含義。然而,此奇遇之后,平日木訥少言的宋漢貞,一改常態,心智頓開,竟由言拙舌笨之文盲,化為預言醒世之先知。得道后,仍自食其力。卻于農閑之時,每逢州境四鄰八鄉集會之日,馱一馱粽子,很快賣完后,站立高臺之上,敲起所授銅鑼,弘揚道法,預言時勢,向人勸善??邶X伶俐,滔滔不絕,號召州里鄉人,上布施重修太和廟宇。    

他還東去宜川而山西,西至太白而甘肅,北上延安,南下中部,游說募集,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至真至誠。遂感動眾人,紛紛布施募捐,于是太和山道觀廟宇得以全面修復,重放異彩。更為奇異的是,所出預言,多有應驗,四鄰八鄉,有口皆碑。宋高媧遂被人譽為“宋神仙”。其傳奇故事及重修太和山之功德流傳至今。而“宋神仙”的宋氏族人及其后代,今仍生活在城內北教場等地,秉承其與人為善、詩書繼世、忠厚傳家、勤勞致富之遺風,而生生不息,興旺發達。

還有一“瞎騾子馱水”故事,也頗具神秘色彩。當宋神仙及其他首事人商議復修太和山道觀時,鄜州城人高立基除盡其所有募捐外,還將自家的一頭瞎騾子獻出,交工匠修建時下山馱水。說來奇怪,人牽瞎騾子下山馱水三日后,瞎騾子竟能自行沿陡峭崎嶇的羊腸小路走至山下河渠泉邊,而每每便有過路人主動給馱桶灌滿水后,瞎騾子無須人管,將水馱運至山頂,照常日每,長年累月。及至太和山道觀修復竣工,瞎騾子也力竭而歿,頗為神奇,人傳此乃神仙所遣使之然也。

經過宋神仙及民眾工匠數經艱難,幾易寒暑,太和山道觀廟宇的修葺,終至民國十三年(1924),蕆事竣工。茲后,太和山香火不絕,蔚為景觀,堪稱鄜延名勝。

1947年,胡宗南圍剿陜甘寧邊區,“國軍”將玉皇樓等道觀建筑拆毀用作工事材料。加之飛機狂轟濫炸,道觀面目全非。

“文革”前,太和山孤存的娘娘廟,尚有三幾個善男信女,開荒種地,維持看守。香火寥寥,枯草萋萋?!拔母铩遍_始,北教場大隊紅衛兵上山拆下娘娘廟的木料磚瓦,蓋了隊飼養室。隨后一群“小將”拆毀娘娘廟宇,砸爛塑像及銅像,批斗并遣散了守山的善男信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縣上建自來水廠修大型蓄水池時,將那五十多通石碑,大多裁成方石作鋪底鑲邊之建筑材料。此后,太和山上只剩殘磚破瓦和山腳下一座破舊的戲樓。香火全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政府統籌規劃,先用十多年時間,每年春秋組織動員全縣干部群眾,在太和山遍植松柏,精心管護,現已蔚然成林,郁郁蔥蔥。接著又引進社會有識之士,投資共建太和山景觀。最先有宗教人士王喜梅,不顧年老體弱,四處奔波乞緣,呼吁重修太和山道觀……

  1995年后,信士楊寶儒、王延峰、高生明等相繼響應加入,發宏愿,投巨資,率工匠,請高士,仿其舊制,廣其規模,重開修復宮觀之興。到1998年,道觀已初具雛形。止2003年,工程竣工,對外開放。

此次修復太和山道觀共計投資約千萬元,建成以道教為主題內容,輔以儒、釋教等各類大小廟宇四層臺52座98楹。計有:玉皇樓、祖師大殿、佛祖殿、靈官廟、五龍宮、娘娘廟,石牌門三座,門樓三座,碑亭一座,耳亭兩座,以及四大金剛、八大元帥、二十八宿等各路神仙廟宇。號稱“天下第一古銅鐘”的國家一級文物——寶室寺銅鐘,就懸掛在玉皇樓的鐘樓上。另有“太和樂樓”一座,住宿窯房38孔(間)。山下山門內,建起綜合樓、太和賓館、山門牌樓。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富縣道教協會也經批準,于2009年11月在此成立??h文物旅游部門將太和山列為縣重點文物旅游景區。

十多年來,太和山又新增多處殿宇,占地面積達274.5公頃。太和宮祖師正殿、元辰大殿、觀音大殿、財神大殿等諸多靈佑之事,已在富縣及周邊地區口耳相傳。太和山一年一度的“四月八”七日廟會,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漢中市方志辦原主任郭鵬先生,于2004年9月25日登富縣太和山,觸景生情,有詩贊曰:太和天外秀,舉步登山顛。鐘聲聞遠近,逢人說宋仙。

另外,筆者在太和山道教文化景區的恢復重建過程中,曾多次考察學習,發見了兩塊方形箴銘石刻,上刻有得道之士所撰寫的詩文。其內容大體為融有道家思想,兼備儒、釋兩家學說,結合本人的處世經驗及觀念而成的勸世教化之作?,F將其詩文轉抄附后,以使觀者能從中得些教益。


附一、青笠山人勸世歌

勸世人要學好,安分守己無煩惱。第一莫想造孽錢,孽錢終歸孽路跑。第二不可逞兇惡,幾個兇人兇到老?第三不可貪酒色,酒鬼色鬼命不保。為人最怕使心計,陰謀詭計引火草。人未燒時先自燒,害人害已沒分曉。處世且莫嘴傷人,搬弄是非禍不小。舉頭三尺有神靈,報應到來明白了,不如安分守己學善良,一片良心無價寶。

勸世人多作福,孝敬父母如拜佛。長將忠厚教兒孫,莫重資財輕骨肉。兄弟和好家道興,一門忍讓添福祿??饲诳藘€是本分,施孤濟貧勝儲蓄。一念善心達天堂,一念慈悲光地獄。倘若念念存好意,歡天喜地萬事足。更買善書勸世人,譬如深夜點明燭。莫道冥冥無主張,而天矮矮果報速。和善之家有余慶,算盤到底莫出入?!       ?/span>

附二:宋神仙民間故事

清光緒年間,原鄜州城內出現一位不識字的農民預言家——宋漢貞。他手持銅鑼,連續擊鳴,然后眼觀黃表,口出預言,滔滔不絕,預知幾十、百年后事。由于他的預言屢試不爽,逢時成真,路人皆知,大人小孩都稱其為宋神仙。

1、宋神仙有次赴隆坊賣粽子,當地久旱無雨,當地百姓對宋神仙講,“你是神仙,可否祈雨”?宋神仙對天空大吼三聲,雨順時而下,持久不歇,旱情大解。

2、宋神仙一次布道過程中路經陜西沔縣,發現當地麻雀成災,偷食谷物,百姓甚為苦之。宋仙當即手持黃裱,小念符咒,不日雀無幾。

3、據后人回憶,宋神仙每次赴延安、隆坊、店頭、扶風等地布道,早起告知家人,當晚即返回家中。

4、據宋神仙后人回憶,宋神仙生平以做生意為機,廣為傳道,“勸善醒世”。遇到窮困老殘者,其所售食物盡為贈送。其言多以勸善為主,其言又多測及后世重要變革。其布道范圍甚廣,遠至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往往“驅趕毛驢、馱些粽子蔬菜,往各處趕赴集會”;手持銅鑼,眼看黃裱,道盡后世之事。

5、后人稱,古代預言作品以劉伯溫《燒餅歌》,袁天罡、李淳風《推背圖》,諸葛亮《馬前課》,姜子牙《乾坤萬年歌》,鐵冠道人《透天機》、邵雍《梅花詩》,黃藥禪師《禪師詩》最為著名,但多隱晦。唯有宋神仙預言之語多為平民視角,預言之事多涉及后代重要變革,且盡為后世驗證,并有早時石刻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