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陽宮——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聯系方式
陳道長:029—84906200

一個人的道觀:陜西漢中南鄭青座山

 二維碼

作者:胡崇玄 來源:三秦道教2015年4期


漢中是五斗米道的發源地,道觀不少。和漢中城區只隔一條漢江的南鄭縣,僅縣城一帶就有多個道觀。高臺鎮有鶴騰巖道觀,據說初建于東漢,環境清幽,可謂世外小桃源;新集鎮有真身洞道觀,文革前一直供奉著清乾隆時期為民請命、后辭官修行的縣令張瑞清的不壞真身,歷史頗為傳奇;協稅鎮的管家山道觀系南鄭縣道教協會所在地,協稅還有一座青座山道觀;另外漢山上有娘娘坪道觀。多次到南鄭訪友,這些道觀除了娘娘坪以外,都曾造訪。印象特深的是前不久和朋友去過的青座山道觀。

青座山又名青垛山。遠遠望去,幾座綿延的山頭,看起來頗一個人的臥像,所以網上也有人稱之為“毛公山”。原連山鄉附近的山腳下有佛教的開明寺,系近年恢復。開明寺后面山腰上新建了一座“萬佛塔”,原址本是個道觀。從這里可以上青座山道觀,但我們這次走的是另外一條路。沒有石階,都是土路,有的地方干脆沒有路??粗讲⒉缓芨?,但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快到山頂時已經十點多了。路邊有一座很簡陋的小房子,進去一看,原來是靈官殿,道觀就在這一片了。這時從小路上迎來一只小貓,一直跟著逗我們玩,完全不認生。

走到山頂,在一塊巨石之上,有一座玉皇殿。這座殿顯然是新建的,還沒有最后完工。從這里再往下走,圍著山頂轉半圈,再往上走到一片臺地,看到一棟土房子,掛有“南鄭縣青座山道觀”的牌子。這棟房子有一長排,左邊是平房,右半部分隨坡就勢建了兩層。這里就是道長平時生活的地方了。道長只見一位,正在門口砍柴。他姓孫,快70歲了,和給我們當向導的居士朋友早就認識。

寒暄之后我們進大殿參拜。幾個殿堂都在這棟土房子里,橫向排列,開門互通,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菩提祖師、真武祖師、摩訶祖師、藥王孫思邈、送子娘娘等。據說當初塑神像的師傅是從關中楊凌請來的。

我們在殿外和孫道長找椅子坐下聊。他說以前有一位李道長,是城固縣人,前些年去世后他過來長住,現在山上只有他一個人。這位李道長要是在世應該是88歲,居士朋友和他很熟悉,說一般人都叫他李老道。李道長中年出家,懂醫,還會點法術,給老百姓看病,香客錢收得少,其余的人就收得多一點。山下有一位老漢,如今已經八十多歲,當初上房取柴火摔壞了腿,李道長不用藥,在他腿上寫字,后來居然好了。道教里有些事情是比較神奇的,各處聽說不少,也很難簡單說是迷信。李道長當初很想把廟建好,自己在山上弄了些石頭、土磚,我們在玉皇殿側邊看到的就是。很可惜老人家還沒有如愿就羽化了。這個廟香火很差,李道長建廟出于信仰,和某些廟商人投資搞旅游、建塔盛骨灰大是不同。

這里香火差是顯而易見的。神像前有功德箱,每一筆功德錢,孫道長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旧鲜俏鍓K十塊,還有一塊的,五十一百的極少。據此推算,一年也就萬把塊錢。這點錢還要修殿堂,請人塑神像,買香燭,孫道長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這里甚至沒有通電。當然也就沒辦法看電視、用手機。做飯要自己砍柴生火,雖然有幾塊菜地,但山上氣溫低,品種有限。

我們問孫道長,沒有公路,生活物資是怎么運上來的。他說米有香客帶來,但菜大多必須自己去縣城買再背上山。原來他去縣上靠走路,現在年紀大了,外甥給他買了一輛三輪車放在山下,騎車買菜。香燭等也要背上來。背上山單程需要兩個小時。剛建的玉皇殿,建筑材料都是請人背上來的,他自己也干。這么大的歲數,難為他了。年輕道人嫌條件艱苦不愿意來,所以多年就只有他一個人。

孫道長沒有上過學,識字不多,但對道教信仰很堅定。談起現在道教人才缺乏,影響式微,他很憂心,也很無奈。道教的衰落,民國時期就很嚴重了,后來歷經浩劫,更是風雨飄搖。對這些情況,我們也多有了解,一時相對無語。不過我也安慰孫道長,物極必反,傳承近兩千年的文化不會斷在這一代人的手里,中青年一輩道教弟子還是有一些杰出人物的,也做了不少事情。

我們問孫道長,青座山道觀是什么時候建的。他說也不知道,聽老輩子講歷史好久了??赡苁翘拼?,據說西安大雁塔刻有本觀的名字。以前叫“青銼山,銼子的,后來改的字。他聽山下某村的一位王先生說,八十年代日本人來問過,南鄭縣說廟都拆了,就沒有來。

我們問有沒有以前的碑留下來。他說有,可是自己識字少,認不得講的什么。他把一塊不大的石碑從殿內搬出來,放在陽光下面給我們看。他說,就苦在沒文化,這塊碑收了很久了,一直希望有人來讀出來。很可惜此碑字都刻得很淺,半數的字看不清,連不成意思。題頭寫的是“xx山石花寺添塑神像碑序”,落款寫的年代可見“同治十一年”字樣。正文勉強能連續認出的半行字,談的是道光十二年修神道的事。 問題來了,這不是道觀嗎?怎么會叫石花寺?孫道長說那就對了,這個地方土名字也叫石花寺。他解釋說,清代很多廟是三(教)合一的,界限分得并不清楚,協稅鎮上有東岳廟,廟那頭卻是木佛寺。(東岳廟后來建了協稅中心小學,前幾年山門尚在,現已拆除?,F在的東岳廟和木佛寺是分開的。)

殿外還有一塊民國的功德碑,兩面有字。正面年號用的民國,背面碑首刻著“皇清兩個大字。背面是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數額。

正面碑文是:“青座山之廟宇歷有年矣。相傳于洪化年間有達摩祖師顯圣于此,鄉人遂立廟祀之。嗣后雖累加培補,但歷年日久,不無破壞。于民國十六年有住持唐專一,商同會首,出本募化,翻修祖師殿暨火房一間。因款項缺之,工遂停止。于二十一年千佛塔梁棟毀壞,神像多被風雨消溶。四鄉會首目不忍睹,商議二次興工,翻修千佛塔,改造吊角樓。各殿均加培補,重新神像,表演山墻。工程完竣,本擬將兩次效力及助資各善士之金名勒石,以垂永遠。迄今經手住持唐專一羽化,前次賬目遺矣,各善士之金名無可稽考,只得將翻修千佛塔樂善之士付梓刻石而免年久湮沒。是以為序。(以下為捐款者姓名、金額。)民國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住持吳揚海、黃明心榖旦立?!? 

“洪化”是清初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1679-1681)的年號。查百度百科“吳世璠”詞條,當時漢中當在吳周政權治下。能不能據此推斷此觀始建于康熙年間?

孫道長從殿內取出兩塊石雕,說是千佛塔上的,是他在土里挖出來的。后來我請學美術的朋友鑒定,他認為是民國風格。孫道長說,文革時把道人趕走,把廟拆了,千佛塔整個被摧毀了。把石碑都打了,推下懸崖,甚至廟里做的護坡都推下去了。此處的龔老道,醫術很好,被弄到西安整死了。但廟毀了,民間還是有信仰的,天黑了還有人上山偷偷到這里燒香。

現在的正殿是1993年建起來的。九十年代初,縣里有的干部還抱有階級斗爭思維,多次上山“掃除牛鬼蛇神”。有一位做過老師的居士到廟里幫忙,被某官員打了兩耳光。派出所的某某,曾用手槍朝財神畫像射擊。不過過了幾天道長去擦神像,卻沒發現有彈孔。

聽說這里還有座塔,是當年一位唐老道的安身之處,我們請孫道長帶我們去看看。在山下有一些關于唐道長的傳說。當年他在村里化緣,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同時看到他。這位唐道長生活的年代已經不可考。同治年那塊碑有“唐朝拱”字樣,不知是不是唐道長的名字。唐朝只有“垂拱”的年號,應不是說的唐朝。查全真教字派,只有以馬鈺為祖師的遇仙派有“朝”字輩:“自元來正志,沖壽成仙丹,忠靖得禮義,孑然見朝天,那是第十九代。如果唐道長是遇仙派,生活在清末,排第十九代還算是合理的。  

塔在樹林里,荊棘滿地,路很不好走。我們看到的塔有三層,是用石板拼成的。地上還有一些構件,是文革時期破壞掀下來的。我們數了數構件,當年這個塔應該是七層。這些石板應該是當年抬上來的,那是不小的工程。唐道長塔左側不遠,就是前些年羽化的李道長的墓地。

我們往回走。到路口,居士朋友說,那邊一條路通向水井,我們去看看。水井很小,孫道長吃水用水就靠這口井了。水井附近有一堆潮濕的泥土,孫道長說是他取了土塑神像用的。山上的生活實在太清苦了!他已經到了這個年紀,真希望有年輕人上山,多個照應,也能幫著他挑水砍柴。但連電都沒有,誰愿意來!

已經下午五點,朋友家里打來電話。我們突然想起來中午沒吃飯,孫道長也沒有吃,大家一路聊著,把吃飯忘記了,也都不覺得餓。我們和孫道長話別,希望他保重身體。我們走遠了,回頭看孫道長,他還在那里站著,靜靜地望著我們下山。

回到朋友家,大家聊起,希望能為觀里做點什么。但這并不容易。首先需要修公路,架電線,車能開上來了,生活方便了,香客游人才會多,也才可能有其他道人愿意上來住吧。我說,我們要感謝孫道長,不是他在這里堅守,青座山這個廟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現在,在千里之外,坐在電腦前追述這幾個月之前的青座山之行,又想起站在廟門口目送我們下山的孫道長。此刻孫道長在做什么呢?吃過晚飯沒有?已經是深冬時節,山上的夜晚一定很冷。真想給老人家打個電話,但山上沒有電話。

愿孫道長平安;愿這青座山道觀,終于有一天能興旺起來。    2014-12-28